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和形式?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民事法律行为一般只要具备实质要件就发生法律效力,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具备特殊形式要件才能发生效力,也就是所谓的行为形式合法。那么,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形式哪些?什么情况下可以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接下来就跟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形式有哪些
      1、明示形式。即行为人用积极的、直接的、明确的方式表达其内部意思于外部,具体包括用言语进行表达内心意思的口头形式;用文字表达内心意思的书面形式及其他形式,所谓其他形式具体可表现为视听资料形式和须经特定主管机关履行特定手续的特殊书面形式,诸如公证、审核批准、登记等。
      2、默示形式。即不依赖语言或文字等明示形式,而通过某种事实即可推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形式。行为人虽然并没有作出明示的意思表示,但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认定行为人的某种客观事实状态就是表达同意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
      扩展:法律对民事法律行为的默示形式是有严格限定的。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认定行为人以默示的形式表示其意思,例如,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三、民事法律行为什么情况下可以撤销
      根据以上《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只有满足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条件,当事人实施的行为才会发生法律效力。此条规定的目的是在于维护社会的秩序的需要。对于那些行为人行为不合法、缺乏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是由于他人实施欺诈、压迫等而实施的行为,是可以请求进行撤销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