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前的石山东西相连,气势雄浑,并列如屏,古时合称为“屏风岩”。明朝开辟这岩时,人们将东、西峰分开,东峰称“阆风岩”,古书云:“高门为阆、阆风乃昆仑山极顶之门户”;西峰称“玉屏岩”,陈毅元帅形容“玉屏如铁墙”。
早在明万历年间这里就修了蹬道,清乾隆年间又再次重修,所以沿途可见明、清的摩崖石刻。
好了,都上来了吧,这座亭名为“十友亭”,从这里俯瞰,平湖幽堤、村落城郭,一览无遗。请过来看看这副石刻,它叫“状元碑”、诗是清代诗人、书画家黄培芳作的,字却是清代广东三状元之一的林召棠写的。待会我们还可以看到
清初诗坛著名的“岭南三大家”——顺德陈恭尹、南海梁佩兰、番禺屈大均的题名石刻。
各位游客,参观了三仙观,过了扶啸台、环翠台,我们终于来到玉皇殿了。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598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建筑物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檐下的斗拱铺作繁多而且精细。瞧,这就是“莲花托”,这就是“燕尾昂”。支撑殿顶的四根金色木柱,前两根镂刻云龙,鳞甲毕具,形若飞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往西走,经过玉屏峰的小石林、叮咚井、一线天、双珠径、到马鞍亭下山。
七星岩位于肇庆城北约3公里处,是个历史悠久的风景区,游人到此游览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1982年,取七星岩的“星”和鼎湖山的“湖”,合称为“星湖风景名胜区”,这是旅游行业界定的,广义的“星湖”,它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当时全国首1999年、20__年星湖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区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
我们前面的这个湖,是狭义的“星湖”。是当地俗概念的“星湖”。古时候它叫沥湖,原来是西江古河道的余沥,后来经过文人墨客的渲染,成了“天上银河的余沥”,美誉为“星湖”,“星湖”一名最早见诸文字是在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了。星湖由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东湖(仙女湖)和里湖组成。总面积约为6049万平方米。
清代陈恭尹写了一首《七星岩题名歌》:“娲皇未补星辰漏,神人驱石如云走。赭(zhě)鞭鞭断云不前,天风吹落西江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也说:七星岩“盖帝车之精所成”。这就是七星岩得名之由来。从东到西,依次为阆(làng)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及北边的阿坡这七座岩。
大家都看到山门檐下的“水月宫”三个字吧,宫名为“水月”,一说岩下本有一座观音堂,供奉着水月观音;一说取“水月双清”之义。
水月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三年重修扩建,后废,崇祯九年又重建,并铸造铜像。1985年春由国家拨款重建。
水月宫占地6000平方米,红墙黄瓦,采用了中国传统沿中轴线布局的院落式格局。
大殿里特设供奉“摩利支天”。所谓“天”,实际上是神的异名。佛教说共有二十天,他们本是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沿用其说,把他们作为护持佛法的神。我国许多寺庙的大殿内两侧都塑有二十诸天神像,但像这里这样把摩利支作为主神而专祀,在国内倒是罕见的。
摩利支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阳焰”、“威光”、据《摩利支天经》说,她常常行走在日神跟前,但有隐形法,使日神看不见她。所以在古代,摩利支天是武士崇信的偶像。明朝两广总督熊文灿设殿专祀她,据说就是因为他派遣两广总兵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在征剿刘香的海战中,得到摩利支天现形助战而大获全胜之故。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摩利支天铜像,是1986年重铸的,高5米,重6吨。她旁边两位是天女。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摩利支天菩萨得以重铸金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