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的区域经济分析初探
2020-11-02
来源:爱go旅游网
技术与市场 第l7卷第7期2010年 专 聪璐褒 基于G I¥技术的区域经济分析初探 杨 洋,王海荣,徐明珠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区域经济分析主要表现在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定位;对区域经济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对区域产业结构布 局进行分析以及寻求满足区域经济布局条件的最佳场所和对区域经济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等方面。GIS技术在区域经济分 析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就GIS技术在区域城市职能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GIS;区域经济;城市职能分析 doi:10.3969 ̄.issn.1006—8554.2010.07.03l 1 GIS技术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同需要。以便于数据的更新和汇总工作。 2.4数据的存储与编辑 GIS技术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有对区域经济数据 进行存储、编辑、统计和查询,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应用的数据主 要包括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对区域经济差异特征进行分析, 由于各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的不同, 把Excel中的数据存储起来,与ArcViewGIS属性表建立关联, ArcViewGIS自带的属性数据可以在ArcView系统下编辑。 2.5 区域经济统计与区域经济查询 使得各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应用GIS技术可以实现 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IlJ,并能在地图上直观地表达出来;对 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进行分析,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受多种因素的 影响,而且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 展,所以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分析显得也比较重要。利用GIS技术 来进行分析,关键是怎样把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模型与GIS系统空 统计2007年区域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数;在地图上查 询各城市情况。 2.6城市职能特征分析 2.6.1聚类分析 将13个地级市的11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最小方差法 结合欧氏距离法将城市进行归类。 2.6.2分类 间分析模块结合起来 ;寻求满足区域经济布局条件的最佳场 所,合理有效地布局生产活动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寻求满足区域经济布局条件的最佳场所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 一将13个地级市分为5大类。第1类为1、2,即南京、无锡;第 Ⅱ类为5,即苏州;第Ⅲ类为3、6.9,即徐州、南通、盐城;第Ⅳ类 为4、10、11,即常州、扬州、镇江;第V类7、8、12、13,即连云港、 淮安、泰卅I、宿迁。 2.6.3得出江苏省城市职能结构体系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最佳区位应当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接 近市场和资源产地,考虑生态环境、贫困地区及政治军事等因 素;对区域经济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区域之间由于邻近关系、人 口的流动、产业之间的关联等使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大, 那么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分析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这也有利于区 域经济规划的制定131。而GIS在这方面应用的突出优点就是它具 有良好的空间数据,主要表现在邻近关系分析,距离量测等。 2应用GIS的区域经济分析举例 I类,南京、无锡,其职能特征综合性都较强。南京,作为江 苏省的省会,是具有综合职能的特大城市,全省的政治、文化中 心。大部分指标均处于首位,尤其是服务业、科教文卫、金融与 房地产业。南京的基本定位是区域性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 和信息交流中心。无锡,在各项指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 显著度较低。 Ⅱ类,苏州,因其地处上海经济辐射带和自身历史条件、发 以江苏省各城市数据为例,应用GIS技术对城市职能进行 分析。 2.1基础数据收集 展优势,在轻工业与旅游业上特征明显,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 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 中心。 收集江苏省地图和 ̄2oo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给出2007年 度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提取《按 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三)》中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全市)数 Ⅲ类,徐州、南通、盐城,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在全省中处 据作为本文的核心基础数据,共分为l8大门类 。 2.2数据入库 于中等水平,发展速度较快。徐州是苏北最大的城市,是淮海经 济区的中心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对外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 交通枢纽城市。同时,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采矿业和制造业突 出,机械制造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南通、盐城都有其独特的地 把收集到的各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数转入到Excel中,由 ArcView GIS把数据读人属性表中,再根据相同的字段把新的属 性表与原地图属性表合并,完成数据的入库工作。 2.3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 理优势,盐城的建筑业优势突出,其他行业发展潜力有待进一 步挖掘。 把入库的资料分类存放在属性表中,以提供不同模块的不 Ⅳ类,常州、扬州、镇江,大部分职能指标都在平均水平以 47 专鹰翻}褒 TECHN0L0GY AND M.ARKET Vo1.17,No.7,2010 产业集群现象成因分析及对安徽省皖江 城市带产业战略选择的启示 王媛媛,周 燕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摘230039) 要:安徽省近年来以沿海产业集群为示范,结合自身特色,在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那么安徽省在积 极融入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合理规划皖江带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该文 就产业集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进行识别,探讨了长三 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对安徽省区域经济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交易费用;因子分析;战略选择 doi:10.3969/j.issn.1oo6—8554.2010.07.032 0引曹 业区”,其中的中小企业相互协作,协同竞争,产生了较之一般 经济区更高的区域和产业竞争力。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集 群概念最具代表性,他定义的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 2008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冲击,我国以中小 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挑战,再加上地区产业结构调 整和地区产业空间容量的限制等因素的约束,使我国产业集群 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 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产业空间组 织。国内学者王缉慈教授认为,产业集群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 商业环境以及区域竞争力和创新的决定因素而提出的,其初始 概念是创新性集群的概念。 发展开始出现分化。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 开始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纺织服装、鞋帽等产业为典 型;一些技术密集型、贸易依赖型的产业开始向产业链高端转 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入研发、设计领域。2010年1月12 日,中央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 徽省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这一重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的出现似乎模糊和 淡化了国家或者地区的行政边界划分。与此同时出现了另一种 发展趋势——产业发展地方化。迈克尔・波特在实际的产业调 大举措,为推进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 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 推器。 1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成因分析 查研究中发现,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往往呈现集群分 布。如美国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密歇根的底特律,占世界出口 50%的六大印刷机公司则集中在德国维尔茨堡。国内著名的产 业集群有浙江大唐袜业、海宁的皮革皮件、广东东莞的电子信 息产业集群等。 笔者在总结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分析后,试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概括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1)产业集群可以促进提高分工水平,获取分工经济的效 研究【J】_经济师,2002,(9):238-239. [2】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M】.Dor- drecht:KluwerAcademic,1988. 产业集群事实上是一个很古老的经济现象。长期以来跟产 业集群有关的概念有产业区、新产业区、柔性专业区、专业镇 (区)、专业化产业区、企业集群、产业簇群,等等。马歇尔在《经 济学原理中》把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集聚的特定区域称作“产 下,职能优势不明显。 V类,连云港、淮安、泰州、宿迁,这类城市总的经济实力中 游偏下,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目前各类职能都不突出,职能专业 化程度较低,但这类城市发展空间巨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 后,服务业占比和发展层次不高。 3结语 【3】 Goodchild M.Haining R.Integrating GIS and spatial data analysis: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1.fInt.J.Geographical In— formation Systems,1992,6(5):407--423. 【4】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GIS在城市职能分类中的应_用的确可以更加直观地表征区 域和各城市的经济状况,尤其在空间上。这就为区域经济规划 决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依据,因此,GIS在区域经济分 析中有其实用价值,而且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以取得更大 的功效。 {-|考文献: 【II唐根年,徐维祥,卢丽华.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分区 杨洋(1989一),男,籍贯湖南省长沙市,本科,现就读于中国 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城市规划设 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