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对14周岁以下的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和15周岁以上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的故意杀人行为进行了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的故意杀人,刑罚一般在10年左右,但我国尚未判过未成年人死刑。故意杀人是严重侵犯他人生命权利的罪行,无论是否实际被杀,都构成犯罪并应追究刑责。
法律分析
我国刑法中,14周岁以下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14周岁以下故意杀人,并不会被判刑,但监护人会承担民事责任,对被害人家属赔偿。15周岁到18周岁的,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要为自己的行为付上刑事责任,我国还没有判过未成年人死刑。15岁故意杀人,实践中判罚应该会在10年左右。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拓展延伸
15岁故意杀人犯罪的法律责任和刑罚探讨
对于15岁故意杀人犯罪案件,法律责任和刑罚的问题备受争议。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上享有一定的特殊保护,但也不能完全豁免其法律责任。针对这一问题,法律界普遍关注如何平衡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在刑罚方面,一些观点主张对于15岁故意杀人犯罪者,应该采取更为温和的刑罚,如少年感化教育、社区服务等,以期对其进行改造和教育。这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应该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然而,也有人主张对于15岁故意杀人犯罪者,应当依法严惩,给予与其犯罪行为的严重性相匹配的刑罚。这种观点认为,无论年龄大小,杀人行为都是极其严重的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针对15岁故意杀人犯罪的法律责任和刑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预防犯罪再次发生等多方面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对未成年犯罪者的教育、惩罚和社会重新融入的平衡。
结语
针对15岁故意杀人犯罪的法律责任和刑罚问题,需要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找到平衡。尽管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但也不能完全豁免其法律责任。对于这类犯罪,应该综合考虑改造和教育的手段,同时给予与其犯罪行为严重性相匹配的刑罚。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法律、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以实现未成年犯罪者的教育、惩罚和社会重新融入的平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七条 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