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2024-06-14 来源:爱go旅游网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张慧颖

摘 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收集整理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关键词:观念;整体意识;忧患意识;保护意识;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生物教师,充分结合生物学科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本文结合生物教材内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究。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

从学生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生态环境观念。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收集整理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现行中学生物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们应该注重突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树叶的片状结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日光照射;鱼类的梭形和用鳃呼吸是适于水中生活的标记:兽类的四肢结构和用肺呼吸是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如果这种适应不能持续,该生物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

二、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要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就要让学生关注这些问题。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导致了环境极度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近几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今年沙尘天气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虽然与风力、气温、降水及相关土壤状况异常、气候作用与沙尘源等有主要关系。也就是说:人为破坏是罪魅祸首。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1992年来,有20多次发生断流。特别是1997年断流时间达132天,成为真正的季节河,主要是人们过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黄河水造成的。所以说,保证自然资

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使其遭到掠夺和破坏,就是保护了环境。

三、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培养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让学生时刻具有忧患意识

我们应对过去地大物博的观念进行重新审视。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

现在贵州省的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这也是导致贵州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让学生讲解这些情况,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其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从身边的校园环保开始,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开展环保活动可以从学生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开展校园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意识。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如:介绍植树节(3月12日)、爱鸟日(4月1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和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世界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鸟类知识以及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等。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足球场、公园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汽水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提高环保认识,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我国每年造林530万公顷,人均造林保存面积达0.3亿公顷,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也由12%上升到13%左右。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成为伟大创举;又一大规模的生态绿化工程——“全国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又开始实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危机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总而言之,培养中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作为一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介绍一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学生心中充满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对于成就感到自豪,看到希望;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认识到治理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强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作者单位:贵州省清镇市第四中学)

2019年30期┆31

教法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