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大的麦穗》说课 篇2

2024-07-18 来源:爱go旅游网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阅读文本,我们不禁会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

  这篇文章的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一件事: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

  这种文章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

  一、目标多元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目标的制定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考虑到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允许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虽然这是一篇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文章,但是高年级学生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他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苏格拉底的资料。让学生收集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不仅让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苏格拉底的智慧,为师生展开深层次的阅读对话做了有益的奠基。

  2、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有一定的能力,不一定要放在课堂上去解决,再加上这篇课文只有一个生字,我觉得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己解决。

  二、激趣导入。

  借事叙理,这类课文的教学,创设适当情境引领学生从事例走向哲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在教学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课始请学生上讲台做游戏,教师将十张牌叠在一起,反放在讲台上,请做游戏的学生按顺序逐一翻开,挑选出点数最大的那一张,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回头!这样设计,创设了和课文故事相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

  三、检查预习情况。

  有布置就要有检查。

  1、上课时师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初步认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这里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选择,整理,避免学生拿着资料整段地读,一方面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达不到内化整合的目的。

  2、检查读书。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结合读书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在课堂上,“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必要的学习方式和需要我们认真训练的一种学习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

  3、有目的地听写相关词语。 大熟的季节 沉甸甸的麦穗 颗粒饱满  实实在在

  挑挑拣拣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错失良机

  在学生自主批阅所听写的词语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每一节课上,我们老师都不会忘记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一项语文能力。但不管是从课堂,还是从考试的卷面上来看,学生的回答要么啰嗦,要么抓不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法的指导。如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指导学生列小标题;抓住重点词语等。这篇课文我觉得可以抓一些关键字词来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有了方法指导,学生的表达、语言思维的训练自然水到渠成。

  四、再读课文,感悟文本。

  1、把书读正确、流利,这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更上一层楼,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要把书读懂,读出感情。让学生再读课文。

  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可能深入。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

  2、展示。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既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创造。

  五、批注读书,抓住主线。

  1、现在让我们跟随苏格拉底的弟子一起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读懂他的话语。请同学们自己细细的默读课文,听听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了些什么?画出苏格拉底的话语,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片静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以后的复习、巩固都有很好的提示和引导作用。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