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构成犯罪事实,即使已退还,仍会被判刑。挪用公款数额大且未还超过三个月,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巨额不退还者,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等公益事业,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法律分析
挪用公款虽然已经退还,但还是构成犯罪事实,依然会被判刑,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拓展延伸
挪用公款归还后,如何判定刑期?
挪用公款归还后,判定刑期需考虑多个因素。首先,归还公款表明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悔罪态度,可作为辩护理由。其次,归还公款是否完全、及时也会影响刑期确定。若归还不完全或拖延,可能被视为故意逃避法律责任,刑期可能加重。另外,挪用公款数额、持续时间、对社会造成的损失等也是判定刑期的重要因素。法官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参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公正裁决。因此,挪用公款归还后的刑期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评估和决策。
结语
挪用公款虽已退还,但仍构成犯罪,可能面临刑罚。挪用公款数额大、未及时归还者,可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可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巨额公款且不归还者,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对于将公款挪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用途的,将面临更严厉的惩罚。归还公款后,判决刑期需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认罪态度、归还情况、挪用数额和持续时间等。法官将依法公正裁决,确保刑期判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