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品质管理的重要性
03 品质管理的意义
05 品质管理的关键
06品管系统规化
08品管组织的职责
09品管组强各岗位的职责、功能
知识竞赛资料http://www.3722.cn/
11 名词解释
14 名词缩写涵义
15有关质量控制问题简述
16 有关质量控制问题简答
19 品质教育之实施序言
20 品质意识的灌输
22 品管方法的训练及导入
23 全面参与,全员改善
24 全面质量管理的来源与发展
25 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含义与特点
26 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27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观点
28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品
质管理无论何时都是工厂管理的焦点,在市场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改善品质,提升产品竞争力更是工厂管理的重中之重,制造性工厂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其先决条件便是产品能被市场接受,在产品竞争力的三大要素(品质、成本、交期)中,品质排在首位,很难想象一个生产线上不良品堆积如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客户不断要求退货的工厂能有美好的前景和发展空间,“没有品质,便没有明天”是对品质重要性的最好诠释。http://www.3722.cn/
在WTO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许多工厂尤其是出口外向型工厂,为了构筑加入WTO后向世界市场冲锋的平台,不断加大品质控制力度,对品质管理人员的配备,除了检验(QC)人员外,还增设了品质稽核(QA)和品质工程(QE)人员,对品质的控制不仅着于进料、制程的检验,更着重于品质的改善与提升,体现全过程“预防为主”的思想,将不合格品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对工厂管理人员除了要求品质人员熟悉品管手法外,对生产、物料等部门管理人员同样要求了解品质管理的方法,但是对于工厂的基层管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问题,更注重于管理者对工作细节的把握。这也是工厂招聘管理人才特别调经验的原因,工作经验的取得除了自身工作实践外,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阅读书籍参考别人的经验。目前流行的管理书籍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数侧重于管理战略等理论方面,难以很快和工厂基层管理实践融合在一起,因此也难于提供具体的指导作用,以下的一些品质管理知识会给一些从事质量管理活动的人员一些参考。
近
年来,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企业之间不断上演兼并、重组乃至强强联合的市场行为,产品的市场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扩展到企业的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竞争。于是,许多企业都在其产品的市场推广活动中,突出强调“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企业质量方针。力求拓展市场空间,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达到企业“持续进步”的目标。
因为“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因此,许多企业在“开发、生产、存储、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品质管制力度,建立企业的“品质检验”和“品质保证”系统。确保生产出“高品质、低成本、富有竞争力”的产品。
但是,令许多企业困惑的是,在拥有了先进的设备等企业硬件后,却不一定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产品。这是为什么呢?这些企业可能没有将产品的品质控制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考虑,从而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结果。
因此,建立运转良好的品质控制体系,用文件化的形式加以规定并严格执行,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生产出优良产品并达到“持续进步“的最高经营目标。
在19世纪,特别是工业化革命以后,生产方式逐渐变成由多人集中在一起作业,以一个组或班为生产单位,主要由班长负责整个班组的产品品质控制。
一战后,由于工厂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班组长的精力基本放在了组织生产、提高效率上,已很难兼管品质,因此设置专职品质检验员,来协助班长工作,专门
负责产品质量控制。
利用统计手段进行品质控制,是美国管理学家W.A.SHEWART在1924年提出的,通过统计数据绘制控制图来描述抽样结果,并判定批量产品的质量状况。
采统计方法控制产品质量,是品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品质控制的全新局面。
全面质量管理同样源于美国,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创建的。它将工厂内部品质控制延伸到从产品构想、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制造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的品质控制。
CWQC最先起源于日本,与TQC相比,它要求公司所有部门的每一位员工,通力合作完成公司的经营目标,包括产品设计、生产用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品质控制,提倡全员品管、全员参与的企业质量文化。
1、高阶层管理者的重视
员工对品质的关心程度,往往受高层管理者的态度影响。所以加强品质控制,首先要高层管理者重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出货第一,品质第二”的经营理念。
2、明确品质控制职责、权限
在公司组织内,品管部门应拥有独立的品质判断权力, 对品质的仲裁权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品管工作权责及运作体系必须以文件形式进行规范。
3、品质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制定产品品质标准;保持检验标准与品质标准的一致性;采取纠正措施并追踪实施效果。
4、强调落实、执行
品质控制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人的执行程度。加强品质执行者的品质意识与理念的训练,有助于执行对品质管理”的理解和有效执行。
5、重视品质分析与总结
加强品质状况的分析,总结,有利于职能人员了解品质差距的原因,企业应配置专业的品质分析人员,加强品质分析与总结工作。
6、重视品质改善
品质改善是品质控制的目的,企业要通过品质开发及品质计划的制订,达到品质维护、保证、提升与改善的目的。
7、品质改善循环及维护的执行(PDCA)
8、开展“质量评比”活动。
通过质量评比,加强员工对品质的重视,推动品管工作顺利进行。
9、推行5S活动(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
5S的中心要素为:提高素养。推行5S活动,可以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任何一个企业,若要保持产品品质的持续稳定,在规划企业管理系统时,必须按照本企业的产品特性、工艺过程、生产条件、公司规模等实况,对企业的品质控制活动进行通盘规划,保证企业的品管功能充分实施。一般来说,品管系统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管组织的规划。包括:组织建制造结构及隶属关系。组织权限与责任。组织岗位人员编制数量。岗位功能与职责、权限。
2、品管标准的建立。 生产操作标准;物料品质(检验)标准;产品品质(检验)标准;品质允收村准(AQL)品管检验作业标准;
3、各类样板的控制:采购外发样板的控制;客户送样作业的控制;检验样板的控制;各类样板的控制规定。
4、品质检验与控制:进料检验控制(IQC);半成品、在制品制程检验控制(IPQC);半成品、在制品的终检(FQC); 产品装配与包装检验控制(IPQC); 产品装配与包装控制(FQA); 出货成品的检验控制(OQC);外发加工品的检验控制。品管相关作业规定;品质控制制度;品质控制点的设置规定;抽样检验方法;制程巡回检验规定;品质管理知识;品质鉴定与评审规定;品质记录与图表控制规定;品检工具、仪器的控制规定;内部品质信息反馈规定;客户投诉处理规定;货品进、出仓的品质控制(含装运控制);存货出仓控制;回料入仓控制;客供物品控制;危化品使用的控制;品质稽核(QA)作业规定;品质工程(QE)作业规定;QE作业规定;产品开发的品质控制;品质跟踪与改良;不合格品的控制;不合格品的隔离、标识、存放;不合格品的判定;符合性判定(QC评审);分级评审程序(管理者评审);不合格品的处置;条件接受(AOD);不合格品的拣用规定;不合格品的偏差接受规定;不合格品的返工、返修作业规定;不合格品的特采作业(让步接受)规定;不合格品的退货规定;不合格品的报废规定;不合格品的记录;不合格品的预防措施与改善对策;品质统计的规定;品质统计方法:统计报表的填写规定;统计数据的填写规定;统计报表的传递与汇总规定;统计人员岗位职责;品质统计分析;品管报告;品管绩效与研讨会议;品管培训的规划;员工意识的培训;品质意识的培训;产品品质标准与自检方法的培训;品质管理人员作业规范的培训;品质检验人员作业规范的培训;品管人员在岗位、换岗、晋升的岗位作业规范培训;公司内部必须的品质知识培训。
品质制度的订立与实施;品质活动的执行与推动;进料、在制品、成品品质规范的制订与执行;制程品质控制能力的分析及导常的改善;制程品质的巡回检验与控制;客户投诉与退货的调查、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拟订;企业品质异常的仲裁及处理;量规、检验仪器的校正与控制;产品开发与试制的参与;不合格品预防措施的订立与执行;协力厂品质能力的辅导;协力厂品质能力与品质控制绩效的评估;品质培训计划的制定与督导及执行;品质成本的分析;品质资讯的收集、传导与回复;品质保证方案的拟定并推动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进行;其他品质控制事项的制定。
企业设立品管组织,就要赋于其相应的品质控制权力,并利用品管统计技术来研究、改善企业品质关况,同时达成各职能部门对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摒除“品质是品管部门要做的事”的不良理念,从而达到群策群力,共同维护品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