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和清明两首古诗读后感想是什么?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简单的生活气,简单的童真,最是能让人感受幸福和美好。

田园的简单生活

每当我们说起诗词歌赋,大多数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些优美的,华丽的诗词名句,那些读来让我们惊艳无比的句子。但是诗词之中,也有着许多有着烟火气息的朴实名句名篇,可能没有那么出名,可能没有那么惊艳,但是品读起来,却又有别样的幸福和惬意。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所见》,在我看来,便是如此。

袁枚画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

这首简单的小诗,写实的不能再写实了。放牧的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在树林里慢悠悠地走在,一边转着,一边还高声的歌唱着,嘹亮的歌声在整个树林里回荡。而忽然间,牧童看到了知了,想要捕捉,于是马上停止了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全诗

这首《所见》,是诗人袁枚在辞官之后的旅途中,无意间遇到的一个小插曲,看到本来唱歌的牧童准备捕知了的事件,内心有所感,便将自己看到的这个过程给写了下来。

前面两句,写得是背景,写得是诗人刚刚遇到牧童时候的场景,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唱着歌游荡在树林里,一个“骑”说明了牧童的状态,一个“振”说明了牧童的歌声之响亮,这个牧童肯定是放声高歌,以至于歌声在树林里回响。而这些,都是用来作为铺垫,作为对比的准备。

牧童骑黄牛

后面两句描绘的场景,和前面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面是骑在黄牛背上,后面这里是“立”,站立在地上的“立”。前面的歌声响彻树林,现在是“闭口”,是悄无声息的,这两种状态的改变非常急促,感觉就好像忽然间发生了转变一样。

而发生这样转变的原因,袁枚也说得很清楚,那就是“意欲捕鸣蝉”,有好奇心的牧童,想要去抓捕知了,担心自己的歌声惊吓到了知了,便赶忙停止了歌唱,还从黄牛的背上下来,悄悄地走到了树边,准备捕知了。

忽然闭口立

我在读这首《所见》的时候,袁枚先生看到的场景,几乎很自然的都浮现在了我的眼前,这样的场景,很自然,很朴实,很真。一首小诗,描绘出了一副牧童捕唱的画面,就好像我坐在树林边上的小茶馆里面,不远处的树林里,那个牧童正在准备抓捕知了一般。

内心的宁静,我们很少有

一个“忽然”,让我感觉到了儿童的那种天真和烂漫,觉得自己捂住自己嘴巴,不唱歌了,就不会惊着知了,就有机会抓住知了。在瞬间的停滞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牧童的童趣,我感受到的,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闲情逸致,若是自己的内心没有能宁静下来,又如何能在旅途之中捕捉到这样一幅场景。

身边的风景

内心的宁静,可以让我们看到匆忙之中忽略的风景。让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情之中,找到了烟火气息里的美景,惬意。或许,匆忙的人生里,我们都应该有给自己的内心一些舒缓,去留意一些,或许就在身边的美丽风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