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劳动关系的定义及其与一般平等主体关系和民事关系的关系。同时,文章阐述了判断劳动关系的重要标准,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法律资格、劳动行为和劳动者是否为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最后,文章提到用人单位必须符合劳动法规定,否则劳动关系将无法认定。
法律分析
劳动关系的定义是指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使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该关系的主体是明确的,用人单位是其中一方,而另一方则是劳动者。这种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平等主体关系,因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并不完全平等。同时,它也不同于一般民事关系的调整范围,因为社会法会对此进行有倾向地保护弱势群体的调整。对于个体工商户雇请帮工的情况,个体工商户属于用人单位的范畴。而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招用劳动者(公务员除外)时,其关系也属于劳动关系范畴。根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需要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二、判断劳务关系的标准
确立劳动关系的三大标准劳动者如果已经签订了劳动合同当然好了,但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如何认定呢?主要参考以下三个标准: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这三条标准实际包括对“用人单位”、“劳动行为”、“劳动者”三方面的考察。“用人单位”必须是我国劳动法中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而“劳动行为”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具体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过程。“劳动者”同样必须具备合法的资格。
拓展延伸
判断劳务关系的证据
如果劳动者发现用人单位没有与自己签订劳动合同的,就要注意收集以下证据了,以备不时之需。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结语
总之,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判断劳动关系需要满足三个标准:主体资格、劳动行为和劳动者是否为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同时,用人单位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不按服务协议提供服务的,经办机构可以解除服务协议。
经办机构不按时足额结算费用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可以解除服务协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六条 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
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