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我国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采取了多项就业政策。当前, 我国就业压力大、就业需求严重不足。因此, 需要进一步分析大学毕业生供求的调节、市场就业环境的塑造、相关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强化和对大学生的观念教育与职业生涯指导问题。
【关键词】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指导
一、 我国就业政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为了扩大就业, 我国采取了多项就业政策和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这些政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确立就业的中心地位
1995 年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宣言中指出: 要把扩大就业置于国家持续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的中心, 包括促进积极就业的政策; 财政政策把可以直接促进长期就业的计划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掌握、分析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经济、尤其是对就业的影响; 建立适当的社会保障机制, 减少对劳动力、特别是对弱者和失业者的不利影响; 通过教育培训使失业者重新获得工作机会。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体制改革中的就业问题, 把就业工作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和“重中之重”的问题, 实行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一把手责任制”。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3 年夏季, 适逢1998 年
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学生毕业高峰到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 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取得一定的成效。2003 年11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把“大量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2004 年工作的第三条, 位居扩大消费、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快经济改革等任务之前。
(二)广开就业门路
1990 年4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除国家计划安排就业外,更多的要靠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广开就业门路, 拓宽就业渠道。具体政策主要有: 广开就业门路, 扶植集体企业, 鼓励到乡镇企业就业, 鼓励个体私营经济, 发展社会服务业, 组织劳务输出。办好劳动服务公司。加强对困难企业、困难地区就业安置的政策扶植。在企业内部消化和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等等。在产业结构方面, 第三产业一直是扩大就业的主方向, 90 年代后期第三产业一些部门已经过剩,国家把社区服务业作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方向。
(三) 强化劳动就业服务工作
在多年劳动就业服务实践的基础上, 原国家劳动部提出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任务, 要求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法律规章制度, 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机构建设, 运用各种手段为求业者提供服务。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进行失业登记; 开展职业介绍与职业指导; 提供就业训练; 组织失业者生产自救; 发放失业救济;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对农村进城劳动力实行就业管理等。
(四) 发展就业培训
中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事业, 以提高求职者
的就业能力。1997 年以后, 在全国城镇实行劳动预备制。1999 年开始,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了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中国对下岗职工实行免费培训的制度。
(五)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中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方面的政策是:
1. 在农村就地转移。大力发展农林牧副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等, 1992 年以后, 中国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保持在上亿人规模[2 ]的非农就业。
2. 大力发展小城镇。国家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 投资、务工, 参与和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2000 年以后, 中国对县镇的户口限制已经放开。
3. 对进入大城市的劳动力宏观调控。1993年末开始, 劳动部提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 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和它所导致的各种问题。目前, 一些省份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已经逐步放开。
(六) 推动人才就业市场发展
10 余年来, 中国各个省市都建立了职业介绍所和人才交流中心, 国家劳动部和人事部在全国各大区建立了区域性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 如设在天津的中国北方劳动力市场、设在广州的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等。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职业介绍所和人才市场
管理规定。
(七) 推进再就业工程
中国的再就业工程在1993 年底提出, 1995年再就业工程范围扩大到企业富余人员与下岗职工, 这是与国有企业全面改革密切相关的。
1998 年5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召开“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 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并提出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 此后中国的再就业工程走上制度化建设的顺利发展道路, 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起了重大作用。
2002 年9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 将再就业的岗位开发作为重点, 推出了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多方面的具体政策, 扶持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
(八) 提倡积极就业
1998 年, 国家提出“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就业方针, 阐述了新体制下的就业格局, 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适应市场。这一思想体现在近年对下岗职工的就业促进和目前对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方面。
二、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我国就业的供给压力
1. 人口与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
人口与人力资源数量众多并持续增长, 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2000 年我国人口达到12165亿, 人力资源数量已近8 亿, 这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也对我国的就业增加了巨大压力。从目前到可预见的20~30 年,我国的人口和人力资源供给数量还会有较大增加,人口峰值在2030 年将达到16 亿,人力资源在2010 年将达到817 亿,2020 年将达到9 亿,比现在净增1 亿多。
2. 城镇登记失业继续攀升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1996 年,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2~3 %的低水平, 1997 年达到311 %后维持了4 年, 2001 年增加到316 % ,2002 年增加到4 % , 2003 年又增加到413 %。加上下岗职工和其他城镇未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我国实际上的城镇全部失业率还要高出2 - 4个百分点。据研究, 在2000 年我国的城镇真实失业率已经达到7 %的较高水平, 可以认为其后的城镇全部失业率还在缓慢增加。
3.大量下岗和富余职工转化为公开失业
199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以来, 我国的下岗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目前, 即将完成关闭再就业中心的“入口”和在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出中心”的任务。这无疑会导致城镇公开失业率的进一步攀升。据原国家经贸委研究中心负责人2002 年的估计, 我国的企业富余职工数量仍然有3000 万人, 基本上要在几年内排出。此外, 机关、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估计有1000 万人。
4.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115 亿, 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转移。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年的测算, 我国加入WTO 后农村将增加失业1000万人。国外有关研究机构估计的数量也与此相同。
5.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剧
我国1998 年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学生在2003 年毕业, 该年毕业生数量达到212 万人, 比2002 年剧增67 万人, 增加比例达到4615 % ,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异常巨大, 提到最高决策者的日程上。据有关统计, 2003 年8 月份, 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75 % , 据此计算, 尚有50 万人大学毕业生尚未落实就业岗位[4 ] 。根据最新数据,在我国出现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后, 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又以同样规模增加, 达到280 万人。国家的控制目标是一次就业率达到70 % , 按此比例折算, 今年大学生毕业未能落实就业的、以及少量继续考研和等待出国等的人数将达到84 万人。
几者相加, 可得出我国现行人力资源数量过剩约2 亿的结论,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面开放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这种压力无疑还会进一步增加。
(二) 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 1978 年- 2002 年的25 年间, 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 世纪80年代,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 % , 平均可以增加200 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 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 万个就业机会。
因此, 今后10 年, 中国经济即使维持7 —8 %的高增长水平, 就业需求的增长依然极
其缓慢, 无法满足上述如此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从微观的角度看, 经济竞争加剧, 各用人单位在雇用数量和择员标准上均有从严的趋向。
(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现
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也使社会现有的就业吸纳力受到约束。这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 我国就业的总量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问题仍将存在。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对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 认为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⑴1998 年以来大规模扩招产生的影响; ⑵就业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不良环境; ⑶非典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⑷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 ⑸社会环境和体制因素, 如户口和地方的土政策; 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⑺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功能不良。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1. 调节好大学毕业生的供求
市场经济不等于自由放任经济, 而需要宏观上的规划, 需要对微观单位的生产与消费进行指导。我国处于公立大学占据垄断地位的状态, 其招生数量和专业结构纳入行政计划, 实行国家分配名额和组织统一高考录取的体制。从我国目前和近若干年的趋势来看, 高等教育的这一格局难于改变, 鉴此, 政府的大学生就业规划和管理不仅不能废除, 而且还需要适当加强。尤其是在招生尚没有市场化的条件下, 政府应当对就业市场进行比较多的指导、调节和管理, 以至直接开拓适合我国大学毕业生资源状况的就业岗位。
在我国近年扩招增加速度很快并出现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失调的情况下, 在高校招生计划仍然由政府决定的情况下,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适当控制扩招的规模、速度, 调整招生的专业结构, 避免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式发展,从宏观上解决近期以至中长期教育规划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均衡。
2.塑造全面的市场就业环境
市场就业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竞争和双向选择, 大学生要靠个人的高素质脱颖而出, 获得理想的岗位。为了实现有效的竞争, 应当加大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 简化就业手续,废除大学生要由政府人事部门认定资格和批准才能获得城市户口的制度, 大力促进就业供求信息的沟通, 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与就业的各项服务。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政府应当实行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进而,还要注意净化就业市场环境,做到公开竞争、公平竞争和依法就业。为此,要强化就业市场的法制建设, 并要加强对就业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与舆论监督,加强对用人单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3、深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高等教育结构失调和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下, 不少大学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这些高等院校当务之急。为此, 各高等院校应当根据自身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 确定有特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改变专业设置和办学方面“追热门”的做法, 使生产出的教育产品———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对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管理, 是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不能放弃的具体工作。教育部学生司
司长林蕙青就此提出, 要创建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 其内容包括: 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 有利于促进创业的制度; 待就业登记制度;职业能力培训制度; 就业市场管理制度。
4.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 是从事大学生就业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重要部门。要努力强化其就业服务与指导职能。(1) 要建立功能齐全的就业指导中心。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方面, 复旦大学的“两级管理、三级运作”格局, 大连理工大学杨克旭提出采取“大中心、小院系”的模式, 是值得借鉴的。(2) 完善就业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大连理工大学白冰、梁茵提出建立一个将高校毕业生信息与招聘单位信息有机整合的信息交换系统, 包括毕业生信息管理、招聘单位信息管理、学生就业指导、学校就业辅助决策、用人单位招聘服务、用人单位信息服务6 个模块。(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化。中国人民大学文书锋、姚裕群提出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八层次内容,包括: 就业环节帮助、需求信息提供、政策制度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职业心理辅导、择业决策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塑造, 它们可以被从低到高排列。从我国的总体情况看, 低层次和一般化的基本服务进展较大, 高层次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严重不足, 认识也远远没有到位。为了迅速提高学校就业服务与指导的水平, 各高等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 对上述各方面内容进行“盘点”和强化。(4) 搞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多方面考核评价。河南大学张顺利、张景臣提出以下就业工作测评体系: 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和就业形势的预测; 各专业的就业率、就业流向统计; 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和就业去向跟踪调查;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调查。通过上述调查分析, 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为学校设置与调整专业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5、强化对大学生的观念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
对大学毕业生这批未来的社会从业人员, 要进行多方面的就业教育与指导, 包括职业
知识教育、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这里仅对市场就业观念进行阐述。所谓市场就业观念, 即根据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 从个人条件出发, 在市
场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包括以下十个方面:自主观念(即能动观念) 、竞争观念、素质观念、创业观念、敬业观念、创新观念、流动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