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文化内蕴

2023-11-06 来源:爱go旅游网
试论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文化内蕴

王涘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永州

425006)

摘要:改造国民性一直是20世纪中国精英文学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高晓声继承了这一思想特质,以农村题材为切入点,睿智而幽默地对新时代的农民性格进行了细致入神的刻画,通过对农民优点的激情褒扬,通过对农民身上劣根性的善意嘲弄,来达到警世的目的。高晓声的小说是一部部厚重的文化大书,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高晓声;国民性;农村题材;文化内蕴中图分类号:&206

文献标识码:’

改造国民性一直是20世纪中国精英文学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鲁迅无疑是表现这个命题的一座颠峰,他的《阿(正传》、《祝福》、《故乡》等作品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批判,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警醒效应。此后,一大批的精英作家秉承了鲁迅的批判意识,以高度社会责任感、爱国激情与民族自审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民族进行了沉痛的反省与思考,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反思,同时也促使了我们民族的肌体不时地进行痛苦的裂变和挣扎。但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一度中断,至高晓声的复出,这个问题重又被提上日程。高晓声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特质,以农村题材为切入点,睿智而幽默地对新时代的农民性格进行了细致入神的刻画,提出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是否有必要改造国民性以及如何改造的重大命题。同时,透过他的作品,我们也看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重道远。

尽管高晓声选取的是农村题材,其小说篇幅相对短小、形式相对通俗,但是丝毫不影响其作品思想的宏大与视野的开阔。他的作品虽写的是农民,写的是农民的衣食住行等看似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审读与思索,可以看出他同鲁迅一样在试图\"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是一部部厚重的文化大书,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且具有普遍的意义。高晓声是以文化为武器,以农民为支点,来关照现实、社会与民族的。他特别善于把农民置放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生活场景下来挖掘国民的优劣点,对农民的优点进行激情褒扬,对其身上的劣根性进行善意嘲弄,来达到警世的目的。诚如高晓声自己所说的:\"从文学家的务虚观点出发,抓住农民的'勤劳、善良'和'愚昧、麻木'两个方面,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以无限同情的态度来批判他们的负面精神。……当我们看到社会上存在着那种情况想要改变它时,我们便想起了鲁迅)我们是在继承他的事业。\"①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农民精神的弱点在高晓声的笔下都有精彩的呈现。中国农民生活在最底层,在封建专制主义的剥削下历来忍辱负重、委曲求全)那磐石般的重压所导致的精神创伤积淀太久)他们很难觉醒)很难冲破厚重的幕障。鲁迅在《集外集·俄文译本3阿(正传4序及著者自叙传略》曾说)中国的百姓\"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几千年的历史使他们形成了思维定势,面对不公正的遭际命运,他们没有丝毫的抗争,只有\"打脱了牙,往肚里吞\"。李顺大为了造三间

158 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

房,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辛苦积攒的建房材料被集体浪费殆尽,尽管他是无比的心疼,但还是不得不作出自我牺牲,\"呜咽\"着接受了。后来他的建房钱又被公社砖瓦厂的\"文革\"主任讹去,遭受了皮肉之苦而且还被关押起来,他只会在吃不消的时候喊救命,事后,他也只会嘶哑着喉咙说了两个莫名其妙的短语:\"他们恶啊!我的屋啊!\"便让这事过去了。更为可笑的是,在被关押的房子里,他竟然还得到了收获:\"平生第一次详细地在那里研究了建筑学,对自己将来要造的屋,有了非常清楚的轮廓。\"陈奂生亦是如此,建国后他非但没有享受到新时代农民翻身解放的幸福,相反却被戴上了一顶难以摆脱的\"漏斗户\"主的屈辱帽子。\"他活得窝窝囊囊,血都发了霉!\"但他却没有反思。对于自己的\"漏斗户\"主身份,他不是想办法去摘掉它,反而留念那样的生活:\"虽然集体化时的'荫下饭',陈奂生吃得苦涩而沉重,但他仍充满了留恋和依赖。\"他羞于也不敢因为自己的穷困去与人争长论短,对付饥荒的办法是只能退缩为默默地\"忍受和无力地期待\";有饭吃,就吃。没有饭吃,就吃粥;没有粥吃,就吃瓜菜代。没有瓜!菜代,就吃榆叶、马兰。\"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李顺大、陈奂生们的隐忍退让、苟且偷生、缺乏抗争的意识,才导致了违背民意的极左政策在农村的滋长与蔓延,我们的农村才像一只笨重的大船艰难地行进。高晓声幽默地揭示了农民身上的这种劣根性,令人哑然。但推而广之,这种劣根何止潜伏在李顺大、陈奂生等几人身上呢,高晓声的描述带有普遍的意义,这种劣根性其实依附在千千万万国民的心灵深处,是普通大众心灵灰暗处的写照。

高晓声把批判的锋芒又指向了中国农民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精神弱点:缺乏自主意识,鲜有创造精神。李顺大、陈奂生们是高晓声采撷的沧海之一粟。李顺大是一个典型的\"跟跟派\没有自己的思想,永远只会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的后面。随便哪个党员讲一句,对李顺大都是命令。\"有一夜李顺大一觉醒来,忽然听说天下已经大同,再不分你的我的了。\"于是,李顺大把自己一家人通过\"坚苦卓绝\"的努力积攒的家产全都捐了出来,酿成了苦果。在通常情况下,李顺大觉得自己做一个跟跟派,也还胜任,真心实意,感情上毫不勉强。可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他就跟不上了。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李顺大要想跟也不知道去跟谁,东南西北都有人在喊:\"唯我正确!\"究竟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谁真谁假,谁红谁黑,在他头脑里是轰轰响,乱了套,所以他只得蹲下来,赖着不跟了。李顺大盲从到了如此的地步,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陈奂生的表现是,即使贫穷,他也满足现状,不想靠自己的努力去改正。即使没有了榆叶、马兰,陈奂生的心里也会有一个顽强的信念在支撑他:\"共产党总得给个解决的办法吧%\"在集体化时期,实行队长负责制,陈奂生便乐于跟在队长的屁股后头转,因为出力而省心。大脑只需长在队长头上就够了,他只想做稳队长的伙计就行了。\"队长指东就东,队长指西就西,自己只管做就是。\"如此的结果是:时间一长,陈奂生便荒疏了农技,连各种稻麦品种的特征、栽培技术、不同性能的化肥、农药的使用方法,\"也都搞乱了弄不清\"了。自主意识的缺乏竟然使得陈奂生失去了生存的本领!当然陈奂生也意识到了这点,他不能不恐慌;\"弄错了收不着,又不能重来,吃西北风&\"虽然他从现实中了解了自己的窘况,但他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导致自己恐慌的思想根源,他也并未就此树立了自立、自强的创造精神。高晓声以一个作家的敏锐与先知展示了劣根的危害,如果让此类思想扩大和蔓延,对我们民族无异是一场灾难。

虽然处在新的时期,但高晓声并未一味沉浸在乐观的现实中,而是保持了较清醒的头脑。高晓声继承了鲁迅的批判意识,其笔下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秉承着阿’的遗传因子,陈奂生虽然已经是新社会的农民了,但他作为小生产者,同阿’一样,身上仍然有着狭隘、自私、保守、落后等阻碍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因素。在 陈奂生上城》里,通过陈奂生在县委招待所前后行为的对照,我们看到了他狭隘、自私的一面,在未交钱以前,他生怕弄坏、弄脏了房中的一切。他看见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便\"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不大干净,怕弄脏了被子;他看见地板特干净,下了床,便\"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他怕弄脏了地板;连房里的大皮椅,他只是\"走近去摸一摸\却不敢坐,因为他怕弄坏了皮椅,怕皮椅压瘪了弹不饱。当在交了五元钱的房费之后,他便立即换了一种姿态,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他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

试论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文化内蕴

159--即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此时的陈奂生让人可气又可笑。在其后的《包产》、《战术》、《种田大户》三篇小说中,陈奂生又充当了一回改革的绊脚石,在农村新变革到来之时,他想的是:共产党历来主张集体化,单干就是反对共产党,陈奂生饿死也不唱这对台戏。\"进入九十年代的陈奂生又怎样呢?在《陈奂生出国》中,高晓声视野更为阔大,他把陈奂生放在东西文化的对照中来看待中国农民的优劣点,一旦找到了一个参照物,缺点便看得更清楚了。陈奂生对于西方生产方式的不理解,反映了\"小生产者\"的陈奂生与集约化大生产的\"现代农民\"在生产观念上的格格不入。当看到陈奂生在为一美国教授看家挖掉教授门前的草坪改种蔬菜的情节时,让人觉得可气、可笑,可以看出陈奂生的思想保守闭塞到何等程度,对新事物的接受迟钝到何等程度。当陈奂生在海滨看到一群身着泳装的男男女女向他走来时,他是\"大叫一声\"\"晕死过去\"。可见\"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男不露脐,女不露齿\"的传统观念对他毒害有多深,这不由让人想到了《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昏死\"。作为九十年代的农民代表,陈奂生的反应竟然同僵尸般的吴太爷如此相似,不能不说传统落后思想的根深蒂固和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坎坷路途。

然而,高晓声与鲁迅的批判态度有所不同。鲁迅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高晓声对农民的描写是肯定基础上的批评。高晓声对农村在心理上是贴近的。他对农民的同情和爱早在读书时就体现出来了,他曾一度参加苏南农村工作团,到农村开辟工作,扫除旧时代留在农村的污泥浊水。\"我觉得他是那么熟悉农民,似乎和他们有着说不完讲不尽的话,整天整天地沉浸在一种几乎可以说是不知疲倦的快乐之中。\"②就在这次工作告一段落,大家受命返校的时候,高晓声却反常起---赖着不肯走。在大家的追问下,他说出了下面的话:\"让我留下来吧。我们来比赛,我在乡下,你们去城里,看将来谁有成就,谁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大。\"②高晓声对于农村有一种深厚的情感。五十年代他因\"探求者\"事件罹难,被发配到了农村,做了二十余年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的日日夜夜里,是周围的农民兄弟给了他生存的勇气和力量。高晓声在历经磨难复出之后曾说:\"我确确实实认识到,我能够正常地度过那么艰难困苦的二十多年岁月,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力量。正是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了我的精神支柱。……这精神支持了他们自己,支持了我,也支持了整个世界。\"③高晓声抱着感恩的心理,一直把农民当兄弟看待,农村,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二十多年中,我走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我所以没有被政治上、精神上、物质上的巨大压力压垮,就是由于人民给了我鼓舞和力量。我一再看到,我周围的农民兄弟,不管碰到了多大的苦难,他们从来不消沉,他们总是努力去克服。……他们在困难面前的坚韧性和积极性,给了我多大的教育!我于是自然而然地同他们一起去斗争,成了他们中间的一个。我不能不说,人民是我生命的源泉。\"④的确如此,越是在逆境中,那些坚忍不拔的、给予世界最强有力的支撑的、给予别人更多无私关怀的越是朴实的民众。王晓明认为,只有当他\"逐渐从和对象的共鸣中发展出一种穿得透对象的审美洞察力---一只有到这时,他才真正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去把握世界,才有可能写出卓越的作品。\"⑤在跟农民兄弟的长时间的接触中,使得高晓声能透彻地理解农民的喜与悲、苦与痛,使得高晓声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活动能进行准确到位的把握。所以他能不断地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来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无怨无悔地充当农民兄弟的代言人,奉献了一部部书写农村生活的佳作。

从高晓声的经历和对农民的情感,更加可以看出高晓声创作农村题材的最终旨归。从总体上来说,高晓声对农民是褒扬与认同的,他对农民精神弱点的批判也是善意的。高晓声曾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③\"我和造屋的李顺大,《漏斗户主》陈奂生,休戚相关、患难与共,我写他们,是写我心。\"④因此,他写农民的精神弱点,不是一种无意义的展示,而是企图通过发掘农民性格的缺陷,来挖掘国民的劣根性,让我们的农民、让我们的国民在笑声中看到自己的缺点,轻松放下包袱、抖掉尘埃,以健康的心态面向未来。

基于此,高晓声在写作的时候,他的作品的基调是明朗的,总的风格是给人以希望的。他笔下的人

160 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

物尽管有这种那种的不足,但是他们都是善良的、淳朴的,是在不断进步、可以改造的,是能够汇入民族前进的滚滚洪流的。高晓声对于\"能生产、能生活、能革命\"的农村改革大潮中涌现的新型农民 崔全成》中的崔全成, 蜂花》中的苗果龙幽默地加以了肯定。李顺大虽然没有自己的主见,但对于落难的老书记却给予深切的同情和果敢地接纳;虽然他一不小心行贿了,但是他却痛斥了自己:\"唉,呢,我总该变得好些呀!\"陈奂生虽然有着阿$的影子,但并不是像鲁迅在 答 戏》周刊编者信》中所说的是\"农民式的质朴、愚蠢\"和\"游手之徒的狡猾\"。陈奂生与阿$有着本质的区别,陈奂生无论是作为\"漏斗户\"主时期,还是在包产单干之后,还是漂游到了美国,他都从来不偷懒耍滑,从来不耍奸取巧,干的都是实在活,出的都是满力气,似\"一架响当当的产粮机器\干起活来也始终像\"投煞青鱼\"一样地向前冲。即使是饿得头昏目眩,他还是\"同社员们一起下田劳动,既不松劲,也不抱怨。他仍旧是响当当的劳动力……\"他虽然欺骗了吴书记,但是后来反省了、悬崖勒马了:\"这么容易得来的钱,多少有点不正路……弄不好还要害吴书记呢……还是赶快洗手不干妥当。\"而且他终于被陈正清点\"醒\"了:\"想着包产以后,只要勤快、肯学,总能赶上大家的。\"高晓声对农民乃至对国民精神弱点的批评、对他们的贫穷落后也并不是仅仅归咎于农民与国民自身,他敏锐的看到了造成悲剧的多重因素。在 青天在上》中,他写道:\"但%&’&年柳湾里的卫生状况确实是值得艳羡的。家家户户猪圈、鸭棚、鸡窝空空如也,没有叫声,耳朵清爽;没有垃圾,眼睛清爽……海、陆、空三界一直成了卫生模范。\"\"社员很忙啊,庄严的任务,历史的重担,都靠他们去完成。'人民万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话语呀,光凭这两句话,觉悟了的农民也可以干得死而无憾了……他们的确有这个困难,所以对他们不能再有过高的要求,只需他们服从命令听指挥就行。\"在 柳塘镇猪市》中,他又写道:\"那时侯,街上空空荡荡,踢足球也撞不到东西,农民想点盐钱皂钱都没得来出处,真是'割资本主义尾巴'连屁股也割脱,憋得想放个屁轻松轻松也寻不到屁洞。\"高晓声通过自己特有的幽默隐晦曲折地揭示了极左路线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政治的失误给民众带来了贫穷,而贫穷让他们思想落后闭塞,身上的痼疾难以摈弃,而民众的低觉悟,又影响乃至阻碍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通过高晓声的作品,我们可以挖掘:我们的国家要想有一个真正繁荣富强的未来,要想营造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必须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与素质,只有民众的素质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社会才能保持良性运转与发展。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必须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民主机制,要科学地制定国家的政策,尽量避免政治上大的失误,只有在一个安定、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下,民众的思想才能有大的进步,才能安心生产和学习,从而促进社会稳步行进,形成良性循环。

!高晓声(纪念鲁迅所想起的[)](文艺报,%&&6*%2*20。

--怀念故人高晓声[+](苏州杂志,%&&&,(’)。\"谷天(逝者如斯乎-#高晓声(且说陈奂生[+](人民文学,%&,0,(6)。

$高晓声(解放思想和文学创作[-](生活.思考.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6。%王晓明(潜流与旋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美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