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1
计一、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作家——维克
多·雨果,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资料卡片(指名读)
· 作家卡片——雨果
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一生坚持正义,讴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雨果曾发表著名的抗议信,怒斥英法强盗的罪恶行径。
关于雨果,你们还知道些什么?(生自由发言)是的,雨果一生创作无数,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雨果的一则短篇小说——船长(学生齐读题)
二、揭题、课文29-30自然段:
1、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船长是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讲了船长的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课文29、30自然段:
让我们先来看看小说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指名读,刚才的问题可以解决了哪些?
(船长的名字叫哈尔威)
(船长是个怎样的人?——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英雄)
这段文字还让你知道了什么?
(船长最后牺牲了)
(船长生命的最后时刻,显得从容不迫、视死如归、形象高大,人们被深深的震撼了)
真会读书,那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船长是个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人?
——为什么船长在众人的心目中形象如此高大,人们会被震撼呢呢?
3、好!究竟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使得船长的形象显得如此高大呢?让我们去细细品读文字!
三、课文1-28自然段
1、自由阅读课文1-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件怎样的事?看看自己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件过程。
2、反馈:概述课文内容
3、出示:第一、二自然段
引读:故事发生在 (时间),哈尔威船长 。
问题一:“诺曼底”号客轮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
“像往常一样”——“诺曼底”号是走在自己规定的航线上,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事故责任并不在“诺曼底”。
“薄雾笼罩着大海”——事故发生的恶劣气候
问题二:当时的情形如何?用书中的文字来回答?
“剖”——破开,说明裂口很大,危险则很大
“涌”——水流急、水速快,水量大
难怪所有的人都——……
你能想象当时的情形吗?如果让你用一些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形,可以有:
——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哭爹喊娘、慌张、千钧一发……
4、小结、过渡:糟糕的天气,猛烈的碰撞,惊恐的人群,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紧急!在这生死关头,哈尔威船长又表现得如何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3—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三个问题:
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时下达了哪些命令?为什么要下达这些命令?每一次下达命令后的结果怎样?试着划出关键的句子。
5、讲解课文3-28
命令一: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
为什么“吼”?——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盖住现场的嘈杂!
“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可以说是对大家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对大家的一种提醒,提醒大家在危急时刻更应遵守秩序。
“那救生艇放下去。”——对船员的命令。在轮船遇险的时候,救生艇是重要的逃生工具,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船长哈尔威在向所有人指名自救的方法。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怎样才能发挥救生艇的作用呢?如果大家一窝蜂的涌上去,弄翻小艇不是很危险吗?所以,哈尔威船长强调救援的次序性就很重要。次序性:谁先?(妇女),然后(其他乘客)?最后(船员)?从这儿你同时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对女性的
尊重和保护,对乘客安危的牵挂)
“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点明救援的目标!一种坚定的信念,既是给船员们的命令,又是给乘客们信心,更是哈尔威船长对自己在客轮遇险的职责与使命的明确。
小结:这四句话,简洁明了,把各人该做什么说得清清楚楚,同时饱含了船长哈尔威的果断、对生命的呵护、对脱险的信心。从哈尔威船长的命令中,你能感受到此时的他虽临危,却?
——临危不乱,镇定
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情况危急,语速应——急促!命令是威严的,语调应该——凝重有力!好,谁来读一读船长的话?
教
学
设
计真的只有六十个人吗?多少?
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哈尔威船长忘我的品质;在危急的时刻,哈尔威船长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然而,起初的救援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出示:船员赶紧揭开……不可开交。无论是之前的混乱,还是现在不可开交的场面,一切都和镇定、临危不乱的哈尔威船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命令二:
然而,再读——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在这两段文字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词是——“不可开交”与“井然有序”
从“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是一次根本性的改变,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呢,哈尔威船长又下达了什么命令?
——出示:“哪个男人敢……打死他!”
好,大家找到了船长下达的命令,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船长威严的声音:
师范读
从这段对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二十分钟足以给船上人生的希望!,但是必须在秩序井然的前提之下,才能让大家都得救!于是,他就下达了这第二道命令:“……”(引读)
想一想,如果真的有男人走在了女儿或小孩前面,他会开枪吗?
出示:没有一个人……上空。
*释:哈尔威船长在死亡面前,一心想到的是先救乘客,把救援妇女和儿童摆在首位,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7、通过读、通过悟,我们领略到了哈尔威船长是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援工作的,这一切,书中有一句话高度凝练、概括地表现出哈尔威船长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找一找:
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他的调遣。
小结:在生死关头,哈尔威船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所有人深深感动,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令所有人深深震撼。
一个临危不乱、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看,他连见习水手都没有忘记!——“快救克莱芒!”
8、小结:“动作再快点!”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出示第29、30自然段,齐读:
在读这两段文字的时候,你的语速不由得会变——平缓,你的语调则会显得——庄重
再读——“船长哈尔威屹立……深渊”
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我相信你们已经一定走入了他的内心,随着下沉的轮船,看着得救的人们,哈尔威船长一定在想:……
想象,发言!
再读——“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沉入大海”
这句话把哈尔威船长入海时的形象比作——一尊黑色的雕像,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犹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被救的人群望着这尊雕像,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再读——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做人之道。
哈尔威船长做到了,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特别是在死亡面前,“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一次海难的过程,我们目睹了一个船长的尊严。
再读——面对死亡……权利。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释: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又一次地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
四、小结全文,写话练习:
急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
个人的本质和灵魂。如果在海边,人们要树立起一尊雕塑纪念哈尔威船长,可以让你在雕塑旁写上几句话,你会写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为他人而牺牲的,比泰山还重,你的死就比泰山还重;
——你虽然沉入了深渊,但你伟大的灵魂却依旧停留在大地;
——哈尔威船长,你是沉没的轮船上最伟大的人!
……
五、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小说主人公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这其实也正是作家雨果作品的魅力之所在。在他的诸多作品中,许多的主人公都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爱斯梅拉尔达等等,希望大家能够走进雨果的作品。
评
课
情
况
这一课的设计上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节课依据“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欣欣然,跃跃然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几乎都被调动,这都是教师有效激励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评课人: 虞霞 朱斌 郑洪 华丽
教
学
反
思
因为本课同时作为了《同步课程》的拍摄课,根据同步课程的要求,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安排了较大的容量,但由于环节的循序渐进,加之六年级学生思维的反映度更加灵敏,所以,整节课的感觉:知识量大但不显杂乱,训练扎实而不浮光掠影,课外拓展适度而且目标明确,受到了组内老师的一致肯定。尤其是以下几点,在本节课中犹显突出:
1、教学目标的整合。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扎实训练,与学生高尚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水乳交融。
2、教学设计的创新。富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使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洋溢着生命的激情。
3、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我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实践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思考着: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如果每一节课都是如此大信息量、扎实训练、适当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那学生的成长必然更加迅速!我会努力!
备
注
1、填写内容字体均为宋体字,课题字号为小二号,其余为小四号,单倍行距。
2、填写完毕请自行保存,打印输出一份上交存档,纸型a4。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船长)本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