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简介

2022-08-08 来源:爱go旅游网

摘要:福建木偶戏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传播,近些年却遭遇后继乏人的传承危机。据悉,自2008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以来,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潜在从业者和欣赏者不断被培养和挖掘,福建木偶戏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本文将介绍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简介:


泉州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计划主要包括: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培养木偶戏传承人;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编写木偶戏教材、普及读物,制作音像制品等。

2012年12月4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成功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成为全球10项优秀实践名册项目之一,也实现了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项目零的突破。

一.福建木偶戏濒临失传

福建木偶戏主要分为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公元十世纪开始在闽南地区传播,日积月累,形成了许多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及丰富的表演技法和体系。但随着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加之其表演技法复杂、练习时间长,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意愿不强,木偶戏后继乏人。

福建木偶戏遇到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普遍问题,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生气”,甚至濒临灭失,加强保护和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务之急,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抢救、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要放在历史坐标上看,它们是祖辈遗产,我们要在传承基础上,加以发展。”--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说。[2]

二.福建木偶戏培养人才

2006年,福建省文化厅牵头制定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从培养挖掘从业者、潜在从业者和欣赏者等三方面着手,提高福建木偶戏内在存续能力,改善其生存环境。

据福建省文化厅社文非遗处副处长林丽永介绍,这一计划主要包括: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培养木偶戏传承人;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编写木偶戏教材、普及读物,制作音像制品等。

福建省还建立完善福建木偶戏演出场所、传习所、展示馆;开展区域间、国际间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加强木偶戏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研究等。

福建省已在50多个学校开展“百场木偶进校园”活动,建立了20多个公众木偶社团组织,培养了数以万计木偶戏欣赏者。福建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1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

另外,福建省已完成对福建木偶戏普查,59个剧目及70位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得以保存;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泉州嘉礼(提线木偶)馆等传习基地和交流展示场所相继建成。

三.示范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三个保护序列。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大满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旨在鼓励缔约国推荐最能体现公约原则和目标的区域性保护计划、项目和活动。”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说,“这是国际社会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肯定,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开展非遗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据介绍,联合国将把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在全球推广,并组织其他国家艺术家、兴趣爱好者到中国学习交流,让世界遗产实现世界人民共享。

福建省将继续推进木偶戏后备人才培养,扩大木偶艺术的社会普及面,改善木偶戏生存和发展环境,开展木偶艺术国际间合作交流。

还将通过社区、专业机构和政府的合力,采取网络、数据库、国际学术会议、专题论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与国际社会分享福建木偶戏保护经验。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非遗保护和发展具有样本意义。”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认为,这一计划既充分发挥了木偶剧团等各种专业机构的力量,又调动了社会公众力量参与,同时有效利用了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资源。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专家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普及、提高全民保护非遗意识,提高非遗社会认知度,形成合力;适度开发,适当创新,吸引年轻观众从业和欣赏;政府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倾斜,给予保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和发展。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