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2024-07-18 来源:爱go旅游网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第一范文网:一位伟大的父亲,不一定得是一个狼爸,给予自己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尝试,才是最好的父亲,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这两天的票房被一部印度电影刷新了!《摔跤吧!爸爸》以史无前例的高口碑霸占着评分榜第一名!由此也引来了故事。

  - 01 -

  我微信圈里的一个家长,带着女儿看过电影后激动不已,一方面在朋友圈大声呼吁:凡是有女儿的千万千万要去看啊!一方面,在得知我还没有去看的时候,竟然疑惑不解:什么?你还没看?作为一个想搞教育的校长,这么好的教育素材你应该要学会利用才对!

  必须去看!不然,怎么对得起这个家长的“期待”和“教育”。

  看过之后,果然很激动,这部片子非常励志。印度摔跤运动员辛格一心想为国家赢得一枚摔跤奖牌,却因为生活所迫无法完成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的女儿们有运动天赋和潜力,便不顾社会和周围人的反对和嘲笑,开始对女儿们进行“魔鬼”训练,最终培养出获得国际竞赛冠军的一流女性摔跤运动员。电影中三场扣人心弦的竞技对决,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艰苦付出之后的成功尤其让人振奋。

  我终于明白了那个妈妈激动的原因,她说:我告诉女儿了,我跟电影里的爸爸相比,就是太温柔了,心太软,这样会误大事,如果电影里没有爸爸严苛、疯狂的训练方式,他的女儿怎么能成功?我看,“虎妈狼爸”的教育,永远不可少,这个电影就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 02 -

  妈妈的感慨对吗?

  有必要先重温一下“虎妈狼爸”的故事。

  美国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以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她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最后,被她骂成垃圾的17岁的长女拿到了哈佛和耶鲁的offer。

  中国狼爸: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

  “虎妈狼爸”之所以受到很多家长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大家对于成功教育的判定标准就是考高分、进名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海无涯苦作舟”,很多家长只问孩子分数,把自己的意志硬性强加给孩子,为了所谓的“成功”去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尊严。

  其实深究起来,“骂进名校”、“打进北大”的体罚和棍棒教育,很多家长是半信半疑的,可是,因为有了“能让孩子进名校、进北大”的诱惑,有了这个炫目的教育成果的遮掩,人们便是非不分了,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和理智。只要孩子能进名校、能进北大,不择手段又如何?

  对“虎妈狼爸”的现象会永远存在争论。但有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是个例,经验不可复制。“虎妈狼爸”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况且,他们的教育是否成功,还需经过时间的检验!

  - 03 -

  回到电影。

  如何评判电影中父亲的“强硬教育”?

  影片的故事是有时代和地域背景的,印度的女孩子过了14岁就要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生孩子、做饭。这几乎是每一个印度女孩从一出生就注定了的人生结局。她们的生活无从选择。从人性上讲,父亲以自己的意志行事,要求她们学摔跤,不可取。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特殊的社会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女儿们渴望自由的愿望,使得父亲必须根据孩子的天赋来为她们谋划未来。正是他以强权的方式,给了毫无选择机会的吉塔和巴比塔一种新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做法与“虎妈狼爸”看似相近,实在有了完全不同的出发点——辛格如果不这么做,两个女儿的悲催命运就已经写定;而“虎妈狼爸”的孩子们却未必,不进名校,不进北大,未必代表着他们的人生没有了幸福,没有了选择的机会。

  二者不能一概而论。辛格的做法更不能简单成为支持“虎妈狼爸”教育方式的佐证。

  更关键的是,辛格敏锐地发现了两个女儿的天赋——他看出来了女儿们具备练习摔跤的资质,这才做出了培养她们的决定。这一点对理解辛格的教育行为至关重要。辛格是女儿们的伯乐,他绝不是在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盲目从事。

  他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 04 -

  显然,如果我们没有看到父亲对女儿天赋的发现,只看到励志,只看到“虎妈狼爸”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走入误区。

  因为,如果你用了自以为正确的方式,逼着鱼学爬树,教乌龟学跑步,催兔子学游泳,让猪去学唱歌,那恐怕就不会是什么“励志”的故事了,最终带来的恐怕是悲催的结局。说起来夸张,可在我们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少见吗?我们很多家长,自以为是地觉得什么重要,于是就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这未必符合孩子的天赋,结果孩子痛苦,大人心烦。

  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真要对孩子负责,尽早发现孩子的天赋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上学时读《天龙八部》,非常羡慕里面的乔峰,为什么?因为他是天生的武学奇才,什么功夫一学就会,一会就精。后来知道,这其实就是天赋。有一个老师讲过一个故事,就更有意思:有一个孩子,他的爸爸每次到学校去找他,5分钟以内他的儿子就会找到他。为什么呢?因为,整个学校从老师、同学到保卫,所有人都认识他儿子。这个老师认为,这就是这个孩子的天赋——他天生具备交际能力和影响力,他长大后如果做管理很可能会有突出成绩。

  当然,最大的难题是:有谁能判断,这个孩子的天赋是翔游浅滩的鱼?还是适合爬树的猴子?这依赖于我们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学校的课程更丰富,比如我们更希望按照孩子的兴趣去提供学习的资源,而不是觉得一些兴趣没用而轻易打压。当然,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观察,比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出色的记忆诗歌和电视播放的专栏乐曲、喜欢给人讲故事,而且讲得有声有色,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就是在语言上有天赋,我们培养的重点方向也许就清晰了。

  - 05 -

  西方有句话:每个青蛙都有不同的泳姿。

  像辛格一样,看准符合孩子的路,再去引导孩子发力,这样孩子成功的几率更高,孩子能够从自己从事的事业中找到幸福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只看到了“逼迫”“流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我们极有可能会盲目地陷入为孩子规划一切而自以为功勋卓著的误区!

  最后,特别想对辛格说的一句话是:如果女儿没有拿到金牌,也希望你能说“女儿,你是我的骄傲”。也许那样的时候,辛格才是一个更伟大的父亲!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