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师资力量不足,造成无法因材施教的问题,应该换个角度去解决

2022-09-01 来源:爱go旅游网
师资力量不足,造成无法因材施教的问题,应该换个角度去解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当有人问孔子自己最好学的弟子是谁时,孔子的回答是颜回最好学,但是可惜去世了,以后就没有像颜回这么好学的学生了。之所以在孔子看来只有颜回最好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接受老师教导时,颜回的反馈是最突出的。故孔子曾这样称赞过颜回。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这句话记载于《论语.子罕篇》。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听我说话、讲课或传授知识,能真正做到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朱熹引用了范祖禹的话注释本章,“颜子闻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颠沛未尝违之。如万物得时雨之润,发荣滋长,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颜回对于老师的教导能心解力行,也就是能用心去理解体会,而且在有所体会后还能及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从不懈怠,这正是其他弟子做不到的,也正是孔子赞叹颜回的原因。

钱穆对于本章的注释重点强调了对“语之”的理解,“然读者易于重视“不惰”二字,而忽了“语之”二字。盖答问多因其所疑,语则教其所未至。闻所语而不得于心,故惰。独颜子于孔子之言,触类旁通,心解力行,自然不懈”。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导多是因为学生所存疑惑,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而学生之所以“惰”则是因为对于老师的教导无法领会、没有心得。只有颜回对于孔子的教导能做到“触类旁通”、“心解力行”,自然不会懈怠。

对于老师的“语之”,为什么会出现“惰”呢,而能“不惰”的却只有颜回能做到呢?对于老师的教导,大部分人都能认真听,但是能从中认真领会、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现实社会身体力行的又能有几人呢?所以所谓的“不惰”更多的应该是心解力行中的“力行”,能通过“力行”再检验所学,能不断温故而知新的,也许只有颜回了。

老师的教导往往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的讲解,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自然也会不尽相同,而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难得的就是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在学习《论语》的过程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同样一个问题,学生不

同,孔夫子的回答也是不同的,而且其回答往往是针对问题提出者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目前我们的教育机制是不可能实现这种“因材施教”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关键点就在于学生自己怎样理解老师的讲解与自身不足的关系,要学会舍与得,才能让有限的精力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