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地名分布的特点及地名标准化问题

2024-04-27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语文研究}2004年第4期(总第93期) 广东地名分布的特点及地名标准化问题 邵 宜 (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广东地名反映了岭南文化和岭南方言的一些特质。文章通过对地名材料的归纳分析,发现了广东地 名与广东三大方言之问的关系——地名的分布与方言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文章还就各地存在的同实异名现 象提出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议。 关键词:广东;地名;方言;分布;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HI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79(2004)04—0061—03 不同的地区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地名也呈现出不同的 特色,广东的地名就深深地打上了岭南方言文化的烙印。下 面我们从反映地貌特征的一些地名通名用字以及方言特殊 用字两方面来介绍广东省地名所代表的岭南文化特色,并从 地名的读音和用字角度切入分析地名规范化及标准化问题。 这一地区一些今入含有“洞”的地名,早年的地图写作“垌”, 可见用“垌”的地名曾经非常普遍。查《广韵》等韵书、字书, 或未收此字,或无此解释,我们以为这一地名可能与少数民 族语言有关。据考证,粤西大部分地区曾经是苗瑶人的居住 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后来他们逐渐迁出。现在苗瑶同胞居 住的广西等地区仍能看到大量这样的地名,如广西桂平县的 “麻~”、宜州的“欧~”等。 那“那”是少数民族语言反映在汉语地名底层的通名用 字。在壮语、布依语中,“那”是“田地”的意思。从下面的材 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那”的本来面目。此类地名多见 于雷州半岛和粤西的一些地区,如雷州市的“~双、~宛、~ 尾、~澳、~毛、~金、~胆、~安、~平、~南、~利”等,徐闻 县的“~练、~汤、~管、~郁、~谭、~楼、~利、~屯、~宋、 反映地貌特征宇的分布特点 地理通名常常以地貌特征来命名,广东省常见的地貌有 冲积平原、丘陵、山地等。下面分别举例并加以说明。 1.反映冲积平原地貌特征的地名用字 冲积平原的地貌特征是河叉纵横,所以地名通名中反映 这种地貌特征的用字比较多,常见的有“溶、沥、涌”等。 涪“沼”也写作“澈”,指河道的分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河叉。此类地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十分常见,例如广州芳村 区的“东~、南~、增~”,海珠区的“沥~”,番禺区的“清流 朗”等,遂溪县的“~略、~杰、~梭仔、~梭尾”,廉江市的 龙~、上~”,南海市的“亨~、叠~、苏~、河~、下~”,顺 榕、~毛角、~牌、~交、~贺圩、~梭圩、~彭、~良、下~ 德的“伦~、北~、杨~、西~、歌~、南~、细~、扁~”,东莞 的“道~、黎~、槎~、小捷~、赤~”,江门市区的“大~、壳 福”等。湛江市及茂名市也发现不少这类地名,如湛江市区 的“~柳、~洪、~凡、~光、~晏、~甘尾”,吴川市的“~良、 头”,新会的“下~”,恩平的“洪~”,台山市的“东~”, 涌“涌”和“涪”所代表的地貌特征类似,也是“河叉”的 蒙、~郭垌、~贞、~碌、~邹、~宽垌、~西村、~覃、~林、 陵、~孔、~梧、~塘岭、~罗、~津”,再如茂名市区的“~ 等等。 意思。“涌”用作地名在广东也很常见,如广州市区的“豪 田、~梭、~威”,高州市的“~开、~射”,电白县的“~庄、~ 楼、~贞、~芨、~尾、~银、~霍、~关坡”,化州市的“~务、 番禺的“东~、西~、新~”,东莞的“谷~、麻~、鸡~”, 等等。 沥“沥”是小河流的意思,也常作地名,如南海的“大 番禺的“横~”等。“坜”是反映另一类地貌特征的地名 2.反映山区地貌特征的地名用字 头、~冰、~米山、~浪、~洪、~哨、~西、~楼、~刀、~ 中山的“大~、树~、濠~”,深圳的“葵~”,南海的“李~、湖 宾、~播、~训”,台山市的“~才、~潭、~扶、~洞、~金圩、 琴圩”,恩平市的“~朗、~吉、~湾、~芬、~沼里、~梨 顿、~栋、~聚、~茶、~堪、~六、~简、~味、~八、~陈、 村”,阳江市区的“~棉、~栋、~贡、~西、~洛”,阳东县的 用字,它的意思是“坑”,与“沥”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垌“垌”的意思是“田地”,此类地名多见于粤西山区,如 封开县的“定梅~、横~”,德庆县的“戴~、望天~”,等等。 梢”,阳西县的“~朗、~湖、~厚”,阳春市的“~座、~梭、 软、~留、~位、~柳垌”,等等。 此外,一些在其他地方比较常见的通名如“坑、坪、岗、 岭、墩、坳、坜、嶂”等在广东各地的山区也比比皆是。 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以上地名用字在分布上很有特色,珠江三角洲河叉纵 畲“畲”在我国南方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分布 横,以“涪、沥、涌”之类作通名的很多,而“坑、坪、岗、岭、墩、 坳”之类的地名则多见于山区。“垌、那”则集中于少数民族 曾经聚居的粤西地区。 二反映方言特色字的分布特点 前面说过,地名常常反映一个地方的语言文化特色,我 们从广东的地名中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我们知道,广东省有 三大方言:粤、闽、客。那么从地名中能不能看到方言的不同 特色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以“厝、屋、村”为例分别说明。 厝“厝”是闽语特征词,意思是“房子”,相当于其他方言 的“屋、村”。粤东沿海主要说闽方言,这一带以“厝”为通名 的地名比较常见,如汕头市区的“赖~”,潮阳市的“新~、霞 澄海市的“吕~”,汕尾市的“石~、许~”,陆丰市的“蔡 什~”,潮安县的“祖~、棋盘~、林~、吴~、朱~、江~”, 饶平县的“老~、牛角~”,揭阳市区的“何~、南~、刘~、林 张~、佘~、王~、欧~”,揭东县的“肖~、朱~、蔡~”,惠 来县的“华~”,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地名“厝”后面还有一个 通名,形成“专名+通名1+通名2”的格式,如“洪~岭、彭~ 寮、蔡~围、林~寮、曾~寮、高~塘、雷~山、上~岭、潘~ 园、彭~沟、谢~坑、柯~乡、蔡~乡”,等等。有趣的是,同样 是闽语地区,雷州半岛却未发现类似的地名,这大概是因为 雷州半岛说闽方言的人都是后来迁人的缘故吧。 屋类似的命名客家话常用“屋”,如梅州市区的“谢~、 梁~”,梅县的“温~、吴~、三向~、陈~、彭~”,蕉岭的“郑 何~、张~、王~”,大埔县的“唐~、下黎~、钟~”,丰顺 县的“程香~、罗~、周~”,五华县的“汤~、彭~、尧~、温 邓~、围~”,兴宁市的“郭~、围龙~、郑~、刘~、傅~、 林~、刘~排、张~窝、王~角、朱~寨”,平远县的“李~、赖 陈~、凌~、上马~、胡~、罗~、马~、张~”,河源市区的 “李~、朱一、何~、付~、磨衣~、新~”,和平县的“曾~、刘 肖~、邹~、黎~、陈~、中心~、百子~、白~、老~、杨 廖~”,龙川县的“张~、陈~、黄~”,惠州市区的“邓~、 马~、成~、林~、黎~、沈~、老~、石~、徐~”,惠东县的 “杨~、老~、沙~、下~、新~、熊~、曾~、下刘~”,惠阳县 的“陈~、李~、黄~、戴~、潘~”,龙门县的“李~、黄~、老 李~、范~、谢~、谭~、麦~”。(还有一些“屋”后面再加通 名的地名,如“蔡~坝、郑~煅、田~坝”等)此外,粤北的翁源 县、新丰县、始兴县等客家方言地区也与上面的现象类似。 村在粤方言地区,类似的命名则用“村”的居多,如广州 市区的“芳~、客~、谭~、岑~、员~、冼~”,番禺的“南~”, 南海的“罗~”,顺德的“陈~”,中山的“上~、下~”,新会市 的“许家~、田边~”,台山市的“邹~、甘~、龙~”,开平市的 “楼~、东~、新~、北~”,恩平市的“天~、聂~、新~、旧 阳江市区的“黄~、周~、董~”,等等。此外西江流域粤 方言区的情形与之相仿。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地名的命名确实受到方言的影 响。透过地名,我们还能进行一些方言和地方人文历史的研 究。 62· 的范围包括“武夷山脉两侧的闽、粤、赣三省边区以及浙江、 广西、湖南等省的丘陵地带”。(李如龙1993:228)这一点可 以从今天散布于上述地区带“畲”的地名里得到印证。据陈 龙(1993)统计,福建省境内以“畲”为地名的共231个,分布 于全省7个地级市的41个县市,主要集中在与闽、粤、赣交 界的闽西和闽北地区。广东省带“畲”的地名则主要集中在 粤东北与闽赣两省交界的地区,其中梅州市区有“桃~、仙家 湖洋~”,梅县有“竹~、白玉~、罗脚~、上~、中~、下 山隔~、粟~、桃~、孔~、~江、~坑、双螺~、周屋~、坪 顶~、叶~、白~、坪~、侯~”等,蕉岭县有“洪~笔、~禾背、 兰番~、朱公~、下~、下立禾~、高南~、乌罗~、下~子、高 里”等,平远县有“黄~、欧~、叶~、梅~、高~、~里、 香花~、~脑、福脉~”等。“畲”字的含义是“新开垦的田 地”,《尔雅》注“田三岁日畲”。这个意思用作地名通名很正 常,汉族居住的地区就有“张田、李田”之类的地名,而且比较 常见。“畲”另外一个意思是“烧榛种田”(《集韵》),即刀耕火 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与史书记载的畲族人的生产方式十 分吻合。“畲”是自称还是他称?似乎他称的可能性大,即当 时的汉人以其生产方式指称畲族人。这样的话,作为地名的 “畲”与作为民族称谓的“畲”是两个既有关联又意思不同的 两个词语,前者是“新开垦的田地”,后者则是指“刀耕火种” 的生产方式。 拳若依《广东通志》(其日“畲与车同,或作畲,均系俗 字”)所说,把“拳”和“畲”看作同一个意思,那上面所说的以 “畲”作地名的范围就要扩大许多,据考察,以“拳”作地名的 主要集中在粤北和粤东的客家话地区,其余的地区(潮汕话 和粤方言地区)很少看到这样的地名。如和平的“板~、中 冬瓜~、蒲~、桃安~、成功~”,始兴的“龙斗~、椒子 龙川的“车菜~、小园~、雷公~、下~、新~、南家~、桐 紫金的“羌~、黄~、猪油~、澄~”,连平的“黄枚~、百 叶~、天溪~”,大埔的“严采~、高~、将军~、下竹园~”,丰 顺的“老龙~、园墩~”,五华的“下羌~、登~”,兴宁的“莲池 豆子~”,等等。见于非客话区的有花都的“茅~”、深圳 的“大布~”。 寮“寮”也是广东较为常见的地名通名用字。主要集中 在粤东沿海地区,如汕头市区的“林厝~、台仔~、苦楝~、南 畔~、三~、新~”,潮阳市的“千山~、高厝~、龙~、马厝~、 溪西~、大岗~、内~、东~、鸡翁~、古厝~、宛仔~,南澳县 的“下~”,潮安县的“三洲~、村仔~”,饶平县的“新~、大~ (农场)、底~、田~”,(还有一些附加了新通名的,如“粟~ 坑、石~溪”,另有一个似乎三个成分都是通名的地名的“~ 厝埔”),揭东县的“斜~(农场)、先生~、~东”,汕尾市区的 “新~、石岗~、施公~、田~、朱妈~、~口”,海丰县的“梅溪 新~、建祖~、林厝~、围厝~、大~、新~、彭厝~”,陆河县 的“石~、老塘~、~前”,陆丰县的“黄杞~、凤家~、纳军~、 曾厝~、宋厝~”,惠来县的“余家~、青坑~、尾~、旺~、向 普宁市的“大~、浮江~、志古~、郭厝~、东岗~、杜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牛~尾、湖洋~、木子~、火烧~、梅溪~、打较~、益岭 “望”)、大朗”等几种写法。 头~”,揭西县的“曾厝~、下~园、鸭婆~”,丰顺县靠近 “涪”和“澈”反映的实际上是相同的地貌特征,只是写法 潮安、揭东、揭西地区的“下~、大古~、石~、田~”,平远县 仅发现一处“桃子~”。在客家话比较集中的梅州地区没有 发现这类地名,这一地名通名在粤方言地区也比较少见,只 在东莞、中山、新会、台山等地发现极少数几例。相反在雷州 半岛的徐闻县、雷州市和遂溪县又发现了大量用“寮”作地名 的实例,如徐闻的“仕~、后坡~、下~仔、后~、~岛(岛名)、 新~、北~、新~(农场)、~家”,雷州市的“夏~、田~、下~ 仔、凌宅~、讨泗~、周宅~、交~、东~”,遂溪的“尹宅~、后 鱼~、杨青~、薄~、香山~、~客、西~、家~”。 据李如龙先生(1993:183)考证,“寮”可能与台语有关。 台语当中表示“围栏”或“鸡舍”的词语音与“寮”比较接近 (1aau),今天的闽南话“寮”是指“棚子”,人用或为牲畜用,李 先生认为今见于闽南话的“寮”是古台语的残留。闽南的这 地名现象延伸到了广东的潮汕地区,并通过闽人的迁徙带 到了粤西的雷州半岛地区。 三地名读音和用宇的规范化及标准化问题 现在我们谈谈地名的读音和用字,因为这涉及到地名的 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 先谈读音。具有方言特色的地名进入普通话该怎么读 呢?由于方言和普通话音系之间有对应规律,所以绝大部分 方言地名的读音都能折合成普通话相应的读音,如“溜”,广 州话读[kau3 ],和普通话“地窖”的“窖”对应,因此普通话取 音“ji ’;“蝴”,广州话读同“朗读”的“朗”(有些地名就写成 “朗”),普通话就采纳了“16ng”的读音。有些地名的读音转换 成普通话时遇到了麻烦,譬如“拳”,折合为普通话读音是 “斜”,但是当地人不太认可这个音,如果遵照“随俗”的原则, 这个地名就应该读[che3 ],但普通话这个音节没有阳平字, 这就陷入两难的境地:采纳类推的读音,当地人接受不了;随 俗的话,又涉及到调整普通话的声韵调组合系统问题。我们 建议采取一种折中的方案,读同“茄”,当地人音感上比较容 易接受,又不至于破坏普通话的声韵调组合习惯。 再看看地名用字。地名用字的问题比较集中在通名用 字上,反映同一个地貌特征的通名有时出现两个甚至更多的 字形,形成所谓的异体字。下面举几个例子: “蝴”的意思是“小山冈”,用作地名通名时有“蝴、望”、 “朗”等几种写法,如“小蝴、大蝴(广州郊区还有一个“大朗”, 南海市还有一个“大望”)、西山蝴、柯木望、枫树望、上望、高 望(从化和增城各有一个“高朗”,一个写作“蝴”,一个写作 不同。有时在同一地区,有的地名写成“沼”,有的则写成 “澈”,有的甚至写成“教”。如顺德的“北沼、杨沼”,东莞的 “道沼、黎沼”,广州芳村区的“东澈、南澈、增澈”,南海的“亨 澈”,顺德的“伦教”本应该是“伦澈”,南海的“文教”本应也是 “文澈”。再如相同的地貌特征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 但从词源上看应该是同一个名称,如“凹、瞠、坳”反映的都是 “低洼的地方”,语音也相同(于交切),梅县写作“凹”(如驳龙 油坊~、金塘~、赤竹~),仁化、始兴等地写作“嗟”(如茶 子~、寒婆~、东田~、黄泥~),广州郊区写成“坳”(如李伯 水子~、新梅~、莲塘~)。地图标注也比较混乱,不利于 反映当地人文地理的真实面貌。我们建议设立一个地名规 范用字表。这个表应本着两个目的,一是用字能够反映当地 的地理风貌;二是在尊重当地人习惯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 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统一。 “埔、 、步、蛳”亦同源。花都有“乌茶蛳、门口蛳、洛塘 蛳、珠高蛳、新塘蛳、八沥蛳、坟蛳、独松蛳、长蛳、小蛳、东坎 蛳、黄麻蛳”,花都 有一个地名叫做“炭步”,与“蛳”是同源 词。从化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用的却是“炒”,如“米 ”,三 者应当是同源关系,地图标注如不统一,容易造成混乱。此 外“埔”与上述三个通名也应当是同源的,理由是“埔”在粤方 言中读同“布”,与上述三字的读音相同,语义也是“小集市”。 此类地名大量见于以上地区,如从化的“麻岭~、蓝~、新庄 罗~、铁岗~”,增城的“鸭~、大~、塘~、凰~、岳~、沙 湖塘~、坪~、蔗~、新高~、社~、黄牛~”。从“鸭埔、蔗 埔、黄牛埔”之类的地名看,“埔”的“集市”义应该是没有问题 的。从语音和语义角度看,上述四个通名间的同源关系也可 以肯定。 地名通名的这种“同实异名”现象应该如何处理?我们 认为,同在一个地方的此类现象应该规范,至于不同地区尤 其是不同方言背景下的“同实异名”现象可以保留。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地名与语言学论集[M].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1993. [2]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广东省地图册[M].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 [4]陈龙.福建“畲”字地名和畲族历史研究[A].收入李如龙. 地名与语言学论集[C].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李小平)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