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戏剧之家》2019年第03期 总第303期
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后现代意蕴
张 烁
(绥化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 要】后现代思潮是继杜威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思想之后广泛影响中国教育改革的思潮,它在教师观、学生观、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刷新了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指令型课程,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作为这次课程改革一部分的学校音乐课程来说,它需要在国家宏观的课程改革理念中进行。因此,我们考察学校音乐课程范式的变迁无法跳出后现代课程范式,它既是对课程现代性范式追求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学校音乐课程范式研究的借鉴。在学校课程范式研究吸收后现代课程观的背景下,我国学校音乐课程范式的后现代意蕴也已呈现,我们可以通过21世纪的学校音乐新课程改革中管窥出来。
【关键词】21世纪;学校;音乐;课程改革;后现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165-02
后现代教育和课程在我国受到关注和进行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即后现代文化思潮传入中国并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后,教育研究开始以后现代视角重现思考和审视现代性教育的种种问题。时至今日,后现代视角已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热点。如汪霞的《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中重点考察了西方的现代与后现代课程研究,为我们了解西方课程范式的转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郝德永的《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中对课程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进行了批判,还有钟启泉的《课程的逻辑》、黄志成主编的《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张华等人著作的《课程流派研究》等都对后现代教育观和课程观进行了介绍。在这种学术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也开始以后现代视角研究音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如管建华教授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一、学校音乐课程性质的人文性
将音乐教育归属于人文学科领域的表述在以往的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首先是将音乐及其教育视为一种人文学科进行研究,因为“音乐是人为组织的音响”(布莱金语),“音乐是人做的事情”(埃利奥特语),音乐自身离不开人的创造与参与,音乐中所蕴含着的人的情感、生活观、价值观、精神等都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音乐以人的存在而存在。音乐课程的人文性还说明了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技术理性主导下的音乐课程观中,培养“双基”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从而导致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音乐教育,这种“技术兴趣”音乐课程观遮蔽了人的丰富的情感、个体的音乐体验和生活世界。将人文性视为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之首要位置是21世纪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而这种进步无疑深受当前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及其教育思潮的影响所致。注合作”、“加强综合”都彰显了新的知识观,表明这次课程改革不再将知识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而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探索的行动和创造的过程。课程知识音乐理解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彰显了哲学解释学\"视界融合\"的观点。原先的视界而达到一种全新的视界。音乐自身具有非语义性特征,再加上理解者的文化传统、社会阅历、音乐经验、生活世界等方面对音乐理解的影响,不同的理解者面对同一个音乐文本都将存在着基于个体音乐经验的音乐理解,这也许与音乐文本最初的视界不同,但不能否定其是错误的。它需要在音乐文本的\"最初视界\"与音乐理解者的\"现今视界\"之间进行融合,从而达到对音乐文本的理解,这对于忠实于音乐文本的“最初视界”的音乐理解所形成的确定性来说无疑是一种超越。音乐理解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表明了音乐课程的复杂性。现代性课程范式是以牛顿的经典世界观为基础的。在经典世界观视界中,世界是简单的,一切井然有序,具有可控制性特点。但现实世界是复杂的,正如多尔所说的,有序但却是复杂的有序。皮亚杰认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混沌和复杂的。复杂性思维对课程来说有何意义,基于对课程研究中简单性思维的批判,多尔提出了“课程是复杂系统”。这明确意味着我们这些教师和课程设计者要接受复杂性,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我们要利用这一复杂性,而不是否定差异、变化和困难。因此,复杂性思维对于音乐课程建构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尤其是音乐理解以及音乐课程的实施中都存在着复杂性思维。三、理解多元文化
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凸显了文化对话的重要性。对话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对话是理解的过程。不同文化之间能够进行对话的首要前提是不同主体的平等性,这是文化多样性存在的基本条件。但在以西方音乐知识作为主体进行建构的学校音乐课程中,西方之外的音乐知识被视为“客体”存在,也就是说学校音乐课程知识是以西方音乐知识作为主体性存在,非西方音乐知识作为客体性存在,即西方音乐知识与非西方音乐知识是“主二、音乐理解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学校音乐课程知识的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常常以灌输的方式给受教育者,21世纪的音乐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创设情境”、“重视体验”、“强调探究”、“关张 烁: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后现代意蕴
166
一客”关系。如音乐语言、音乐记谱法、音乐审美、歌唱方法、教学方法等都是西方音乐在“言说”,或者以西方音乐知识作为主体来规范非西方音乐知识,如用五线谱或简谱视唱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包括中国传统音乐。这种“主一客”关系遮蔽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和差异性,甚至以西方音乐知识作为标准而得出不同音乐文化存在着差距的偏见,这些都将导致不同音乐文化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对话。其实,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是当前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流思想,它强调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如何与不同文化中的音乐进行对话以及如何理解不同音乐文化中的音乐,而不是仅仅以一种音乐文化或音乐知识作为基础来衡量、评判世界所有的音乐文化,这种对话是以承认平等性与差异性为前提的,因此,如何与不同文化中的音乐进行对话是全球化多元文化时代学校音乐课程建构无法回避和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及其影响下的教育所主张的。四、学校音乐课程的开放性
现代性课程范式的典范是\"泰勒原理\",它是现代课程设计长期以来遵循的模板,这种模板本身体现了其封闭性特征。在泰勒原理中,首先是预设课程目标,然后是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手段、内容及其操作程序和步骤以形成一套课程方案,再通过课程方案的实施来达成和检验所预设的课程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线性的课程开发过程,它具有线性发展的逻辑,这种逻辑排斥了干扰、变化,带来了易于操作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计划性、程序性、系统性,具有浓郁的封闭性特征。后现代课程范式主张课程的开放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不再是完全可以控制的而是动态生成的,课程组织不再仅仅囿于学科界限而是朝着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课程的评价更多关注课程创生的过程,它是一种多元、开放性的评价。学校课程的开放性要求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联系意味着要从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等层面出发,将社会生活、人的自我体验与个体经验等纳入课程内容的选择之中。总之,21世纪学校音乐课程改革较以往的音乐课程改革来说,无论在教育思想、观念,还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观,这种改观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及其影响的后现代教育观、后现代课程观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理解的不确定性、课程的开放性、知识的建构性等在21世纪的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理念中逐渐被人认识。因此,从课程观念层面上来说,较20世纪的学校音乐课程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参考文献:
[1]应佳.音乐教育怎样才能成为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0(08).[2]董飞.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08).(上接第164页)
大一新生才进入校园的时候,学院会安排说专业,讲述本专业需要学什么,专业是什么性质。学生在这个阶段对专业只是听而已还是懂非懂,并不能深切体会老师所讲述的专业具体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将说专业这一针对性的讲座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专业的逐步解说。大一说专业,让学生有大体意识;大二说专业,让学生真正设计专业大平台课程上再说专业;大三说专业,让学生就实践经验加强。每年的阶段性不一样都需要对他们进行划重点强调,让同学们明确目标清楚认识。(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自我学习的成就感开展多形式阅读分享会,从阅读中培养主动性和好奇性,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分享阅读会形式可以结合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让读书不拘泥于死读书,做到结合现代多媒体趣味读书。教师监督宏观把控主题,由年级班委组织安排筹划,沉浸于阅读中,体会其中的快乐,打心底里喜欢找到学习乐趣,自然而然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根据学生专业程度规划在学校期间需要参加的专业比赛项目,引导大学生有目的从参赛中挖掘自身潜能,制定参赛较为详细的进度流程,通过赛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反馈修正设计与编排内容再实践,这样驱使在比赛中推动学生不得不自主学习,获得更为优秀的比赛方案。(三)培养优秀专业技术的导师团队工作室的教学导师就是灵魂,在工作室的构建中导师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工作室的教学质量。校方需要选拔专门负责导师团队建设的带头人,在导师团队建设中带头人需起到主心骨的地位。带头人需联系企业完善培训优秀导师合作体制,让导师不仅仅是教学与此同时可以参与实践操作。(四)健全学校安全风险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尽量选择学校范围内建立合作工作室,针对特殊情况安排在合作企业中的工作室,需要学校安排定时定点的接送校车,保证学生除了在企业实践时间外,其余时间在学校大环境下安全成长。校方需专门人员负责工作室成员的安全管控内容,每月定期对学生普及校外安全防范意识。(五)校方配合企业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合作制定针对性学习方案校方对工作室成员普及企业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执行。校方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与企业资深人员制定科学健全针对工作室成员的学习方案,与此同时结合市场特点不断优化学习方案。不仅如此,还必须定期进行相应学习成果展示与现场操作考核。校方制定奖惩制度,奖励工作室有贡献的成员,提高成员在企业实践中热情,推动企业与学校的良好合作。六、结语
以工作室为载体的“现代学徒制”是艺术类教育实践中十分必要的培养模式,期望校方与企业加快构建步伐将优秀的培养模式尽快融入到高校教育机制中,帮助学校培养出具备艺术性与专业技术的人才。参考文献:
[1]何庆龄.浅析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与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J].知音励志,2016(07).[2]曹先兵.地方高校美术教学工作室模式改革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4):149-1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