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著名的《左氏春秋传》,开篇就有一段不引人注意的话:“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去掉现代人所加标点符号,这段话共计五十八字,主要是介绍鲁惠公三位妻妾及各自所生的儿子。这五十八字,平平淡淡、中规中矩,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的异常。可谁能想到,就在这些平淡无奇的五十八字背后,却暗藏着鲁国宫闱内一场让人无比绝望的人间悲剧呢?
一
公元前723年,鲁惠公去世。鲁惠公原配夫人是宋国之女孟子,没有生育。孟子陪嫁过来的声子作为次妃或者叫继室,生下了鲁隐公姬息姑。由于声子是陪嫁,她生下的庶子鲁隐公在继承国君之位后,颇受鲁国公室轻视。
鲁惠公
按《左传》之说,宋武公女儿仲子出生时手中就有文字:“鲁夫人”。所以宋国人遵从天命,把仲子嫁给鲁惠公作为续娶夫人。
然而,这是真的吗?
这种出生时手中有文字的传说,在周时屡见不鲜。晋国始封国君唐叔,出生手掌上就有“虞”字,所以取名叫虞;后来鲁国三公族之一的季友,也是因为出生时手中就有“友”字,才被命名为季友。但是,人手中能出现“鲁夫人”以及“虞”字这么复杂的掌纹,可就真稀罕了。然而,杜预却为之辩护,认为“鲁夫人”、“虞”的石经古文写法与掌纹类似,还是有可能出现。
但是,出生手中有文字的传说,在周时出现了三次,其中两次还恰好发生在鲁国,前后相隔不过三十年——如此巧合,实在难以让人信服。所以,杨伯峻先生认为这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传说,未必是事实。
宋武公
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仲子出生于宋武公十八年,即公元前748年。仲子出生后,宋武公即在当年去世,仲子的哥哥宋宣公即位。古代女子十五岁则可举行筓(jī)礼,即表示女子已成年,可以正式出嫁了。仲子十五岁时,正是鲁惠公执政第三十六年。从辈分上来说,鲁惠公与宋武公几乎是同时执政,极有可能是同辈人;从年龄上说,鲁惠公差不多要比仲子大上三十多岁,此时年纪在五十岁以上。
宋国的领土,并不比鲁国小;宋国的爵位,甚至还高过鲁国。虽然当时诸侯之间*婚姻居多,宋国在周时也是姬家人重点看管的对象,但在东周初年王室中道没落、天下诸侯离心离德的大环境下,宋国完全用不着以婚姻作筹码来来讨好鲁国。以“亲亲尚恩”著称的宋宣公,怎么会把正处花季的妹妹许配给这么一位“怪叔叔”呢?
二
《左传·隐公元年》在改葬鲁惠公时说,“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大子少,葬故有阙”。如果仲子在二十岁之前(公元前728年)就嫁入了鲁国,她所生的鲁桓公在鲁惠公死时正常是在五、六岁上下。五岁以上的小孩,在大人的扶持下,主持丧葬之礼是绝对可行的。正因为鲁桓公年龄太小,无法主持丧葬之礼,鲁惠公才不得不重新下葬。所以,仲子不可能在公元前728年前嫁入鲁国。
但是,仲子嫁入鲁国正常也不该晚于二十二岁。首先,仲子结婚年龄再大些,在古代中国就属于不正常的晚婚了。其次,如果仲子二十三岁后才嫁入鲁国,鲁桓公在鲁隐公末年时最大才十三岁。鲁桓公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与公子翚商讨决策刺杀鲁隐公的大事吗?
仲子之子鲁桓公
因此综合判断,仲子嫁入鲁国时大约是二十到二十二岁之间。也就是说,仲子嫁入鲁国的时间最可能是在公元前728年~前726年之间。
当然,也可能确实存在异常。也许仲子就是晚婚晚育的典型,二十四岁(公元前724年)才出嫁,第二年就生下了儿子鲁桓公,可惜丈夫鲁惠公却在这年去世了——这与《左传》记载最相符。
然而,就在仲子嫁入鲁国后,最大的疑点出现了:鲁惠公去世后两年,即公元前721年,仲子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仲子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20年,鲁隐公母亲声子也随之去世。
从公元前723年到公元前720年,短短四年内鲁隐公家中三人先后去世,而且仲子还是在二十七岁盛年,这极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