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辟论述
★ ★ ★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7页
希望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读一点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适应扩大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好地借鉴世界各国的长处,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第935页)
1.三皇五帝
注: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有六种说法: (1) 天皇、地皇、泰皇。 (2) 天皇、地皇、人皇。
1
(3) 伏羲(音西)、女娲(音娃)、神农(又称炎帝,传说神农尝百草, 看看那种草能给人治病)。
(4) 伏羲、神农(炎帝)、祝融。
(5) 伏羲、神农(炎帝)、共公(传说共公用头碰触天柱,把天柱也撞断 了一根,所以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毛泽东说,共公是胜利的英雄)。
(6)燧人、伏羲、神农。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都是传说,但史学家认为,第六种说法比较符合原始社会生产发展的情况。
五帝有三种说法:
(1) 黄帝、颛顼(音专虚)、帝喾(音哭)、唐尧、禹舜(音顺)。 (2)太皞(音号,太皞即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 (2) 少昊(也称少皞,昊也念号)、颛顼、高辛(帝喾)、唐尧、禹舜。 这些人都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領袖,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说法不一。以上所说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但大部分说法都提到黄帝和炎帝(神农),是中国人的老祖宗,所以中国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2.君子不庄则不威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3.小不忍则乱大谋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在一些小事上如果忍不住,就会影响大的
谋划(计划、打算等)。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一般来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就能够自立
了;到了四十岁,看问题就比较明白了;到了五十岁,就能够认识和驾驭社会
2
活动的规律了(天命可理解为规律);到了六十岁,就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了(耳朵就顺了);到了七十岁,才能达到处理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的程度。
5.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单纯以相貌判断人,就会像判断子羽那样
犯错误。子羽是孔子的学生,相貌丑陋、凶恶,但他的心地很善良。
6.杀贵大,赏贵小
注:这是著名的古兵书《六韬》中的话。全文是:“将以诛大为威,以
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与悦同)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大人物违法,敢杀,小人物就会不寒而栗,自会老实;赏小的激励作用很大,小人物作了都赏了,大人物做出大的奉献,就更不用说了。
7.恩威并施,先福而后威
注:这是著名的古兵书《三略》中的话。意思是,对部下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关心爱护,光严格要求不行,光关心爱护也不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但必须是关心爱护在前,严格要求在后,先关心下级,把关系处好,再严格要求。
8.大智若愚
注:有大智慧的人表面看起来很愚笨。相反,水平不高的人,表面看起
来却显得很聪明。
9.吾三相楚而身愈卑,禄愈厚而施愈博,位兹高而礼愈恭
注:这是春秋时楚国著名宰相孙叔敖的话。孙叔敖三次任楚国的宰相,
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人始终拥护他,这在那个时代是很不简单
3
的。朋友们问他有什么经验,他就说了这番话。意思是:我三次当宰相,一次一次的不是觉得自己越来越高贵了,而是觉得自己越来越卑贱了;我收入的俸禄(银两)越多,施舍也就越广博,这个送一点,那个给一点;我的地位越高,对别人的礼节就越谦恭,所以“楚人不弃也。”
10.多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这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正因为你不争,所以天下的人都
争不过你。这里说的是处世谋略。不该争的时候千万不要乱争,越争影响越不好,威信越低,越争不到;但该争的时候还是要争的。
11.无为无不为
注:这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但
不该你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该为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机会,千方百计地为。
12.欲断不断,反受其乱
注:这是道家的话。意思是:该果断决策的时候就要果断决策,不然的
话,反而要受其害。
13.无为而治
注:这是道家的思想。意思是要以无所作为的想法治理天下。这里所说
的“无所作为”,主要是指统治者不要多欲,不要侵扰百姓,动用民力,去干那些不必要干或暂时可以不干的事,如修宫殿、修长城,逞大国威风,发兵攻打邻国,等等。因为那样动用民力太多,影响农业生产。例如修宫殿,从北方运来一根特大的木料,需要500多人用3个多月的时间。我国古代人口很少,汉代全国只有2000多万人;唐代极盛时期,也只有6000多万人。因此,一干那些修宫殿、修长城、发兵攻打邻国之类的事,青壮从军旅,老弱疲转输,人口
4
减少,土地荒芜,老百姓就苦不堪言。应该叫人民群众老老实实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繁殖人口。凡改朝换代、历经多年战乱以后,由于青壮年死伤太多,特别需要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即实行这种政策,与民休息60多年,终于国富兵强。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注:这是老子的话。意思是说,能全面地不带偏见地了解并正确对待别
人的人,才算是智者;能真正了解自己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的人。
15.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善于建功立业的人不会中途动摇;
善于保持功业的人不会丧失时机。
1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千里的行程从脚下开始。老子的
这句话包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发展观。
1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在事情快要结束时还像开始时那
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人在一生中,谨慎这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当官的特别是当大官的人,能做到“慎终如始”的人是很少的。
18.哀兵必胜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原文是:“抗兵相若,哀者胜。”其意是:
两军相对抗,“哀”(受到人民群众同情、支持)的那一方能取得胜利。毛泽东
5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曾引用这句话说明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的重要性。
1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踮着脚跟站,站不长久,老是跨
大步走,走不远。企,踮着脚跟站的意思。
20.柔弱胜刚强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柔弱的能够战胜刚强的。但以柔
克刚是有条件的,需要把握好时机,制定和实行正确的策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是世间最柔弱的,但滴水能够穿石。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汲取了老子这一思想的精华。
21.治大国如烹小鲜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治理一个大国,要像煎小鱼那样
谨慎。美国前总统里根对这句话非常欣赏。
22.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易处做起的,
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老子说:“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其意是,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偏偏能成其大事。
23.轻诺必寡信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轻易允诺别人的要求,必然很少
兑现。
2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6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天网无边,它的网眼虽然稀疏,
可是什么也漏不掉。
2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注: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能听进不漂亮的真实的话,是
真正有水平的表现。古人把这一条作为衡量皇帝是否圣明的重要标准。陈云说,领导身边一定要有几个敢说真话的人。
26.善者不辩,辨者不善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
良。
27.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注:真懂的人不卖弄渊博,卖弄渊博的人不真懂。
28.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福里隐藏着祸,祸里包含着福。
这两句话里充满了我国古代朴素的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早在商末周初(姜子牙所处的年代),我国古代思想家就认识到,祸与福,兴与亡,成与败,快与慢,平与陂,等等,都是相反相成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互相转化的。汉代贾谊说:“祸之与福,何异纠缠。”其意是,祸与福就像两根绳子缠在一起一样。他还举例说:“斯游遂成,卒被五刑;傅说服刑,遂相武丁。”这里所说的“斯”指李斯,他西去秦国辅佐秦始皇成就统一中国大业,后来被五马分尸处死;傅说(音悦)被抓去服劳役,后来当了武丁(夏代中兴之王)的宰相。
现在,不论是地方的还是军队的干部,晋升快快慢慢都是正常的,连续提几级,就意味着下一步可能要慢了;多年提不起来,就意味着下一步可能要提了。
7
29.水至清则无鱼
注:这是庄子的话。全文是:“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民乖。”其意是:
水太清了,反而没有鱼了;国家的法律太严了,老百姓反而会行为不正常。乖,是(性情、行为)不正常的意思。
这句话讲得很辩证,干什么事都要把握好度。为官要清廉,但也要讲人情,清廉过分了,就脱离群众了。
3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注:这是孟子的话。其意是,凡做一个事情,预先周密计划,就会成功,
预先没有计划或计划不周,就会失败。毛泽东在它的文章中曾引用这句话。
31.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注:刘邦最先说的这句话。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以后,在洛阳宴请群
臣,问大家为什么他能战胜项羽。高起、王陵等人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战果与大家共享,该立功的立功,该赏赐的赏赐。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舆人功,得地而不舆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餽,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我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同擒)也。
——《汉书·高帝纪》
32.汉初三杰
注:就是上一段刘邦所说的三个人:张良、韩信和肖何。
8
33.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如讲“韩信用兵”,就是“多多益善”的意
思)
注:刘邦曾与韩信讨论用兵打仗的问题。刘邦问韩信:“您看我能用多少兵?”韩信回答:“十万。”刘邦又问:“那您能用多少兵呢?”韩信回答:“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刘邦说:“看起来,我没有您的水平高,那为什么您为我所擒呢?”(刘邦用计捉拿了韩信,解除了韩信的兵权)韩信说:“我善将兵,君善将将”(这里的“将”是动词,是“统率”、“驾驭”的意思。韩信的意思是,我韩信善于统率军队打仗,您刘邦善于驾驭手下的将帅)。
34.韩信善将兵,刘邦善将将(见上注)
35.成也肖何,败也肖何
注:韩信是肖何推荐给刘邦的,当了大将军,建功立业,名扬后世。韩
信被刘邦解除兵权以后,愤愤不平,不愿上朝,后来趁刘邦带兵出去平定谋反之乱时,策划政变,肖何给吕后定计,抓住了韩信并将其处死。
36.肖规曹随
注:肖指肖何,曹指曹参。刘邦发动起义时,这俩人都是沛县的县吏(相
当于现在的县直科级干部),他俩人跟随刘邦起义打天下,立下赫赫功劳。刘邦建国后,肖何被封为“功高第一”,任相国(宰相)。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法律、法规。刘邦死后,肖何辅佐刘邦的儿子孝惠(汉惠帝)。肖何死后,曹参继之为相,由于他信奉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天不问事,汉惠帝不太满意,叫曹参的儿子劝劝他父亲,结果叫曹参揍了一顿。汉惠帝知道后很生气,责问曹参为什么这样。曹参反过来问汉惠帝:“您觉得您与高皇帝(刘邦)相比如何?”汉惠帝说:“我怎能比得上高皇帝呢?”曹参又问:“您看我与肖
9
相国比又怎样呢?”汉惠帝说:“似也不如也。”曹参说:“那好了,您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肖相国,他们都已经把法律、法规制定得好好的,我们按着办不就行了吗?”汉惠帝点头称善。当时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百姓歌之曰(老百姓歌颂说):“肖何定法,明若划一,曹参守之,坐宁勿失。”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历。
37.文景之治
注:“文”指汉文帝(刘邦的儿子刘恒),“景”指汉景帝(汉文帝刘恒的
儿子刘启)。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以后,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国家很穷,连皇帝都找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驾车;一斗米价值万钱。刘邦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生产,繁殖人口。刘邦的儿子孝惠帝以及孝惠帝的母亲吕后,也实行同样的政策。刘恒(刘恒也是刘邦的儿子,其母薄太后)即位后,继续与民休息,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也是如此。文帝、景帝在位40年,社会经济大大发展起来了。粮食多得吃不完,国家粮仓也放不下,一斗米只值五百钱。人口也大大增加,国家养马30万匹。史称“文景之治”。
38.陈(平)丞相不知粮谷之数
注:陈平是刘邦手下著名的谋臣,仅次于张良。刘邦死后,其子汉惠帝
无能,吕后(刘邦的皇后,汉惠帝之母)掌权,史称“吕后专政”,起用了她的娘家侄吕禄、吕产、吕台等当了朝中的重臣。吕后死后,周勃(沛县人,沛县有个“五里三诸侯”,其中一个诸侯就是周勃)、陈平等人发动政变,消灭了吕家的势力,迎立刘邦的儿子刘恒当了汉文帝。周勃当右丞相,陈平当左丞相(古代右为上,左为下)。
又一次汉文帝临朝,问右丞相周勃:“一岁收粟几何?”(一年收多少粮食)周勃回答不上来。因为周勃是个大老粗(吹鼓手出身),实际上当不了丞相。汉
10
文帝又问:“一岁决狱几何?”(一年能断多少人命官司)周勃又回答不上来,紧张得背上的汗都出来了。右丞相回答不上来,汉文帝就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各有主者。”(这些事都有专门分管的人)汉文帝又问:“主者为谁乎?”陈平回答:“陛下问收粟多少,责治粟内史;问决狱,责廷尉。”意思是说,陛下如果问收多少粮食,就问治粟内史(相当于现在的分管农业的副总理);如果问断多少人命官司,就问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汉文帝说:“各有主者,然君主者为谁乎?”(都有分管的人,您管什么事呢?)陈平回答:“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意思是说,我的职责是:辅佐陛下搞好天文历法、季节气候的事(古代以农业为主,天文历法、季节气候搞准非常重要,就是现在,温家宝副总理也要考虑七八月份长江会不会发洪水),以使万物生长顺利,五谷丰登;要管外交方面的事,搞好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对内治理好各个郡县,使老百姓安定团结;要管干部,选贤任能,使他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汉文帝听了以后,点头称赞。陈平在这里讲的实际上就是科学管理的道理。
39.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
注:丙吉是西汉中期汉宣帝时的丞相。有一次他带人下乡视察,见到打
群架的,有死有伤,丙吉不管,扬长而去。后来,丙吉看到有人追牛,那头牛大口大口地喘气,引起了丙吉的注意,他叫人去问赶牛人,跑了多远路了?随行的人不理解,问丙吉丞相,刚才人命关天,您不管,现在看到老牛喘粗气,您却很关心,为什么呢?丙吉说:“老百姓打群架,是长安令(首都长安市的市长)管的事,该罚的罚,该打的打,由他办就行了;现在是早春,牛不该这样喘气,如果牛跑的不远,这样喘气就说明气候反常,事关农业生产的大事,所以我要管。”丙吉还说:“丞相不亲小事(丞相不过问那些小事)。”随行的人听了以后非常佩服。
11
40.不忍背汉
注:这是韩信说的话。经肖何推荐,刘邦重用韩信,拜他为大将军,韩
信充分发挥他的统帅才能,连续攻灭了魏国、赵国、齐国。这时,有名的辩士蒯通劝他拥兵自重。蒯通说:“当今形势,您助楚则楚胜,助汉则汉胜,不助楚不助汉则三足鼎立。”韩信犹豫不决,说:“不忍背汉。”后来吕后、肖何设计杀了韩信,临刑前,韩信说:“悔不听蒯通之言。”其实,韩信被杀是有原因的。他用兵如神,功高如山,理应十分谨慎。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藏良弓,敌国破,谋臣亡,自古已有遗训。韩信料敌合变,出奇无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他只精通孙吴兵法,没有研究道家的学说。他被削去兵权以后,郁郁不得志,信中常怀不满,不去上朝,羞与降灌等同列(降指降侯周勃,灌指灌婴,都是刘邦手下的武将,与韩信当然是不能比的,韩信觉得上朝与他们站在一起,实在是有失身份)。最后发展到谋反,吕后、肖何就除掉了他。
41.各为其主
注:韩信临刑前说:“悔不听蒯通之言。”刘邦听说非常恼火,派人把蒯
通抓来,愤怒地问他:“你为什么劝韩信背叛我呢?”蒯通说:“狗吠各为其主,当初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陛下既然要打天下、坐天下,为何要杀有才的人才呢?”刘邦听了,消了气,不但没有杀蒯通,反而用他作为智囊。
42.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藏良弓,敌国破,谋臣亡
注:这是一句古训,最早见自范蠡语。历史上的帝王,打天下时,千方
百计搜罗人才,对部下也能以诚相待,一旦取得胜利,他就害怕文臣武将们,特别是哪些谋深韬远的文臣武将威胁他的统治地位,想办法除掉他们。最明显的是朱元璋,他对谁都不放心,那些对他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一个个都被他除掉了。刘伯温(朱的主要谋士),徐达(朱的老乡,最信赖的大将军),李善长(朱的老乡、主要谋士),汤和(朱的老乡,与朱从小在一起放
12
牛),廖永忠(朱的老乡),兰玉,等等,他都不放心。有的被杀,有的被逐,有的解甲归田,有的装疯卖傻(火焚庆功楼是传说,历史上没有此事)。
但也有的帝王并非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突出的代表。他当皇帝后仍然重用那些文臣武将,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张玄素、戴胄、李靖、李世勣、尉迟敬德、张亮、侯君集、秦琼、程知节(咬金)等等。就连敌对阵营的人才,他也破格录用,如魏征、王珪,本来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掉李建成,重用魏征、王珪。
43.杯酒释兵权
注:这是赵匡胤干的事。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皇帝(唐朝以后是后梁、后
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周世宗手下的大将(殿前都检验),跟随周世宗建功立业,羽翼逐渐丰满。周世宗死后,幼子继位。赵匡胤看时机成熟,在陈桥驿(开封南)发动兵变,授意赵普等人把黄袍(皇帝穿黄袍)披到他身上,篡夺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他是皇帝(宋太祖)。他当皇帝后,对那几个“披黄袍”的人特别不放心,有一次,他请这几个人喝酒,喝到似醉非醉的时候,赵匡胤佯装大醉,说:“假如有一天,别人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那就麻烦了。”吓得这几个人第二天都把将印交还给赵匡胤了。
44.房谋杜断
注:房指房玄龄,杜指杜如晦,这两个人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臣,辅
佐唐太宗打天下、治天下。房玄龄善于谋划,主意很多,但不善于决断;杜如晦在出谋划策方面不如房玄龄,但善于决断,所以史称“房谋杜断”。
45.载舟覆舟
注:这是唐朝魏征的话。他把老百姓比喻为水,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
比喻为舟船,老百姓像水一样,可以把统治者这个“船”浮起来,但也可把这
13
个“船”翻掉。唐太宗亲眼目睹农民起义推翻了隋王朝,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魏征说的这句话始终在他的耳边回响,这是唐太宗成为英明帝王的重要原因。
46.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注:这是唐朝魏征的话。唐太宗曾经问魏征:“人君(皇帝自称)怎样才
能明,怎样会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里所说的兼听,就是听听双方或各方面的意见,偏听就是只听单方面的意见。毛泽东在他的文章中曾引用过这句话。
47、太宗以机敏数御世勣,世勣亦以机心而事君
注: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字茂公,即瓦岗寨的徐茂公,跟随李密领导农
民起义,失败后归顺李世民,是唐初著名的军事家,曾配合李靖彻底击败唐朝北面的主要敌国突厥。由于他军事才能高超,功劳显赫,唐太宗赐他姓李,所以叫李世勣,为避李世民“世”字讳,又叫李勣,唐太宗说:“吾以李勣守边,胜过万里长城。”唐太宗临死时,李靖、房玄龄等贞观老臣大部分都不在了,而李世勣正当壮年,唐太宗认为,这个人如果忠于他的儿子李治,是栋梁之才,反之,则是个危险人物。唐太宗临死前十天,决定最后一次考验李世勣,突然决定把他贬到叠州(今青海东南境)去当都督,然后给李治说,李(世)勣才智有余,但
你对他无恩,恐他对你不怀服。我现在把他贬下去,我死了以后你再起用他当仆射(宰相),如果发现他有异心,就把他杀掉。李世勣十分精明机敏,他一眼就看出了唐太宗的用心,二话没说,连家都没有回,就到叠州上任去了。唐太宗死后不久,唐高宗李治就起用他了,成为国家的栋梁。
48.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14
注:诸葛亮治国、率军打仗,非常谨慎,不敢冒大的风险。吕端是北宋
太宗(赵匡胤的弟弟)时的宰相,宋太宗评价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死后,内侍王继恩阴谋废掉太子,另立别人,被吕端发现,挫败了王继恩的阴谋,证实了宋太宗的评价。毛泽东曾用这句话评价叶剑英。
49.多问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注:这是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宰相公孙弘的话。其意是,喜欢问、经常问,
就接近知道了;办事尽力而为,就接近仁至义尽了;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50.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注: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父子掌握魏国大权以后,取代曹氏只是时
间问题,特别是灭蜀以后(当时司马懿、司马师已故),魏主曹奂就只能任其摆布了,司马昭很快就会废掉魏主曹奂,立他儿子司马炎当皇帝,天下人谁都知道(路人皆知)。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建立了新的王朝----西晋。
51、犯颜直谏
注:犯即侵犯,颜指颜面,即脸面,犯颜就是不顾对方的面子;直谏就是当面直接提建议。犯颜直谏就是不顾对方的脸面当面直接提建议。大臣敢不敢犯颜直谏,皇帝能不能接受大臣好的建议,是政治是否清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古人说,大臣不避重诛而犯颜直谏,主上才能算无遗策。古代政治家把能否纳谏作为衡量皇帝是否圣明的主要标准之一。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文治武功,马背上打天下。他非常善于纳谏,魏征、王珪、戴胄、张玄素、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都敢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决定在洛阳修建一座行宫,当时由于统一战争刚结束,修建这一行宫需动用大量民力,大臣们几乎都反对,但唐太宗非修建不可。张玄素说:“陛下如果非修建行宫不可,那我看陛下连隋炀帝
15
都不如!”唐太宗听了非常恼火,反讥说:“连隋炀帝都不如,那与桀纣比又如何呢?”张玄素壮了壮胆,说:“陛下如果非修建行宫不可,拿我看陛下连桀纣也不如!”唐太宗怒火中伤,但他这时他已认识到修建行宫确实是失策了,不然的话,大臣们是不会这样坚决反对的。于是他压了压火,说:“您一言千金,我就赏赐您千金,行宫不修了。”
52、明行程朱理学,暗行申韩之法,杂用黄老之术
注:这是一隐士给曾国藩的赠语。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颐、程颢和朱熹的“新儒学”,即发展了的儒家思想。申韩之法,即申不害、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黄老之术,是战国时齐国道家发展了的老子的道家思想,其中吸取了法家的一些思想的精华,称为“黄老刑名之学”,其中的“黄”是托名黄帝。整个赠语的意思是,为官治军要综合运用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但儒家思想要公开实行,必要时也要实行法家重赏重罚、奖励耕战的思想,治军打仗,光实行儒家的思想是不行的。另外,在很多问题上要运用道家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不该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该为的时候一定要为。
52.约法三章
注: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汉高祖)于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占秦都咸阳,废除秦的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等有名望的人,宣布“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称为“约法三章”。秦民饱受苛政之苦,刘邦只是规定了最基本的法律条款,比较宽松,自然得到秦民的拥护。这是刘邦最后战胜项羽的基本原因之一。“约法三章”是刘邦还没有取得国家政权时,针对秦的苛政临时制定的最简单的法律。一个国家如要长治久安,只“约法三章”当然不行。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由萧何主持,在吸取秦法合力部分的基础上,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公元214年,刘备战胜刘璋,取得益州(四川),法正劝诸葛亮效法汉高祖“约法三章”,诸葛亮说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民饱受秦的严刑苛政之苦,为收揽人心,稳定社会,才“约法三章”;刘璋谙弱,法制松弛,必须制订严法
16
才能治理好国家,怎能效法汉高祖“约法三章”呢?
53.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注:太公即姜太公吕望,胸怀韬略,但一生穷困潦倒,周文王出猎时发现了他,请他当军师,从此姜太公的以施展才华,辅佐武王攻灭了商,建立了周的政权。据说姜太公常在渭水钓鱼,鱼钩是直的,离水面有三尺多,哪能钓到鱼呢?其实姜太公是以钓鱼为幌子,在哪里了解商朝社会的情况,以正确选定攻灭商的时机。后来这一说法被引申为自觉自愿上对方的当。
54.兵不厌诈
注:语出《韩非子·难一》,“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后来,兵不厌诈是指在作战中为战胜敌人,允许尽量运用诈术谲计欺骗困惑敌人,使敌人上当、失算,为我所制。《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攸(许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矣。’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乎国家民族的存亡。在战场上作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此,在战场上没有什么仁义而言。列宁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所以,兵不厌诈称为古今军事家的用兵格言。
55.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注:出自《纪效新书·练将》。师即学习;泥即拘泥,机械地模仿;迹就是形式。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就是在学习某种兵法理论时,主要是理解其中的意思、内涵,而不必拘泥地搬用其具体的应用形式。
56.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注:栈道是古代在险峻的山区修的一种通道。修的方法是,在峭壁上每隔若干步凿开一方洞,插上木桩,然后在木桩上铺上木板,变成了可通行的通道。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汉高祖)于公元前206年率军首先攻占秦都咸阳,但其兵力远不如项羽强大,且秦军主力大多是被项羽率军消灭的。之后项羽以楚怀王名义大封诸侯,刘备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汉中一带。项羽又特意
17
封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分领关中,以扼制刘邦。刘邦纳萧何建议,进入汉中后故意烧绝栈道,表示永不东还。是年八月,刘邦“决策东乡(向),争权天下”。他接受韩信的建议,为出敌不意,故意公开修复栈道(古代由于技术落后,修复栈道需要很长时间),以迷惑项羽,在此掩护下,韩信率军隐蔽地通过陈仓小道(今凤县至宝鸡一带),突然出现在关中地区,袭击雍地,连战皆胜,进围章邯于废丘(今兴平东南),继迫司马欣、董翳降汉,初步据有关中。从此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从那时以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为一种运用谋略的模式。
57.闻鸡起舞
注: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用来形容志士及时奋发。《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请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荒鸡,半夜啼叫的鸡。
58.柔弱胜刚强
注:语出老子《道德经》。其意是,柔弱的力量能够战胜强大的势力。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比喻柔弱的力量,水是最柔的东西,但滴水能穿石。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柔弱胜刚强是有条件的,柔弱的力量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战胜强大的势力的,正像滴水穿石也是有条件的一样。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汲取了老子这一思想的精华,他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59.莫须有
注:恐怕有,也许有。《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旨桧(秦桧)诘差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来把陷害栽赃、无中生有或查无实据称为“莫须有”。
6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注:要想定罪陷害一个人,还愁找不到罪名吗?西汉景帝时,大将周亚夫(周
18
勃子)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当丞相后,屡屡与汉景帝意见不合。有一次散朝后,汉景帝看着周亚夫渐渐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意思是说,这个常常心怀不满的人,不能叫他当我儿子的大臣。从此下定决心除掉他。有一次汉景帝宴请群臣,只放碗、碟而不放筷子,给其他大臣上菜肴而不给他上。后来周亚夫派人买祭器,有人告他谋反,周亚夫愤愤不平地说:“我买祭祀死人的祭器怎么能谋反呢?”酷吏说:“你不在地上反,还会到地下反呢!”硬是把他逮捕入狱,周亚夫气愤难忍,绝食而死。
61.得陇望蜀
注:《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谓既取得陇右,又想进攻西蜀,后来用于称人贪得无厌。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后,想尽快攻灭西蜀的公孙述。建武八年(公元32年),派岑彭率军攻占陇西地区,当时灭蜀的条件尚不具备,连陇西地区也没有巩固,不得不退出。
62.智者之虑,杂于利害
注: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其意是,有智慧的人在考虑问题时,既
考虑到有利的方面,又考虑到不利(有害)的方面,综合权衡。孙子还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63.折冲尊俎
注:在会盟的筵席上通过谈判制胜对方。折冲,挫败、毁掉、制胜之意。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俎,古代切肉用的砧板。尊(樽)俎表示筵席。还有一种说法是,尊俎之间,折冲千里。
6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65.退避三舍
6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67.四面楚歌 68.破釜沉舟
19
69.灭此朝食
7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71.相煎太急 72.兔死狗烹
73.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74.邯郸学步 75.强弩之末 76.揭竿而起 77.鹿死谁手 78.铤而走险 79.谈虎色变
8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84.难得糊涂 85.置之死地而后生
黄培义辑录
历史是伟大的宝库,善于从中华民族宝贵的文
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有作为的人。 当我明白了这些深邃的处世哲学以后,时机已经错过了,只能把这些宝贵的遗产赠给我的前途无量的朋友。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