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探索
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意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觉得为了保证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情境创设一定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十分注意情境的趣味性、探究性与真实性。 一、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情境,切忌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设计情境的真正意图。在教学时,要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 如在“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学生对“照镜子”很感兴趣,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因为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光靠语言上的表述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这时候就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因此,我在教学时制作了各种生动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的情境创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轴对称,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不突然,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
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二、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本学段(7~9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字母、图形、文字等多种材料从事数学活动。教材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初中生虽然已经不是儿童,但一些天性在平时还是比较明显,这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漫画就可以看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三、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我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还让学生分别在这两幅图中找出北京、成都、厦门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这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新课。 以上教学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借助学生比较常见的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以及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精心创设情境,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激发学生自主去探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发现、去领悟。 四、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
毋庸置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过去初中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化引入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当你想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变成一个“说谎者”,或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时,你还会编造这样的情境吗?
如我在听课时留意到,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长隆“欢乐世界”旅游。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接着,教师创设了活动中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但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长隆吗?”当时老师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霎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虽然这位老师设计此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总之,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知识更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精心选择,用好、用足新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8.
[2]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04.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象达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