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教学应用与融合的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4年7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OLlm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1.2014 Vn1.11 No.7 第11卷第7期 民族文化在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英汉 翻译教学应用与融合的研究 黄 赕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闻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文化 与翻译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应正确处理好翻译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注重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文章 关于英汉翻译教学中民族文化融合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翻译教学;融合 一、引言 说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堂教学,必须是指新建本科院校的英 语专业,本文是以百色学院为例;另一方面,学生必须是针对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 (二)实用性 提及民族文化对英汉翻译教学的统一指导时,我们应该 要注意到这种指导是非常有限的。文化是英汉翻译教学不可 或缺的要素,尤其是民族文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民族文化在 英汉翻译教学中占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 很有必要将民族文化融入英汉翻译课堂教学。那么,在英汉 翻译教学中如何融合民族文化?如何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 如前文的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为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培 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堂教学则培养了地方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所需的译者。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 业英汉翻译教学中融合民族文化?对此。我们认为。在新建本 科院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教学中,民族文化在融人英汉翻译 教学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也必须考 虑如何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熟知我 们的民族文化。只要不牵涉到行与不行。而只是好与更好的 情况时.我们就应尽量容纳和继承英汉翻译教学工作中已存 在的事实和制度办法。[11基于此。本文将就我国民族文化在新 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做一些 讨论。 二、原则 业英汉翻译课堂教学中,融合民族文化必须要考虑到英语专 业学生毕业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换言之,必须要提高课堂教 学内容的实用性,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夯实物质基础。 (三)有效性 此处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必须要注重选择英汉翻译课 堂教学中民族文化的内容。切实让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 生,通过英汉翻译课堂教学,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为毕业后从 事与英语有关工作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英汉 翻译课堂教学.必须为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打下一些必要 的基础。 三、措施 近十年来,经我国教育部的批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在 各地陆续得以建立。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分布于地级 市,例如笔者所在的百色学院(2006年2月经我国教育部批 准而建立的公办高校)为百色市经济文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 以上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堂教学融合 民族文化的原则.为我们选择民族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指明了 方向。据此。我们以百色学院外语系英汉翻译课堂为例.从三 个方面就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堂教学融合、应 用民族文化进行分析。 (一)选择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由所处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所 才,包括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译者等。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 问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符号间的转换。各民族文化问 的共性使转换成为可能,但文化的差异使转换不可能完美甚 至可能成为一定程度上的障碍。文化的个性会形成文化差异 的鸿沟,译者的使命就是架设跨越鸿沟的桥梁。新建本科院 校作为塑造译者主要载体,在其英汉翻译课堂教学中。为了 提高对译者的塑造质量与效果,很有必要在英汉翻译课堂教 学中,融合我国的民族文化。下文将以百色学院为例.就相关 问题做一些分析。 形成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的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 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IZ ̄lakemore认为没有交际对象的 发话,如自言自语就不是交际。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 图的活动。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 “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皇帝的龙椅面向南摆放;“天下衙门 朝南开”,老百姓盖房也是坐北向南。因此,汉语中表达方位 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堂教学中 融合民族文化的效果,我们认为,英汉翻译教学中融合民族 文化必须要考虑并依照这些原则: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一)针对性 “南”为先。人常说“南来北往,从南到北”。而英语文化则相反, 英美人表达方位“北”为先。可理解度是本土化英语健康发展 的关键,在保证可以理解的基础上,本土特色既不会消失。也 不会无限制的发展。在语境交际中,要克服交际障碍,确保可 这里的针对性是就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言。一方面.就是 ・188・ 理解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双方的态度。I31各民族语言语 (三)构建民族文化英译语境 不同性别的交际者对话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在朋友之 间的交谈中,男性更喜欢争执,更喜欢突出自己和开玩笑等。 而女性在谈话中更强调谈话的和谐.她们喜欢用包容所有人 境、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的差异在语境交际中凸显,如果交际 双方态度友善,这种差异可能就是异域奇葩,令人赏心悦目; 如果彼此轻视,这种差异可能就变成不知所云或者针锋相对, 以至造成误解、隔阂和冲突。因此,以正确的态度参加语境交 流是交际双方相互理解的前提。以竹为例.竹子是中国南方特 有的一种植物.当地的人多有食笋的习惯,与此相关的比喻在 的“我们”和“你们”;喜欢用点头、用“嗯”“是的”等表示响应的 词。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 在与外语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 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中的有效性。从翻译的角度看。跨文化意 识则指在语际交流中译者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 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是指译者所持有的思维方法、判断 汉语中时有出现,而竹子在英国比较罕见,一般人不熟悉其生 长习性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所以在把汉语中以“竹”为比喻形 象的表达译成英语时。应注意考虑英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如“雨 后春笋”不译成“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而应考虑代之以英语读者熟知,喻意相近的“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因为英国受其海洋气候的影响多产蘑菇。 应该说.以上的例子对于英汉翻译课堂是很适合的。但我 们还可以充分考虑到百色学院所在——百色市的民族文化。 在百色市境内,主要居住着壮族等少数民族及汉族,具体而 言,百色市人口中,8O%以上为壮族。由此可见,百色市拥有非 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壮文化而闻名国内外。因此,就 百色学院外语系英汉翻译课堂而言.我们可以选择壮文化作 为英译素材(关于百色市壮文化英译书籍,已出版英译著作有 《布洛陀诗经》、《平果鹩哥》等)。此举不仅有助于百色学院外 语系学生加深对壮族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为百色市壮文化走 向世界铺平道路。 (二)选择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民族的 风俗习惯和传承所形成的文化。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 统文化。闭百色市有着异常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为百色学院外 语系英汉翻译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由于语境选择的不同,对于不同情景而言,要有不同的话 语方式,这些都可以根据当时交际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来进行 构建,在情景语境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不外乎交际的情况和话 语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抓住这两方面的问题才会让整个语境 更加清晰明了,例如:翩 I like fruit rather than smoking,you know,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s away. 第二人称you在交际情景中指向听众,体现了交际对象 的存在。You know在话语中是一个引导语.连接下文所述内 容,You know标记一个公认的事实:多吃水果身体好。发话者 认为这个公认的事实听话者也能接受。使其共处于共同的文 化背景之中。 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初学翻译者容易受母语文化 的影响,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英语中“to bear/take/car. ry one’8 CROSS”源自《马太福音》,意为“背上十字架”“忍受 苦难”,有人将其引申为“忍辱负重”,反而造成误导。根据基督 教教义,跟随耶稣基督,必须忍受苦难;而汉语“忍辱负重”源 自佛规“忍辱”(“忍辱”是佛教六大修行之一),要求教徒为了 实现宏大志愿,忍受一时的委屈。因而“忍辱负重”通常指为了 承担更大的责任,忍受眼前一时的屈辱。所以此处的“负重”与 背十字架无关,“忍辱”更无从谈起。 在百色学院外语系英汉翻译课堂上,选择壮文化作为英译 素材,壮大百色市壮族文化英译的队伍,营造更浓的氛围,构 建更和谐的语境,这必将为百色市壮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 依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更是语言主要的内涵。由于文 化存在的差异,在一种民族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 民族文化里,要费很大劲才能解释。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外语 系翻译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据此,我们必须养成从文化差异看 待翻译活动的意识,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新建本科院校 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英汉翻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新 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翻译课堂所需要的材料。切 实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新建本科 院校所在的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林影,邱智晶.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恰当处理叨.教 育探索,2013,(2):49—51. 【2]黄天琪.翻译教学: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叨.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8):199—200. 【3】徐海江.跨文化交际及全球信息一体化对翻译教学的作用叨.电子 测试,2013,(13):185—186.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