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5:35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过去,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四会”,识写相互制约,识字进度缓慢,结果拖了阅读教学的后腿。识字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字体的辨认,是先整体,后个别笔画,遵循知觉整体性原则,具有“完形”的趋势。认识的多少与笔画无关。而写字,则笔画越多越难。今年,我国采用了新教材,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我国蒙学传统经验,实行识写分流,识多写少,适当加快识字进度。按照识写分流的方法安排生字,低年级学生大约可识字1800左右,其时的识字覆盖率可达90‰以上,为今后学生的阅读和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吸收了集中识字和随课文识字的成功经验,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注意揭示汉字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汉字难认难写,所以一定先要让学生掌握好两套工具,一是汉语拼音,它是帮助了解汉语读音的工具;二是偏旁部首和独体字,它是帮助掌握字型的工具。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识字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发识字兴趣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先出了一个谜语: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盖上盖。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为本节课的识字创造了最佳的氛围。
二、根据汉语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一年级的课文大多以儿歌、短文为主,内容生动,结构简单,便于理解。采用借助拼音自己读,听老师读等方法,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过程上才采用定位识字法识记生字。
三、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和要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并结合上下文想想字意。
在能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找出这两类字来读,可以强化学生对字的认识,这比单字认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强调对字的读音的掌握。具体操作(1)自由练读课文,把生字表中的生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2)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利用生字卡片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检测中强调字的读音:三拼音、卷舌音、平舌音。(4)再读课文,在文中巩固生字读音。
四、精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意。
当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以后,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这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生活实践理解生字新词。重点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会认的字,要求会写的字不仅理解在本句中的含义,还要扩展延伸,借字组词,造句等。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枫”根据文字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即:“枫”是木字旁,表示一种植物,这里指的是枫树。“几”“什”借助字典理解,“几”表示询问数量多少,读一声时表示小或矮的桌子;“什”表示“什么”,有时表示疑问,有时表示惊讶或不满。“画”这个字,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画竹叶……”的“画”和“一幅画”的“画”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知道前者指“动作”,后者指“图画”。再让学生说说谁会画什么?“画”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这样教学,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让学生理解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是不同的。
五、指导朗读或背诵课文。
因学生的识字量和理解力有限,并不要求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课文,所以根据一年级选入课文的特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字意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下雪啦!下雪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让学生看图、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读好这个句子。中间两句描写的是“小画家”“画”了一幅十分美丽的雪地“画”,所以要读德轻快些。最后两句读出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语气。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借助插图背诵课文。
六、根据学过的笔画、偏旁和部首以及独体字分析记忆字形。
在读准字音和基本理解字意的基础上,再来分析理解和记忆字形,就比较容易了。以“枫”为例,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是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木字旁,右边加个“风”,就是“枫”,“枫树”的“枫”,再与“风”比较,区别字形与字意。
遇到笔画较多,难记的字,还要具体指导。但一般由学生来完成这一步骤,渐渐地,学生就掌握了汉字的构成规律与结构特点,课外阅读时也能利用以上方法去识字。
七、指导写字。
1、先要明确写字的要求,即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把字写端正,正确,有一定速度,卷面干净。
2、在学生读准音,认清形,解字意的基础上,按笔顺书空生字。
3、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先整体地看生字在格中占的比例,再观察关键笔画的位置,说说该注意的笔画的写法。
4、按照田字格中的范字,先描后写。注意在描写时,不要描一笔看一笔,要看好每个字的结构、笔意,再描写,做到意在笔前。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识字教学,学生对以上七个步骤比较熟悉,初步掌握了最基本的识字能力,能正确识记、书写,辨析同音、形近字,还能阅读一些较为简单的儿童读物。
初入学的儿童,对学习汉字有兴趣,但汉字毕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字,学的时间长了,容易有单调和枯燥感。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实物、简笔画、卡片、幻灯、儿歌等手段和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儿童的兴趣,尽量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把培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我们知道,新知识的获取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同样,学生认识新字的过程,也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利用儿童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随机识字。
例如,我们在教学识字(一)第1课──《一去二三里》时,让学生用铅笔圈出“去”字,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去”字。有的说“土”字加两笔,有的说“云”上加一笔竖就变成了“去”。“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说着,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的“去”字,随后又从讲桌上拿起一支铅笔问大家:这是谁丢的铅笔?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这支铅笔上来。我随机用红粉笔在刚写的“去”字上边加一笔“撇”,告诉学生这一撇就是你丢的东西,你想想,你的东西去了,不就是“丢”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想教我们认识‘丢’字啊。”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丢”字。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即意义识记),由于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其识记效果远胜于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
新的教材要求老师也要更新思想,寻求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方法。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