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有哪些民俗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2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2:37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寒食节风俗有祭祖、扫墓,插柳、踏青、赛诗会、踢足球,植树、荡秋千、赏花、斗鸡,团建、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等许多吃喝玩乐的活动,极大地弥补了古人没网络的遗憾。


一、起源和典故

寒食节的起源可就太早了,相传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禁烟节(注:可不是现在的香烟),家家不起火,都吃冷食——春季风干物燥,不光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起火,春雷也极易引起火灾。

为了祈求免除火灾,保护辛辛苦苦建立的家园和私房钱,人们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光肥吃肥喝尽情吃喝还不算完,还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掐死,再重新钻木取出新火,以此作为新一年的生活起点(类似现代的新年敲钟倒计时),称为"改火"、“请新火”。

禁火和改火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三日、五日、七日不等,要看家里的余粮能撑多久。

在这段无烟无火无网络的日子里,人们只能靠饱食终日艰难度日——提前准备大量的熟食,不得生火,即为"寒食",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延续两千多年,绝对是历史悠久的民间第一大祭日,是中华民族唯一以“吃”命名的节日,为了吃,能想出来这么牵强的理由也真是拼了——所以吃货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延续两千六百多年,说明吃货是多么的受欢迎、有市场——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有一多半时间用在了“吃”上。
光是吃,好像面子上大家都显得有点下不来台——显得太低端,*格有点low。就有个聪明的吃货提了个建议:

不如我们把寒食节用来纪念个历史名人吧,这样显得吃得有文化,有内涵,高端大气上档次。

一众吃货纷纷举起手里的鸡腿赞成。于是,寒食节就用来纪念春秋时期的名士兼贤臣介之推——当然这是我胡编的。

不过说起介之推,也有的写作“介子推”、“介推”,绝对是史上最有眼力件儿、最忠贞不屈的医生——窃一直认为他是眼科医生。

那个时候晋文公还是公子姬重耳,被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追杀——这老娘们想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把原来的太子杀了。夷吾和重耳两兄弟一看不好,撒丫子跑路。

重耳尽管是个*,但也真是个实打实的苦出身——先是被老爹晋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屋漏偏遭连夜雨——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随从顺走了所有钱粮。重耳饿得眼都绿了,跟农夫要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戏耍一番。

重耳饿晕了。为了救活重耳,介之推找个没人的地方,心一横,眼一闭,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掺点野菜煮成汤喂重耳。

重耳醒来,知道是老介的大腿肉时,大受感动——有朝一日发了迹,一定会好好报答老介。

十九年逃亡生涯结束,小姬重耳变成了晋文公。介之推却认为忠君行为发自内心,没什么大不了,面对封赏,不以为荣,反以为耻辱,带着老母亲跑到深山里——坚决不接受封赏。

晋文公也上来了驴脾气,放把火烧山——看你老小子出不出来。结果介之推是真有钢儿,抱着大树,和老娘一起烧死,也不出来接受封赏。

晋文公本想上演一出“君贤臣惠,惺惺相惜”的好戏,没想到老介忠君爱国,宁死不屈。悔恨之余,就把这一天禁止烟火、吃寒食来纪念介之推的气节。

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就差一两天,便合为一个节日——清明节。也有人说,清明节是纪念介之推的清清明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2:37

1·寒食节饮食习俗
寒食节饮食的东西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粳饭等;寒食节的供:面燕、蛇盘兔、等。饮料有:春酒i、新茶、清泉甘水等。这些大多用来祭食盘兔,寓意盼望国家富强。
2·寒食节插柳习俗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来是怀念介子推所追求*清明之意。流传民间也就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插柳是
插柳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樯”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用来预报天气,古谚语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俗话说:”又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哪,就活到哪里。
插柳有三种含义:一表惜别,在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表挽留,在李白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三表祝愿,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以此来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3·寒食节踏青郊游习俗
寒食节也叫踏春,这始于唐宋。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踏青的场景: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踏青,又*游、探春、寻春。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们结伴到郊外去踏青。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晋书》记载,每逢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最为盛行。
4·寒食节荡秋千习俗
秋千原本在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游戏项目。据史*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的祖先们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果实。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抓住藤蔓来回摆动,上树或者跨越沟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
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它有很古老的叫法,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改名秋千。古代的秋千是在清明、寒食后才有的,而且仅仅是宫廷贵族们的男女游戏使用的。
5·寒食节吟诗习俗
在寒食节时候,文人墨客们或者思念亲人,或者是借景抒情,感慨良多,灵感顿生,或诗兴大发等。据《全唐诗》记载里有唐玄宗、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们来创作关于寒食节的诗词,都丰富了文人的生活娱乐。
6·寒食节春天卫生习俗
这得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讲,由于春节期间大都的人们吃了不少的大鱼大肉,所以应该要好好的清理一下肠胃。这样不仅可以健康,还可以让自己的头脑清醒。在寒食节这天人们大都出去采集野菜,这不仅锻炼身体,还能调养自己的精神上生活问题。
在春季时候人们容易肝肺上火,失调,所以要缅怀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悲克怒的作用,对肝肺的调理有好处。
7·寒食节蹴球习俗
蹴球盛行于唐,据史*载《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这就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蹴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到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皇帝们都重视蹴球运动,并把它当作一种军事训练。
8·寒食节祭拜扫墓习俗
寒食节祭拜扫墓在南北朝到唐前期被视为“野祭”。人们每家每户都会到自己的祖坟上,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上滚下来,用柳枝或者起个疙瘩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为沾上先祖的德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2:37

寒食节的民俗典故是: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习俗有: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2:38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2:39

七种习俗
1、吃冷食
传说介子推在寒食这天被烧死在山上。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寒食节不生火,而是吃冷食。
常见的冷食有凉粉、凉面、凉糕、艾团等。
2、祭祀
南北朝之前,寒食祭祀称为“野祭”。
后来,唐代官方把这天设置为扫墓日。
民众、官府、皇家都会在这天祭祀扫墓,添土烧纸。
以寄托哀思,告慰先人。

3、插柳
寒食节是柳树发芽的时间,人们在寒食节这天,喜欢折柳佩戴、把玩。
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节阴气重,插柳可以辟邪。
4、踏青
在扫墓之后,可以和亲人一起踏青游玩。
踏青也叫踏春。在春天到来之际,欣赏美景,开阔心情。
5、秋千
传说寒食荡秋千是为了让介子推的灵魂坐着秋千上天。
唐朝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中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
本来是宫中嫔妃最爱。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成为民间习俗。

文章图片3

6、咏诗
苏轼曾写《寒食帖》: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抒发自己被贬的落寞之情。
在寒食这天,人们见景生情,感慨颇多,所以传世的诗歌也很多。
唐宋两朝,有四百余首流传于世。
7、净肠
寒食节可以多吃春菜。
一方面是可以出去走走,锻炼身体,调节情绪。
另一个方面,春菜可以补充多种营养,利于身体健康。
七种禁忌
1、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
一个是为了追悯先贤,另一个则是寒食要“改火”。
古人认为每年每季都要钻取新火,代替旧火,以避免灾难。
民间禁火一般只有一天,但是少数地方禁火长达三日。
2、禁止在坟地拍照
扫墓是祭祀先祖,寄托哀思的严肃事情。
对着墓地拍照则是一种不敬。
祭扫务必庄重。

文章图片4

3、身体弱的儿童老人尽量不要上坟
上坟扫墓的时候,人们大多比较伤感。
加上寒食多雨水,气温波动也大。
人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生病。
古人的说法则是认为身体不好更容易被“阴气”冲撞。
4、不买鞋
古人认为鞋与“邪”谐音,这段时间阴气重,买鞋会有不好的联想。

5、不要乱烧纸
很多扫墓的地方都在山地里,乱烧纸会造成火灾。
务必文明祭扫。
6、远离受污染野菜
扫墓踏青的路上,很多人会顺带挖点野菜来尝个鲜。
但是很多野菜因为在污水或者公路旁边生长,已经受到污染。
注意饮食卫生,千万不要乱吃。
7、肠胃不好的,慎食青团
青团现在已经成为网红美食,但是因为青团是艾草和糯米合成,很难消化。
对于肠胃不好的老人孩子,一定要少吃。
另外,青团不要和刺激性食物同食,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