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二)边读边想象一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三)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三、教学难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四、教学准备(一)多媒体课件。
(二)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上是______,人们_____。
2.潮来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观看录像。
1.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断,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学生汇报。预设: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用“―――”划出“潮来时的声音”,用“﹋﹋”划出写“潮来时的样子”。
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1
(1)学生汇报潮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2)学生汇报潮形,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3)重点点拨以下句子。
句一: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指名读,谈体会,“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从潮来时的声音、形状、人们的表现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指导朗读。
句二: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指名读,说体会,指导朗读。
句三: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说体会,“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指导朗读;
观看录像片断感受,再指导朗读;分男生读,齐读。(4)了解写作顺序。
找出第3、4自然段中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5)学生按观察顺序的词复述潮来时的情景。
学生能有条理地说潮来时声、形。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指名说。学生要能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2
(6) 老师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7)教师先小结:钱塘江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8)学生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试背。(9)看关键词试背。(10)指名学生背诵、齐背。(四)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2.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3.学生汇报: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六、作业布置
3
(一)背诵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二)抄写文中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声: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 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4
曹利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