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与人道
《老子》第七十七章中有一段话,“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其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段话揭示了人之道与天之道的背离现象。两者的区别在于,天之道(自然之道)致力于事物整体的阴阳平衡,表现为以丰补歉,削长补短;而人之道会导致阴阳背离,二极分化,或锦上添花,或雪上加霜。例如,体现天之道的社会理想就是均贫富,而体现人之道的社会现实就是贫富悬殊。
无独有偶,圣经《新约 · 马太福音》中也说,“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也正是反映了《老子》中“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特征,中国的股市就是一例。也说明了现实社会中所奉行的价值观常态是人之道,而非天之道。当然,促使人之道与天之道背离的根源在于人心,在于人心的不足,在于被自己不良的价值观或贪欲所迷惑。
因此,奉行人之道的结果就是折腾,过程看似热闹,终无善果。奉行天之道则不同,过程看似无为(即有所为有所不为),终有善果。由此,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尤其是研判商道之时,必须注重奉行天之道,而防人之道。此时,天之道即商道,要“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注重事物规模的大小,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平衡,以求善始善终。同时,要关注身边奉行人之道的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存在“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行为。
正是奉行人之道的人较多,而奉行天之道的人较少,给予了奉行天之道的人们更多
的机会,也正符合了“损有余而补不足”之理,即以多数人的不良倾向和不良行为,甚至是错误造就了少数人的成功。或者说,正是人道与天道的背离,造就了商机。
人之道与天之道的背离现象为现实的策划提供借鉴。例如,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的最大盛水量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短一块板,而不是最长的一块板。而“天之道“则告诉你并非如此,应该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也就是说可以取下木桶最长一块板的多余部分,补充给最短的一块板。当每块板长度一致(长度趋于平衡)时,此时的木桶盛水量才为最大。这也是资源整合和资源匹配的结构性原理之一,并可实际应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