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梳理与展望
樊子立,杨雪梅,吴永杰
(云南财经大学
[摘
商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要]自Teece、Pisano等人在1997年提出动态能力概念以来,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对动态能力的定义仍存在分歧,维度划分和测量也不统一,使得对动态能力的研究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已有相关动态能力文献回顾,基于战略管理视角、演化视角、学习视角和资源视角等不同角度对动态能力概念界定,动态能力维度划分以及动态能力的作用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动态能力;维度;企业[DOI]10.13939/j.cnki.zgsc.2017.13.159
1引言
动态环境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动态能力的维度测量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文章通过对已有相关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进一步明确动态能力定义、维度划分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动态能力理论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日益多变,伴随经济全球化、技术的革新速度加快,还有更多难以预测的事情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以往的稳定市场环境不断被打破,在原有稳定市场环境中建立的优势被逐渐侵蚀。企业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获取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传统核心能力因其显现出核心刚性而难以适应环境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和形成竞争优势。
基于此,Teece、Pisano等人在1997年提出了“动态能力”概念,是企业通过整合、重构以及重新配置内外资源和能力以适应环境动荡性与复杂性的能力,用于解释企业在
表1
基于视角
代表人物
Teece(1997,2007)、GriffithAnand等(2009)
and
Harvey
2企业动态能力概念
根据国内外学者GriffithandHarvey(2001)、Zahra(2006)、贺小刚(2006)、林萍(2009)、Barreto(2010)、焦豪(2010)等相关研究结果整理如下(见表1)。
动态能力概念
定
义
战略视角(2001)、谭力文等(2002)、唐春晖(2003)、
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重构企业内外资源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是企业能够保持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
动态能力是可以明确的一种战略流程或者常规惯例,包括整合资源能力(形成战略决
演化视角
Eisenhardt(2000)、Winter(2002)、Zahra策,新产品开发)、重新配置资源能力(复制、转换、重置资源)、获取释放资源能力(2006)、鄢德春(2007)、林萍(2009)等
(知识创新的惯例,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因此,随着诸如市场出现、碰撞、分解、发展和消失,通过这些常规惯例企业实现新的资源配置
SubbaNarasimha(2001)、Verona
and
Ravasi
以组织知识作为动态能力的基础,知识改变的过程促使动态能力的形成。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学习吸收,将新旧知识体系融合和重置来改进组织的常规惯例,提升企业效率,以此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适应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
知识视角
(2003)、董俊武等(2004)、古利平(2005)等
学习视角
Zahra(2006)、贺小刚(2006)、林萍(2009)、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认为动态能力来源于组织感应外部环境和学习过程,是一种学黄俊,王钊等(2010)、胡旺盛(2011)
习的、稳定的集体模式,以此产生和调整常规惯例,提高企业绩效
WangandAhmed(2007)、LeeandKelley动态能力是创建、重构、扩展、更新企业资源,创造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资源组合,
资源视角(2008)、Ambrosini(2009)、Barreto(2010)、重点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其中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
焦豪(2010)
资料来源:相关文献整理。
源、人力资源等
透过表1的研究结论,发现不同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也不一致,既有将动态能力定义成一种能力,也有将其定义成一种常规惯例或流程。综其所述,我们认为企业动
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重构企业能力和内外资源以适应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同时,动态能力作为一种高阶能力,增强、扩展、改变资源基础,其中资源基础包括各种有
2017.5159
企业战略
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等,创造出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资源组合,有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带来可持续发展。
中国市场2017年第13期(总第932期)
一是基于组织层面,从动态能力的行为维度延伸到组织认知维度,是抽象能力;二是企业完成具体的战略和组织过程的能力,是执行具体任务的能力。其相关文献整理如下(见表2)。
3企业动态能力维度划分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维度划分主要分为两类:
表2
分类
动态能力维度划分
维度划分
Teece等人(1997,2007);Barreto(2010)将动态能力分为感知机会与威胁能力,捕捉机会能力,
行为维度延伸到组织认知维度(基于组织层面抽象的动态能力)
保护、整合、重构企业资源维持竞争力的能力;Tushman(2008)基于Teece(2007)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提出战略洞察力、制定和正确执行能力以及资源重新配置能力;魏江等人(2011)提出动态能力包括感知机会与威胁的能力、整合资源能力以及资源重新分配的能力;葛宝山等(2014)认为动态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Lien(2007);Mowery等(2009);Davidsson(2009);Davidsson等(2009)认为动态能力包括研发新产品与流程能力、开拓新市场能力、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Kriauciunas等人(2011)从基于开发新产品与新的业务流程、转变经营方式、建立新的客户关系三方面研究动态能力
完成具体战略与组织过程的能力(具体的动态能力)
资料来源:相关文献整理
综合表2研究结果,基于以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动态能力构成维度的分析结果,更偏向基于组织层面对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认为动态能力包括感知机遇与威胁的能力、捕捉机会的能力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三个维度。
对创新型企业的调查研究,认为拥有雄厚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不一定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4.2
动态能力其他的影响
第一,推动技术进步。Rosenbloom等(2000)认为动
4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
目前有关动态能力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的绩
态能力带来技术创新;沈锭荣、王琛(2012)认为企业动态能力促进技术创新绩效,因此,企业应加强企业的动态能力,从而获得技术创新绩效,促进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第二,有利于产品创新。Helfat(1997)认为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产品创新和研发新工艺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Deeds(2000)认为动态能力促进科技型企业开发新产品;VeronaandRavasi(2003),提出动态能力带来持续的产品换代更新;MarshandStock(2006)研究发现动态能力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并有效提高企业绩效;第三,促进企业的形成与成长。Newbert(2005)认为动态能力有助于新企业的形成;蒋勤峰(2008);胡望斌,张玉利等(2009)动态能力影响企业的成长,初创企业动态能力推动企业成长,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蔡树堂(2012)实证研究得出,动态能力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效、竞争优势的影响,以及其他影响包括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新企业的形成等方面。4.14.1.1
对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影响
对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MakadokandHitt(2001)认为企业在拥有促使动态能力发生作用资源的基础上,动态能力促进了组织有效运营的方式,提升了企业绩效;ZolloandWinter(2003)认为环境动荡的情况下,动态能力对企业生存发展以及绩效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曹红军、赵剑波(2008)指出在战略过程中动态能力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作用;田晓明等(2008);张韬(2009)提出企业动态能力中整合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绩效提高与形成竞争优势都有着积极影响;刘井健(2011)认为动态能力可直接对新创企业经营与成长绩效产生正面影响;Teece等(2007);Wilden等(2012)提出动态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动态能力是企业得到成功的关键。4.1.2
对提升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产生无影响
5结论与展望
动态能力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年的研
究发展,其成果比较丰富,对于动态能力的一些基本知识达到共识:①Teece、Pisano等(1994,1997);Teece(2007);Martin等(2000);Danneels等(2010)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重构企业能力和内外资源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②Winter等(2002);Zott(2003);Zahra(2006);林萍等(2009)动态能力是一种战略流程或常规惯例;③Collis(1994);Winter(2003);Zahra等(2006);AmbrosiniandCollier(2009)动态能力是改变资源基础(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等)的能力,是一种高阶能力。
但对于动态能力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更好地指
Martin等(2000),认为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优势中并不依赖于动态能力本身,而是通过配置资源比同行业竞争者做出更快的反应运用动态能力;Eisenhardt等(2000)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由于结果复杂性与不可预测,动态能力并不能形成竞争优势或提升企业的绩效;Martin等(2006);Zahara等(2006)认为动态能力并不能够帮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保证企业的成功;刘邦成(2007)通过
1602017.5
樊子立,等: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梳理与展望
导企业实践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丰富对动态能力的研究。第一,进一步完善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目前,基于组织层面从行为维度延伸到组织认知维度的构成维度受到更多学者们的认同。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更加重视此维度的划分,进一步以组织认知维度为基础深化对动态能力构成维度的研究;第二,有关动态能力作用机制研究。关于动态能力对于提升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起到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学者们还未达成一致。主要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于动态能力如何形成及如何作用的研究相对欠缺,理论处于黑箱状态。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动态能力形成机制的研究,另外,可进一步探讨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TeeceD.andPisanoG..Thedynamiccapabilitiesoffirms:Anintro-duction[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1994,3(3):537-556.
[2]HelfatC.E..Know—howandassetcomple-mentarityanddynam-iccapabilityaccumulation:ThecaseofR&D[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339-360.
[3]TeeceD.J.,PisanoG.,Sc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5):
509-533.
企业战略
[4]WuL..Applicabilityoftheresourcebasedanddynamiccapabilityviewsunderenvironmentalvolatility[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10(63):27-31.
[5]DanneelsE..Tryingtobecomeadifferenttypeofcompany:Dy-namiccapabilityatSmithCorona[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0(32):1-31.
[6]冯军政,魏江.国外动态能力维度划分及测量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26-32.
[7]董保宝,葛宝山,王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J].管理世界,2011(3):92-101.势:机理与路径[
[8]焦豪.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76-91.
[9]徐召红,杨蕙馨.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及作用机理[J].经济问题探索.2013(9):150-155.
[10]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创业能力、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J].科学学研究,2014(32):432-439.优势的关系研究[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作者简介]樊子立(1992—),男,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杨雪梅,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薪酬设计;吴永杰(1992—),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上接P138)微信号来进行读者互动。通过最新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来把最新的教育资源实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广大读者时时刻刻地接受新知识,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同时,这也能更好更及时地了解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从而开设相应的教育栏目和专项期刊,拉近读者与期刊之间距离,增加读者与期刊之间的互动。
第三,可以把期刊与图书结合起来,让各类读者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互动。读者互动,并不是简单的教育期刊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包括不同类型的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教育期刊可以利用相关数字化技术把期刊与图书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网站和信息交流平台,拓宽读者的阅读空间和范围;另一方面,图书也可以利用期刊杂志的网站平台来开辟新的阅读市场。这既有利于增加读者互动,也能够提高市场效益。3.3
建立数据库网站
所谓的数据库,最原始的定义就是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
为电子阅读文献,并对有关文献进行付费保存,这既帮助读者对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无形中也增加了期刊社的经济效益。
4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拉动市场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数字新媒体的发展使各类期刊逐渐市场化,教育期刊尤为明显,传统的教育期刊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经营优势不再明显,发展难度增加,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传统期刊转型的关键节点,只要抓住数字化等新媒体技术,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维,找准市场定位,做好相关期刊栏目策划,提出新的期刊营销理念和发展方式,教育期刊等各类期刊杂志就能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就能紧跟时代步伐,使教育期刊等期刊类行业自数字化的潮流中激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何世明.双赢共享:教育期刊营销策略[J].传媒,2006(12):59-60.
[2]温穗红.数字化时代行业期刊经营策略探析[J].科技传播,2012(14):7-8.
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快
速发展,数据库已经不仅仅是用来存储和管理相关数据,而转变成了一种面对各种客户需求而进行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在教育期刊的营销策略中,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建立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系统,然后进行市场调查,把各类读者的信息需求存储到该系统当中,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来预测和掌握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对阅读市场进行精准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创办各类教育期刊杂志。教育期刊作为相关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与中国知网等大型的知名数据库网站进行合作,把纸质的阅读文献以数字化的形式转变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作者简介]张景禹(1996—)男,汉族,河北霸州人,就读于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刘迪(1997—)女,满族,河北霸州人,就读于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周佳妮(1996—)女,汉族,吉林通化人,就读于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王云(1996—)男,汉族,云南玉溪人,就读于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
2017.51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