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在隋唐时期显得格外频繁,远远超过了前代。隋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朝代,隋文帝统一中国南北后,国威大盛;而唐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吸引了不少海外商人来华进行贸易。日本统治者为了学习当时中国的文物制度和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佛学交流最为活跃和繁荣,其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从而为构筑和谐统一的东亚文化圈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那时主要表现为中国佛教向日本的传播本文从历史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佛教之所以能在日本取得突破的原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分析日本佛教的特征东传日本的佛教,并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单纯的宗教,特化的信仰,而是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间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对日本社会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学者)年轻时,随日本第七次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归国时,他携带近二百卷书籍,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阿倍仲麻吕是同吉备真备一起入唐的留学生,学成后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官至秘书监,终老于唐。他同我国的著名诗人李白、王唯等友谊深厚,常彼此写诗相赠。那时日本人入唐的学问僧比留学生还多,目的是为了求佛法。空海就是这样的学问僧。他在日本时就研究中国文化,入唐后在长安西明寺学习佛法。回国时,他也带走许多佛经、诗文集。在日本,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的日本字母,称为片假名。
鉴真本姓淳于,五十多岁时,在扬州大明寺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他带去了许多佛经,对日本的佛教有重要贡献。日本佛教中的律宗,就是有他首创的。他用鼻嗅的方法为日本辨别了许多药物,日本的药商
奉他为始祖。鉴真和他的弟子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7世纪中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推行“大化改新”,向从大唐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属于传染扩散。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这一文化扩散过程属于等级扩散。
唐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除了经济发达、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诸因素外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与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隋唐十部乐中的天竺(印度)乐、扶南(柬埔寨)乐、高丽(朝鲜)乐 ,均为外国音乐传入中国的实例。隋唐三百年间 ,中日两国朝廷频繁地互派使节。据统计 ,日本曾先后派出 22 批遣隋使团、遣唐使团“遣唐使”音乐家吉备真备、滕原贞敏, ,为将中国音乐传到日本做出了贡献。当时也有不少中国音乐家东渡日本 ,传播中国的音乐文化。如中唐时期的著名音乐家皇甫东朝和他的女儿在日本演奏“唐乐”,定居日本后 ,被日本朝廷任命为雅乐员外助。唐代燕乐流传到日本多达百首以上 ,成为日本雅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视为“左方乐”。日本奈良正仓院现藏之我国早已失传的唐螺钿曲项琵琶和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紫檀阮、笙、“九霄环佩”古琴等 ,则为中国音乐外传之例证。
中日文化的交流在隋唐时期不论是在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了诸多的交往在此时期的交流达到了顶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