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讽刺世人,针砭时弊,这是这首诗的主旨。
整首诗其实都充满了讽刺意味:
一:讽刺织女,原本教授纺织的技巧,可是却教的不得其法,人们学会了投机取巧,尔虞我诈。
二:讽刺牛郎,牛郎作为织女的枕边人,是对织女有重要影响的人,但是却不作为,只是告诉织女织锦,却没有告诉她怎么教授人们学会心灵手巧,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为何首句就对牛郎发问的原因。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在一个企业里有的领导只是监督你做事,却没有对这件事本身的效果负责。
原诗:
《七夕》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释义: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扩展资料: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题意,当知这首诗是作者于某年七夕所作。神话中说,农历七月七日,郎织女此夜将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织女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这首诗通过咏七夕的乞巧而讽刺人间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
前两句杨朴写得很有意思,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向牛郎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明白牛郎是怎么想的?一定要织女在天空中编织美丽的云彩。引得人们要‘穿针引线’来祭拜她,”看到这里,我们也是一头雾水,因为据传说,编织云彩一直都是织女的工作,并非牛郎要她这么做的。为何要问牛郎呢?
后面两句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向织女提出了一个问题,“织女年年赐予人间纺织的技巧,可是她却不知道,人间的投机取巧已经很多了”‘
第三句的“巧”与末句的“巧”不是同一种“巧”,这里不仅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并且两个“巧”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年年乞与人间巧”是“智巧、心灵手巧”,而“不道人间巧已多”是“诈巧、奸巧、投机取巧”。
这首诗不同于其他七夕节的诗歌,对于七夕节,对于牛郎织女,我们都是持赞美、同情的态度,而杨朴的这首《七夕》却一反常态,不但不颂扬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反而从一个非主流的角度,揭露了人性的弱点,也是对人们的忠告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夕 (杨朴诗作)
热心网友
可以认为是对七夕相逢的珍视,因为是如此长时间的离别才得以再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嘲讽,因为为了一年一度的相见就要忍受无限的分离。
七夕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绣着鸾鸟的掌扇斜着撑开了,鸾扇估计是指古装戏里,皇帝出来时,身后由宫女左右打着的长柄圆扇,上面绣着凤与鸾。凤幄是指绣有凤凰的车蓬或曲柄黄伞一类遮阳的豪华工具。
在校书郎的笔下,全是当时社会上名贵高级的行头,虽然他未必有机会享用,至少当时在朝中为官,这些帝王的豪华车配备设施,没少亲眼目睹。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驾桥回来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样才能把人间的银河两隔没有希望见面的有情人,换来一年一度的相逢呢?看是反问,用商量的语气,其实仍然是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
热心网友
这个解答非常清晰,符合诗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