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减少“以暴制暴”。一个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动手打人的孩子,往往缺少一个性格平和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范本。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行为如果让父母觉得难受,烦躁不安,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心积郁了太多负面能量,没有得到及时的宣泄。所以,父母要想孩子不“暴力”,首先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自己“不暴力”。
2、营造一个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家庭氛围。特别是一定要让家庭成员避免动手打人的现象,让孩子能够看到:“武力”现在不再盛行,多动脑筋,“文明礼貌”一样可以解决问题。总之,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并且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解决问题,他才会真正听你的话。
3、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固化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发展的。幼儿阶段的孩子“爱打人”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或者遇到冲突时不知道怎么解决,不见得真的有恶意。如果父母能本着包容与接纳的态度,并有意识的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让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多接触、多玩耍,孩子“爱打人”的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4、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给他讲一些正面的故事,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他模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交往圈子最好有个控制,少让他和一些爱动手的孩子来往。
5、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导他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
6、用“正强化法”鼓励孩子多一些亲善的举动。当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互动过程中出现了友好、亲善的行为,比如:分享食物、照顾他人、合作等行为,家长要及时鼓励与表扬。这种正强化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突显“剥夺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孩子亲善的举动,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