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土文化走进初中美术课堂
2024-05-04
来源:爱go旅游网
学科教研 彬;Z表乳;I£ 2008年第6期 让本土文化走进初中美术课堂 张蔚霞 (台州初级中学,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发挥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的作用,是美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就中 学美术教育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从一种什么样的美术教学模式方能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美术课程人文性 质的角度出发,探讨本土文化走进初中美术课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就有关问题提出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本土文化;美术教育;初中美术课堂 作者简介:张蔚霞(1984一),女,浙江临海人,台州初级中学团委书记,中学二级教师,学科:中学美术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 验相适应,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到湖心 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 亭、半勾亭、梅园、依水山庄等地进行考察,并与课本中提到的 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等地进行对比分析,撰写考察报告及 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很多针对性的美术 考察感言.加深学生对江南园林的了解,营造一种“生活体验 赛事和考级活动开始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较 式”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把社会生活当作学生学习的大课 前几年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总的来说,美术教学还未走出低 堂,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运用生活情境,收集美术 谷。原因有:一是长期来美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被忽 信息。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突出美术教育 略;二是教材内容依然比较薄弱,无配套练习;三是学科歧视 的趣味性、实用性,并辅之以形式多样的课程表现形式,强调 现象在很多学校仍旧存在。这些原因使广大美术教师和学生 美术学习是学生自我欣赏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 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教学状态。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我们在思考如何让美术教育更好的发挥 趣.并逐步使这种兴趣转化成动力.进而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 作用时,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其实在我们身边就存在着 习态度。很多的美术形式,即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譬如我们临海就有 紫阳街、江南长城、广文祠、城隍庙等艺术形态和举办江南长 二、利用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美术学科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学科,要靠思想的启 城节,大年三十的贴门神、对联,元宵节舞狮、灯会等风俗习 迪和情感的激励来点燃学生心中渴望艺术学习的火花。因此 惯,这些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 文化艺术在服务于人民生活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深深 识。如15册课本中《美丽的西湖》一课,我们就可以利用学校 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尽管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有 的地理优势,结合东湖进行讲解。早在清代,文人俞曲园就在 着自己的独特性,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 《春在堂随笔》中写到:“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 展也必然体现着中国文化发展的烙印。那么作为一名美术教 小西湖也”。此外,还有人在东湖题壁:“剧怜西子隔胡天,廖落 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的内容,体现我国的传统 东湖忆画船。”可见在人们眼里,东湖的碧波石桥,不比西湖逊 文化,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艺术,就显得犹为重要。 一色。把两者进行对比,从历史、文化方面进行导人,陶冶情操, 分析异同,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提高感知能力,认识 、结合本土文化。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美术教育承担审美教育的重任。是培养高尚品德和审美 美术的特征、美术的表现形式;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 意识的重要途径。著名美学家朗格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不 献,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生活又是学生进行美 仅是培养艺术家,还应该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民众,使他们对 术创作的源泉。因此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东湖写生。进行水彩画 艺术有真挚的爱好。”因此,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来说,主要目的 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水彩画表现技法的理解,熟知水彩画那种 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在于普及艺术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 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画面意境,促使学生以美术的形式自主 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如18册课本中《江南园林》一课,我们就 地感知、表现和创作生活中的美。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走出 可以从课本出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点。积极挖掘生活素 以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努力地追求生活的艺 材,引进生活实例,使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实践经 术化.逐步地将学生创新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新情境中创 收稿日期:2008—10—7 ・43・ 造性地解决问题。经历一个从实践到创新的探索过程。 三、依托本土文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形,每层飞檐翘角:二层翻龙角,三层翻凤角,四层翻鲤鱼角。 各层人物及形象的自如活动,充分反映了村民的聪明才智和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审 高超技艺。据当地出土的石碑记载和老艺人代代相传的事迹 小芝鼓亭至少有20o余年的历史,但是,这门艺术正濒 美模式很大部分受制于学校和家庭 美术教师应善于发现和 证明,选择生活中有特色、有价值的学习素材.供学生学习。如18册 临失传,现存小芝村的鼓亭已经50多年了,而且几经修复,老 多次因血压过高而住院,不知以后 课文中《寻访古民居》一课,我们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环 艺人何方华已83岁高龄。境作为素材组织教学。古城临海有“6街9坊38巷”,其中最著 小芝鼓亭是否还能一展昔日容颜。只有把美术和生活紧密结 名的属紫阳街、西门街。古塔古寺古街古井是千年古城的缩 合起来.学生观察起来才易于理解和接受,才能凭借已有的知 主动的探究。同时,还可以增 影。而隐藏在古街幽巷中的明清民居宅院,犹如红花中的绿 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积极的思考、叶,体现了古城临海悠久的文化,这些古老民居,大多建于清 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文化的热爱,引 代,也有明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临海人称之为“明清古街”。 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的名居有80%是四合院结构.既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也 总之.笔者认为让本土文化走进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模 不同于苏杭的粉墙黛瓦民居宅楼。主要特点是马头墙石道地 式不仅适合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 构四合院落,房屋结构形式分全透屋四合楼、十三间四合院 和发展.而且这两者结合的实践过程也将为其他课程的改革 楼,再高档还有“双透六门堂”和“三透九门堂”的多重四合楼, 提供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实践表明,结合本土文化的美术教 鼎盛在清代。当你走进“三洪”古宅院、梅花老屋、太平天国台 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 门、杨哲商故居等地,这些古老的民居就会让你肃然起敬.学 创新精神和技能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引导 者、画家、英雄、名人的事迹历历在目。有人说过,美术是唯一 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从而使艺术教育摆脱单科教学 没有标准答案的课程.可以从民居的外部特点、内部结构、文 的限制,复归人文,与文化、历史进行高度综合。 化历史等角度去分析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 散性.共同推进.寻找答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高学 参考文献: 生满足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四、探究本土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o4. 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 辅道德以为治。”可见美术也能辅翼道德。如17册课本中《向 黄沙狮子、草编艺术等本地土生土长的艺术来对比描述,让学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 [3】张民生,金宝成.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M】.北京:教育 f4]陈希镯,陆绎广.临海文化史话[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 『5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 范大学出版社,2005. 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我们就可以举例台州词调、小芝鼓亭、 科学出版社.20o2. 生主动的参与,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有限公司.2002. 背的现状。名闻遐迩的小芝鼓亭就以其精巧玲珑的结构和惟 间艺术的佼佼者。它的结构分四层,底层除外,上三层皆正方 妙惟肖、富含浓厚淳朴生活气息的人物造型,成为台州一带民 (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接第40页)教育家潘涌认为,创新教育提倡学生fl ̄g'J 与学生交换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 造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自主调控学习进程 与理念。此时,教师的“点金之言”可以帮助学生由小的现象联 从具体的变化中获得抽象的规律,在感到困 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时,宽松 想到更大的空间.使创造 的、和谐的、民主的、探究的班集体就形成了,它会使学生忘我 惑时找到探究的方向.让真理的争论变得更趋向明朗,地参与课堂。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师生平等交流。和谐对话 激情得以激发、创新的灵感得以跃现。当然,在创设愉悦和谐 的对话情境中。要把握好师生对话的时机:在知识的重难处引 挖深知识点;在疑惑模糊时引发对话,去伪存真在规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发对话.取长补短。同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目光来看待 进行。”全新的“对话”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舍弃“灌输者”的角色 律形成时对话。意识.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平等对话”的位置上,以平等 学生.让学生可以更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小心翼 和真诚的态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苏霍姆林斯基也曾 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可以让学生超越知识的掌握,获得成 从而达到和谐地对话,快乐的学习。 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 就感和学习的兴趣.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 从而掌握了思想,理解了文本,并实践了 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可能会达不到通过文学作品的体验, 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反观自我提升自我.达到审美愉悦之目的时,这就需要教师作 语文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质.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个 不正是叶老先生的最好体现吗? 出反应,教师便可作适当的提示、提问、指示、示范,在对话中 性。・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