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设计讲义

2020-06-21 来源:爱go旅游网


城市设计概论讲义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1 “城市设计”的多种理解

1.1.1 注重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

沙里宁 “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的组织艺术”,“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

丹下健三 “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多样化时对人类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英国城市设计小组 “城市设计是为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游憩而随之受到大家关心和爱护的那些场所的三维空间设计”。

1.1.2 作为艺术处理的城市设计

早期的城市设计主要是被看作是艺术的处理。“是创造性的活动。在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设计、修改和控制城市环境的形式和特征,体现地方特色”。

戈斯林 “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设计是针对视觉环境满足任何城市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愿望的尝试”。

英国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 “城市设计是为人们创造场所的艺术。它包含场所作用

1

的方式和例如社区安全、形象的问题。它关注人与场所之间、运动与城市形态、自然与建成肌理的关系,以及保证乡村、城镇和城市成功发展的途径”。

1.1.3 针对公共领域的城市设计

拉艾 “城市设计是建筑形式与开放空间在社区环境中的合成”。

卡坦尼斯 “简言之,城市设计是有关城市化地区的形态的学科”。

林奇 城市设计要处理“可能的城市环境的形式”,“为聚居地或其重要部分的使用、管理和形成创造可能性的艺术”。

1.1.4 强调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

美国建筑师协会 “城市是由建筑和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林奇 “城市设计是对于一个广阔地区内的活动和物体的总体空间布局”。“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之共存”。

1.1.5 关注环境与行为互动的的城市设计

2

十人小组(TEAM 10) “城市设计必须首先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视觉联系和其他感知关系,重视人们对时间及场所的感受,创造舒适与安宁的感觉”。

索斯沃斯 “城市设计是侧重环境分析、设计和管理的城市规划学分支,并且注重建设场地的自身特点。它在使用者如何感知、评价和使用场所等方面,满足使用阶层的不同需求”。

1.1.6 强调过程的城市设计

巴奈特 “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绝非是设计者笔下浪漫花哨的图表与模型,而是一连串都市行政的过程,城市形体必须通过这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来塑造。因此城市设计是一种公共政策的连续决策过程,这才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真正含义”。“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

1.1.7 广义综合的城市设计

《建筑论坛》 城市设计是“商业行为、政府调控、开发、规划和设计领域的 广义综合”。

莫登 城市设计是“对建成环境进行设计的一种跨学科途径”。“包含着为了要有一个快乐、舒适、富有魅力的城市所需要做出的各种活动”。

1.1.8 我国学者对城市设计的认识

郭恩章 金广君 “现代城市设计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城市环境设计”。“城市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政策性较强,其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表现为公共性的行政管理过程,如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建设管理等”。

3

朱自煊 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

王建国 “城市设计从广义上看,就是指对城市生活的空间环境设计”。

吴良镛 “城市设计广泛地涉及到城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实施政策、经济决策等”,目的是“使城市建立良好的‘形体秩序’或称‘有机秩序’”。

3.1.9 《城市设计的维度》

Matthew CARMONA Tim HEATH Taner TIESDELL

一、服务于人并围绕人;

二、强调“场所”的意义与价值;

三、对“现实”世界的操作,其领域必受到经济和政治的界定和影响;

四、城市设计是一个过程。

3.1.10 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

一、城市设计是一种关心人们工作、生活、游憩以及随之受到大家关心和维护的那些场所的三维空间设计;

二、城市设计是当详细的建筑或工程设计进行之前,实现二维的总体规划和规划大纲结构的有利桥梁;

4

三、城市设计在城市建成区内的设计、其内容包括不同用途的建筑群,与之相适应的活动系统和服务设施,处于它们之间的空间和城市景观,并与城市社会、政治、行政、经济和物质结构不断的变化过程相联系;

四、城市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在社会、经济、技术或政治条件变化时,策划、改编和控制城市环境的形式和特征。

3.1.11 《城市设计在澳大利亚》

1994年专家提交的总理报告

一、城市设计的核心总是集中在“公共领域的质量”。城市设计是城市物质环境的设计,应达到的目的是:便于公众参与和到达,生态健康,由社会影响,有利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富有“场所意义”。

二、城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环保性、社会性,作为提高城市和区域质量的工具。具体而言,就是重视公共空间的质量,包括:街道、道路、广场、人行道、街道设施,小品以及公园、喷泉等等。

三、城市设计还要重视对历史区域的保存和再利用以及参与社区规划,改善基层社区的环境质量。

四、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广泛的公共政策,要对整个城市进行设计。

3.1.12 城市设计圈层

5

美国哈佛大学的Alex Krieger教授在“城市设计的领地(2004年)”一文中,对城市设计概念的论述引入了地理学中“作用圈层”的概念,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建设活动的一系列作用圈层。

并对“圈层”做了十个方面的具体勾画,它们是:

(1)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之间的桥梁;

(2)城市设计是基于城市形态的公共方针;

(3)城市设计是城市建筑学;

(4)城市设计是城市改造的策略;

(5)城市设计是创造场所的手段;

(6)城市设计是城市有机发展的保证;

(7)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基础的整体布局;

(8)城市设计是“景观城市”的保证;

(9)城市设计是对城市远景的构建;

(10)城市设计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城市社区。

6

1.2 城市设计学科定位

城市规划中的形体环境规划结合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的相关知识。

1.3城市设计的目的

3.3.1改善公共环境质量

3.3.2为市场经济服务

1.4城市设计的特征

空间向度

时间向度

多学科

多主顾

指导性

人与环境

参考书目

7

凯文 · 林奇(美)《城市的印象》 项秉仁译

E · N · 培根(美)《城市设计》 黄富厢译

F · 吉伯德(英) 《市镇设计》程里尧译

徐思淑等 《城市设计导论》

金广君 《图解城市设计》《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

王建国 《城市设计》

第二章 阅读城市空间

第一,城市设计是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

不是简单的美学设计,美好的形态只是表现形式,各种因素作用下对形态生成的影响才是本质所在。

第二,城市设计是公共政策的制定

城市空间建设过程中管理技术的研究和设计,以及在具体的管理操作中的运用方法、方式

1、解读城市空间的形态秩序

8

从平面肌理和空间视觉效果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形态特征以及形态演变趋

1.1图底关系理论

时代性

空间的尺度逻辑

空间的秩序逻辑

空间的互动逻辑

互动性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是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的连接度。第二是公共空间系统的整合度。

1.2联系(连接)理论

1.3卡米罗·西特的城市空间美学研究

奥地利建筑师

《城市建设艺术》

9

《市镇设计》《城市空间》《城市艺术》

现代城市设计学说的奠基人

《城市建设艺术》纲要

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

中心空敞的公共广场

公共广场的封闭特征

公共广场的形式和大小

古代公共广场的不规则性

公共广场群

北欧公共广场的布局

现代城市规划的艺术贫乏和平庸无奇的特征现代体系

城市规划艺术的现代限制因素

10

改进了的现代体系

城市规划中的艺术原则

结论

解读中世纪城市广场的设计规律

—利用建筑的围合形成连续的、整体的和丰富多样的界面,造成封闭空间

—广场形式和大小根据公共生活的需求确定,也取决于主体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视觉要求

—不规则,教堂、钟塔、市政厅或雕塑不放在几何中心

—建筑物、纪念性雕塑和广场之间应有紧密的功能上、视觉上和意义上的联系

2、解读城市空间的人文内涵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寻空间的故事,与人产生共鸣的元素,挖掘物质空间形态背后的文化因素。

文脉的概念

文脉 就城市设计领域而言,文脉就是人、建筑、城市及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11

城市文脉 包括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

显性文脉 包括人在城市中的社会活动,人的活动领域和领域的构成要素

隐性文脉 对城市有潜在影响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

场所的概念

空间 容纳人们日常生活的三维整体

场所 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

场所=实体空间+精神意义

场所精神 场所的总体氛围

3、解读空间形态生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因

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最大的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因素,对于当代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3.1 古希腊的城市设计

3.1.1城市文化特征

——城邦、公民与民主精神

12

——人本主义与纯粹理性精神

——开放、学习、交流、思考

——广场、圣地、公共建筑

3.1.2雅典卫城

古希腊人建筑群建设的杰作

与城市生活相结合

与地形和自然景观相结合

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结合

3.1.3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丹姆

苏格拉底:城邦和城市生活自然发展

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几何学”亚里士多德: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应加以限制,城市居民自由而有节制的享受生活

希波丹姆:米利都城,几何形、方格网城市结构

13

柏拉图:《理想国》

城市中心是卫城,并在周围建立一圈城墙,城市其他部分从这个中心成辐射状分布,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地块并相互取平,占地好的面积稍小一些,占地次的面积稍大一些。全城共含5040个地块,居民5040个(主要指武士阶层的成员),城市中心的庙宇应摆放在广场四周,整个城市应当建立在城邦圆周中心的高地上,以利防守和清洁,城市中心还布置体育场、剧场和讲习地。

希波丹姆——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城市规划之父”。

遵循古希腊哲理,追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分为三个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米利都城是体现其规划思想的代表。

3.2 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3.2.1 城市空间特征

城市设计精神

—源自希腊时期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原则

—拿来主义,适合表现帝国沉着、威严和权利的皆为可用

14

—直接实用为目的,并非单纯追求审美

整体壮观的空间秩序

—改造古希腊自由、不规则、有些凌乱的广场空间

—塑造整齐、典雅,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

—善于运用轴线和透视手法

以建筑体量凝聚城市空间

—不强调和突出个体建筑的形象,使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相邻建筑之间的协调

—体形庞大的纪念碑式建筑物紧密布局,依靠体量的惯性联系,起到对广场的控制作用

共和国时期——共和广场群,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

帝国时期——帝国广场群,皇帝们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

3.2.2 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

—总结了希腊、依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经验

15

—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城市布局

—城市选址须占据高爽地段,有良好水源供应、农产资源和水、陆交通条件

—建筑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周边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

—街道与风向和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理想城市模式

—继承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延续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

—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重要影响

3.3 中世纪的城市设计

3.3.1城市空间特征

自然形成

教堂为中心

道路弯曲、宽度自由

16

广场封闭式构图,平面不规则

建筑实体界定公共空间

如画的城镇,适合步行的体验空间

3.3.2 城市广场

—利用建筑的围合形成连续的、整体的和丰富多样的界面,造成封闭空间

—广场形式和大小根据公共生活的需求确定,也取决于主体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视觉要求

—尽可能不规则,教堂、钟塔、市政厅或雕塑不放在几何中心

—建筑物、纪念性雕塑和广场之间应有紧密的功能上、视觉上和意义上的联系

3.4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

3.4.1 城市改造

罗马市政广场的改建:

——米开朗基罗最精美之作

——对古罗马广场和建筑群设计经验的借鉴和改进

17

3.4.2 巴洛克:戏剧化的城市设计

—16世纪以后的巴洛克城市设计,真正影响并改变了西方城市格局

—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和规划体系

—集中反映当时的几何美学

—轴线系统,放射道路,强烈的秩序感和恢弘的气势

—符合君主和教皇的心理需求

3.4.3 巴洛克城市设计对后世的影响

4、解读城市空间的生长机制

探寻城市空间形态生成的内在规律,并用于描绘未来城市形态的理想蓝图。黑川纪章的有机城市设计思想

——面对机器时代挑战的生命和生命形式

——复苏现代建筑中被抛弃或忽略的要素,历史、地方风格和场所性

——不仅强调整体性,而且强调部分、子系统和亚文化的存在与自主

18

——文化的识别性和地域性以哲学、生活方式和审美代码等不可见形式传递,正如人的遗传信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一样,因此有可能以当代技术和材料展现地域的可识别性。

——城市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系统,如同有生命的组织。

——历时性:过去、现在和未来共生;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公升。

——重视关系胜过重视实体本身。

5、解读空间与人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关系

5.1雅各布的活力论

简·雅各布其人,记者、自由撰稿人,《建筑论坛》助理编辑,赞赏城市原有街道的欢乐与祥和。

“城市规划这一伪科学及其伙伴——城市设计的艺术,至今还未突破那些似是而非、以愿望代替现实,却又为人们所习以为常的迷信,过分的简单化和象征手法,使城市设计至今还没有走向真实的世界。”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ies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19

——对传统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进行小尺度的、有弹性的改造

——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

——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产生复杂性

——增加沿街小店铺以增加街道的活动

——减小街区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

《纽约时报》:《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或许是城镇规划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力作。

《城非树形》(1965)《俄勒冈实验》(1975)C·亚历山大

《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1965)P·达维多夫

《城市设计宣言》(1987)A·雅各布 D·阿普尔亚德

5.2凯文·林奇(1918—1984)的意象论

《城市意象》

条件:识别性 物体的外形特征

结构 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

20

意义 在使用上对观察者的重要性

元素:路径 Path

区域 District

边缘 Edge

节点 Node

地标 Landmark

第三章 设计城市空间

第一,美学意义上的形态设计过程

对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街道、广场的形塑,达到美学意义上的和谐、有序、丰富,具有特色和整体感。

第二,综合意义上的形态论证过程

从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经济政治等多角度论证空间形态设计的限制因素和内在规律,使得美学意义上的形态设计是正确的、合理的。

1.美学意义的形态设计过程

21

1.1公共空间体系的设计

要点:

——体系化的关键在于建立联系

——把公共空间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的手段 ——要注意把握公共空间的规模和尺度

1.2城市街道空间的设计

要点:

——学会用数字设计街道空间

——注意界面的和谐连续,和丰富生动

——无论如何不要过长过直

——注意空间的收放变化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第一层次轮廓线:建筑本身的外观形态

22

第二层次轮廓线: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构成的形态

一次街廓 H/D1—1.5

二次街廓 H/D 2—3

1.3城市广场的设计

要点:

——学会用数字设计广场空间

——界面比广场本身更重要

——规模和层次性比形态更重要

——学习中世纪城市的一些手法

边界明确,形成积极空间

广场与道路的关系

建筑与广场的形态是整体连续的

L型平面和不平行的边界

23

1.4建筑形体设计

要点:

——重视整体关系

——与公共空间相配合

——体现功能特征

——体现空间模式和环境特征

——体现美学价值及风格特色

2.综合意义的形态论证过程

2.1自然地理因素

要点:

——地形地势

——气候条件

——日照通风

24

2.2土地使用方式

要点:

——重视整体关系

——与公共空间相配合

——体现功能特征

——体现空间模式和环境特征

——体现美学价值及风格特色

2.2.1项目策划

——综合使用

——市场经济规律

——使用要求

2.2.2经济利益最大化

2.2.3生态保护原则

25

反规划原则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维护和恢复河流海岸的自然形态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开放专用绿地

——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基质

——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

2.3市场经济规律

26

——形态体现地价

——形态反应市场需求

——形态反应资源分配的均好性

2.4政策性因素

——区域、城市的发展战略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法律法规

2.5使用活动和生活方式

——空间形态与城市生活的关系

——培根的同一运动系统

——体现既有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形态设计

——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微观环境设计 ——从设计和活动到设计空间形态

27

——未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形态的影响

2.6历史文化保护

——区划法与特殊分区

——新老环境相融合产生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新建筑体量与保护建筑相协调产生的形态

第四章 城市设计基本要素土地使用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公共空间

使用活动

交通与停车

保护与改造

步行街/区

28

标志与标牌

1.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1.1 目的

城市设计研究的建筑包括建筑物和桥梁、水塔、护堤、电视通讯塔,乃至烟囱等构筑物。

建筑设计:通过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把建筑蓝图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城市设计:通过控制相关建筑元素,使建筑师的建成作品对城市整体环境起到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作用。

城市设计师的“二次订单”

1.2 城市建筑:建筑·城市建筑

反映地理特征: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

支持城市运转:符合城市的规模、尺度

表达特定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美学涵义:尊重建成环境的意义,尊重历史文化特征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反映

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活动行为:同样功能的建筑物,在城市不同区位,其形态会有

29

所差异

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考虑、对城市既有空间肌理的考虑

1.3 控制要素

高低

大小

形状

风格

色彩

材料

质感

容积率

空地率

建筑高度

30

体量

沿街退后

质地

色彩

环境影响

1.4 控制原则

1.4.1保护城市地形和天际线的美观和特色

1.4.2保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有合理的日照和良好的视觉感受

1.4.3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关系

1.4.4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

1.5 弹性控制概念

1.5.1高度奖励

私人地块修建城市公共福利设施或为历史建筑及环境保护提供资金31

1.5.2城市环境日照条件评价

鱼眼镜头结合日照天穹图某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日照条件,为周围体量控制提供依据

1.5.3高层建筑的分段控制

对建筑底部、中部、顶部及屋顶形式的控制

2.土地使用

2.1 研究内容

城市设计:

开发强度和土地使用的经济性

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

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及人口密度的控制

2.2 土地使用的原则

2.2.1土地综合使用,提高使用效率,保持城市空间的全天候活力

32

2.2.2 保护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资源

作为城市设计师应当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形体要素突出城市整体景观特色

2.2.3 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狭义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城市交通及电力、电讯设施

广义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城市服务事业、文教事业

基础设施的建设决定城市的发展和容量

基础设施耗资大,建设周期长,先行建设

土地使用计划中:

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安排物质空间,提供方便条件

有效协调基础设施与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

3.公共空间

3.1 概念

也称开放空间或开敞空间,指城市中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的空间。

33

街道、广场、公共绿地、河流、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

新型公共空间:公共建筑物的大厅、中庭、室内街道、室内广场、建筑灰空间

3.2 特性

开放性

可达性

大众性

功能性

3.3 中西城市公共空间演变比较

西方:广场为主要形式,承载大量城市公共生活

中国:“街”为主要形式,承载的城市公共生活有限,以商业贸易为主

西方:近代,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环境的附属品,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20世纪50年代,城市美化运动,公共空间建设考虑景观、艺术效果,对人的活动需求考虑很少

60年代,简·雅各布的著作发表后,开始关注人的行为心理和需求心理

34

中国:近代,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城市公共空间模式也发生转变,也开始承载更多的公共活动

近十几年,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量很大,也出现了种种误区,甚至重蹈西方失败的覆辙

问题一:尺度失当,难以积聚人气,缺乏活力

问题二:一味追求形式,不注重实效,缺乏对人的关怀

3.4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理想目标

尽量消除城市消极空间,尽量增加城市积极空间

消极空间:无人问津、无法使用的城市空间。大面积的停车场、废弃土地、闲置的河岸、倒闭的工厂、铁路两侧的棚户区、建筑物之间的三不管空地……

城市轮廓低沉、水平,建筑物内部生活与街道活动紧密结合,户外空间尺度人性化

现代城市脱离街道生活,充斥着高层建筑,户外空间尺度非人性化,产生消极空间。

消除消极空间,“缝合”城市空间的创伤,创造积极空间

设计控制要点

1、边界明确,形成积极空间

35

2、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

3、强调公共空间使用及视觉联系

4、强调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人情味

4.使用活动

4.1人的活动类型

必要活动:构成城市活力的基本要素

选择活动: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

社交活动: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

增加后两种活动,就能提高城市运转的活力,增加城市的魅力

选择活动和社交活动与城市物质环境质量好坏有很大关系。

4.2 使用活动与环境质量的互动关系

符合人行为心理的环境,可诱发使用活动,反之则抑制

使用活动可改变空间的性质,使之变得有意义,甚至促使其环境品质的提升36

4.3 城市设计策略

策略一:设计活动以增强环境对人的吸引力

策略二:环境设计中,为使用者提供多种选择,考虑到使用者利用环境设施的能动性。

策略三:为使用者提供安全的空间环境

策略四:运用适当的设计手段,激发使用活动的产生

策略五:重视环境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以积极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使用活动

5.交通与停车

5.1 重要性

汽车改变城市结构,带来城市问题

解决交通与停车问题,维持城市正常运转

5.2 关注的内容

侧重于定性研究,确立一种模式,以此解决交通与停车问题,根本目的是如何减少大量车行交通与停车空间对城市环境和景观的不利影响,使城市不至于沦为“汽车的城市”,仍然是以人为主体的城市,最大限度维护步行者利益。

37

5.3 模式研究

多种停车方式相结合:地下、多层、路边

停车与景观的结合:林荫停车场

中心区边缘停车

发展公交捷运系统

建设步行街、区

6.步行街\区

6.1 步行街\区的意义

以人为本

社会效益:增加城市积极空间,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经济效益:带动相关商业活动

环境效益:减少污染,提高环境品质

交通效益:减少汽车交通对城市的压力

38

6.2 建立步行街\区的必要条件

交通可达性,人车分离的可能性

街道界面(硬质、软质)在美学意义上的和谐、连续

必要的环境设施

活动支持(商业活动、特色人文活动)

6.3 步行区

步行网络所连接的城市元素在功能上应有紧密的联系

范围过大反而造成不便(德方斯)

适应人的步行心理,提供多种选择,不能强迫人的流线

7.保护与改造

7.1 保护与改造的涵义

保护:保护城市的地方文化、景观特色和保护城市演变的历史连续性,除了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

39

改造:采取适当措施,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使保护活动体现经济价值,利用经济收益更有效的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7.2 保护与改造的必要性

马丘比丘宪章

经济理性与文化理性

柯布西耶与国际化

空间与心理的归属感

历史:城市生长的印记;

文化:城市环境中人的行为活动模式

多样性与地方特色

保护与改造的收益

经济、社会和文化收益

7.3 保护与改造的类型

个体历史建筑或遗存的保护及环境整治

40

索非亚教堂、革新街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群体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旧金山吉拉德广场

历史性街区的保护与改造

上海新天地

历史性区片的保护与改造

北京菊儿胡同、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

设计与实施中应当考虑的基本问题

修复或整饬

功能定位

室外空间

视觉条件

交通组织

41

功能调整

开发

建筑风格

7.4 保护与改造的城市设计控制技术

保护区划

设计导则

视线控制

建筑风格与形式控制

建筑高度

管理手段

空中开发权转让

建筑立面转让

减免税收

42

8.标志与标牌

8.1 类型

交通标志

公共性标牌

商业性标牌

8.2 作用

标识性

区域识别手段

8.3 管理

台北市

美国查尔罗特市

深圳

哈尔滨中央大街

43

第五章 城市设计基本原则

5.1 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前提,保持城市总体目标的连续性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并通过形体环境规划反映出来。

如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建筑体量、形式和风格,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道路与交通,城市主要景观控制等。

5.2 满足人的需求

1943年,美人文主义心理学家 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

生理需求——城市环境的微气候条件

安全需求——交通安全、设施安全、可识别性

社交需求——城市公共空间

自尊需求——空间的私密性、归属感

自我实现需求——城市特色、社区特色、建筑特色、公众参与

5.3 突出地方特色

44

城市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

城市的特色不仅包括形体环境形态,还包括居民的行为活动、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

5.4 考虑不同的时空效果

5.4.1 开发建设实施的时序性

5.4.2 人与环境空间的关系随时间的变化,人的运动所展开的空间序列5.4.3 四季变化对景观的影响、日景及夜景的不同效果

5.5 遵照美学原则组织设计元素

创造格局清晰的景观秩序

保证空间界面的连续与变化

提供轴线和景观条件

注意室内外空间的交融和渗透

第六章 城市设计实践

6.1现状调研

45

城市及区域背景

自然地理情况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历史文化背景

相关规划

人文特征

周边环境及基地

土地开发情况(使用性质、开发强度、使用状况)

自然资源(分布、构成、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交通资源(道路、停车、交通效率、交通容量、交通安全隐患、步行 公共空间(分布、构成、使用状况、安全性、利用率、场所感等)

景观特征(总体意向、标志性元素、美学价值、居民评价)

人文活动(行为规律、特征,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

46

6.2现状分析方法

相关线—域面分析

物质线:实存的可辨识的线,道路线、建筑线、单元区划线等

心理线:对物质形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形成的虚的“力线”,如高大建筑形成的空间影响线

行为线:规律性的运动轨迹及其所占据的空间,开放空间之中

人为控制线:高度分区、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视廊等

方法:

以完整的现状图(1:1000)为底,用若干透明纸绘出:

建筑线、道路线、自然用地分布及其与建成区的界线、基础设施和管线;

重要空间节点、标志物、文物古迹的位置及其空间影响线;

人流轨迹及分布;

建设红线、体型控制线、高度控制线、视景景观设计相关辅助线

人与空间关系的分析

47

活力分析:街道空间的多义性,除通行外,还是人际交往的场所,“安全、交往、同化孩子”

认知意向分析:凯文林奇的意向理论

文化生态分析:形体环境的本质在于空间的组织方式,取决于文化、心理、礼仪、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

空间形体的分析

图底关系分析:公共空间的物化程度和品质、时代印记、

视觉秩序分析:联系理论

文化内涵分析:场所理论

6.3概念生成

现状的综合评估:问题与机会、swots分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题的总体思路

提出概念

概念诠释(总体构想)

48

6.4空间塑造

与前期研究的对应关系:元素

首先确定空间模式

概念要清晰,不能只关注形态

遵循城市公共空间处理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城市设计评价7.1两种标准

客观标准

设计目标与原则

生活实践和经验

主观标准

视觉方面美学问题

审美观念有差异

49

图像与实际物质形体有差别

表现手段不同

总的来说应当是理性过程

评价标准具有可变性

1960前注重功能

1960后历史遗产保护

1980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

1990生态观

7.2十个评价因子

7.2.1适宜的容量(大广场、景观大道)

7.2.2宜人的环境(合理的人员密度、场所感、环境设施、空间色彩、音量)7.2.3多样的综合

7.2.4交通可达性

50

7.2.5与自然的结合

7.2.6文脉的连贯

7.2.7清晰的结构(空间的中心、各功能的主次、空间联系的方式是否具备可识别性、空间边缘和标志的可认知性和领域感)

7.2.8视景的和谐(调动建筑、园林、雕塑、小品、地面、墙面、装饰、路、桥等所有元素,创造和谐的整体景观)

商业娱乐空间——欢乐、热烈

纪念性场所——庄严、肃穆

文化空间——舒展、高雅

建筑在空间中具有主体作用

7.2.9空间特色

实体空间特色:与自然要素的结合,与历史元素的结合,新建筑的特色,园林绿化特色,独特的道路形式

人文社会特色:挖掘利用人文历史资源,利用多样化的城市活动,创造有特色的空间场所

51

7.2.10发展余地

7.3美国评价标准

197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旧金山范式”

1.舒适 amenity/comfort

2.视觉趣味 visual interest

3.活力 activity

4.清晰和便利(步行优先权)clarity and convenience

5.特色 character distinctiveness

6.空间的确定性 definition of space

7.视景原则 principle of views

8.多样性/对比 variety/contrast

9.和谐 harmony

10.尺度与布局 scale and pattern

52

美国城市系统研究和工程公司(USRE)提出的标准

1.与环境相适应 fit with setting

2.可识别性的表达 expression of identity

3.通道和方向 access and orientation

4.功能的支持 activity support

5.视景 views

6.自然要素 natural elements

7.视觉舒适 visual comfort

8.维护和管理 maintenance and care

1. 第八章 开发与管理

1.开 发

城市开发是以土地为载体,开发利用空间的经济活动,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各种城市活动对空间的需求,如居住、商业、工业和娱乐等。

1.1开发的类型

53

1.1.1 新开发与再开发

城市的生长期到成熟期:新开发递减、再开发递增

城市的中心区到边缘区:新开发递增、再开发递减

1.1.2 公共开发与非公共开发

1.1.3 商业性开发与非商业性开发

1.2 与开发相关的基本概念

1.2.1 城市区位与地价

1.2.2 开发强度与收益

1.2.3 使用功能与层数

1.2 城市设计与开发

环境品质 环境的经济价值

空间形态 密度、功能、界定、尺度、领域的 对开发商的再认识

划分、环境特色

54

2.管 理

城市设计是一连串的设计与实施管理的决策过程

管理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环节

法制化是实施管理的根本保证

2.1 开发前----预先设计

2.2 开发中----区划法

1 特殊区划: 历史区、混合使用区、特殊使用区

2 弹性原则:奖励区划、空中开发权转让、

计划单元联合开发

3 运作模式:设计评审、公众参与

4 公众艺术:公共艺术品的购置和陈设

2.3 开发后——维护与管理

附录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55

1.集中与分散:关于城市理想模式的探索

1.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

结合城乡优点

改善城市环境

消除贫富差异

建立新型社会经济关系

新城市运动

1.2 莱特的广亩城市

《消失中的城市》

自然主义者

每人一英亩土地

高速交通连接

56

抛弃城市结构,真正融入自然

中产阶级郊区化

1.3 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

《明日城市》

城市集中主义

空间、人口和各种资源的集中

提高城市运做效率

反对传统城市空间模式

体现现代艺术观

光明城,300万人口,中心24栋摩天楼,巴黎伏瓦生规划

2.空间和秩序:城市设计的形式论

2.1 卡米罗·西特:城市空间的美学研究

60万人居住在周边的板式豪华公寓内。

57

卡米罗·西特(1843—1903)

《城市建设艺术》

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

中心空敞的公共广场

公共广场的封闭特征

公共广场的形式和大小

古代公共广场的不规则性

公共广场群

北欧公共广场的布局

现代城市规划的艺术贫乏和平庸无奇的特征现代体系

城市规划艺术的现代限制因素

改进了的现代体系

58

城市规划中的艺术原则

结论

2.2培根: 城市空间的运动学研究

《城市设计》

同一运动系统

找出“同路人”的“城市经历”

费城城市中心设计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3.场所与文脉:城市设计的涵义论

3.1 场所·场所精神

空间 容纳人们日常生活的三维整体

场所 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

场所=实体空间+精神意义

59

场所精神 场所的总体氛围

3.2 文脉·城市文脉

文脉 就城市设计领域而言,文脉就是人、建筑、城市及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城市文脉 包括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

显性文脉 包括人在城市中的社会活动,人的活动领域和领域的构成要素

隐性文脉 对城市有潜在影响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

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诺伯格·舒尔茨

4.生命与活力:城市设计的活力论

简·雅各布其人,记者、自由撰稿人,《建筑论坛》助理编辑,赞赏城市原有街道的欢乐与祥和。

“城市规划这一伪科学及其伙伴——城市设计的艺术,至今还未突破那些似是而非、以愿望代替现实,却又为人们所习以为常的迷信,过分的简单化和象征手法,使城市设计至今还没有走向真实的世界。”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ies

60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对传统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进行小尺度的、有弹性的改造

——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

——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产生复杂性

——增加沿街小店铺以增加街道的活动

——减小街区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

《纽约时报》:《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或许是城镇规划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力作。

《城非树形》(1965)《俄勒冈实验》(1975)C·亚历山大

《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1965)P·达维多夫

《城市设计宣言》(1987)A·雅各布 D·阿普尔亚德

5.环境与意象:城市设计的意象论

凯文·林奇(1918—1984)

《城市意象》

61

条件:识别性 物体的外形特征

结构 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

意义 在使用上对观察者的重要性

元素:路径 Path

区域 District

边缘 Edge

节点 Node

地标 Landmark

6.生长与衰败:城市设计的有机论

6.1 有机疏散 伊利尔·沙里宁

—1918年为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城市是有机体,符合生命体的内部秩序,不能任其凝成一片—把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离开中心的地域

62

—工业不应占据市中心,空出的面积开辟绿地

—大赫尔辛基规划,建立半独立城镇,控制城市的扩张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