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这样布局最省力
这样布局最省力
所谓谋篇布局,指的是安排文章的结构。《考试大纲》在“写作·基础等级”中有个评分点——“结构完整”,这是对谋篇布局的基本要求;此外,在“发展等级·有创新”这一评分点下,又提出考场作文应力求“构思新巧”“有个性色彩”,其中也包含着对谋篇布局的考察。
一、关于“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要求用清晰的思路组织写作的内容,除了着力写好开头与结尾外,还应注意:
(一)安排好层次。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作文层次欠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段落划分不够理想,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段太多,以致文脉含混;二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都反映出作者写作前缺少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也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二)留意过渡与照应。一篇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比较强,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照应”,包括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等。如果照应不周,容易使读者产生一种不完整或者是偏题的感觉。
(三)文章体裁多种多样,体裁不同,结构方式就不同,因此在安排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各种体裁的不同要求,采取妥当的方式。
二、议论类文章的合理布局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常犯两种毛病:一是亮出观点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再好也只能是勉强及格。二是空洞无物,前后重复;言不成理,强词夺理;东拉西扯。越出中心论点之轨。以下是议论文常用的布局方式:
(一)并列组合,有条有理。这是一种并列地组织分论点或若干论据的结构方式(即论证时几个层次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是分别从几个侧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的),简称“并列式”,有两种:
(1)理由并列。可以是几个分论点的并列,也可以是几个理论论据的并列。
(2)例证并列,就是从不同角度列举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事例,有层次地论证中心论点。
(二)对照比较,泾渭分明。有些论题或论点的阐述、论证,需要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这种布局方式叫“对照式”,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做比较。操作时也有两种方法:
(1)正反对比。可以是正反观点对比,也可以是正反例证对比。
(2)相关比较。可以是主次、轻重的比较,也可以是利弊、得失的比较。一般地说,本论部分需要辩证分析时,常采用相关比较的布局形式。
(三)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选择这种结构形式时,必须对论述的层次内容有明确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由浅入深,是不是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
三、记叙类文章结构新巧三法
“新巧”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选用恰当的形式表现文章立意。
横向剪辑法,即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报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定镜头,加以横向组合,以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纵向连缀法。“流水账”是记叙文写作的大忌,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缺少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但是,如果能在“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丰富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复迭拓展法。一是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形成整齐、严密的排比关系,回旋往复;二是在内容与内容之间叠加、补充。
四、适用于各种文体的妙招
考场上,为了避免选材构思的“撞车”现象,对应试作文进行必要的“包装”显得至关重要,在结构安排上换换花样,往往使“货真价实”的内容“锦上添花”。
题记式。即在作文题目下、正文前。自拟凝练的句子或引用名言警句等,单独成段,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
分列小标题式,即把一篇作文切分为几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段,给它们各加上一个简洁、醒目的标题;
还可自创别样化的结构,比如随感录式、表格式、证明题式、故事集锦式(包括多个热点问题的巧妙组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