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如何使用与保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57

我来回答

1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3:50

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使用须换清水,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用后刷洗,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

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如果须要带出去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一直放着,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扩展资料:

鉴别方法:

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

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

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石质的嫩与老。而歙石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声音为“噗、噗”,就说明该歙石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

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说砚石物胶结紧,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于砚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几道,马上就会感觉出砚石的优与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5:08

砚台使用方法;

1、如何研墨

研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圆圈式,一种是上下拉锯式,可看个人喜好。个人比较推荐大圆圈式,这样研磨的范围更大,不会只集中在某一区域,砚堂使用更均匀。研磨时,按墨要重,移动要慢,边磨边加少量加水,不要心急,这样磨出来的墨才浓艳均匀。

2、不用宿墨

尽量每天新鲜,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宿墨伤砚质,同时也能呈现最好的墨色。磨好的墨汁若放到第二天或更长的时间才使用,墨汁有胶性,会因天气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墨色渐灰暗。《屠隆考余事》云:“日用砚须日洗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

3、不常用的砚台要保持干净

砚要经常保养它,才会容光焕发,若是冷落了它,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看的,可以避免碰撞损伤,也可以防止灰尘。

4、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会影响石质,同时也会使砚盒变形

端砚忌常置于阳光照射的地方,或者暴露在干燥的空间,这样会使砚石逐渐失去滋润,会出现干燥、爆裂等情况,使研磨出来的墨亦相对减弱甚至失去原有的优点。另外,尽量不要让砚台和金属、玻璃器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因为这些硬器物很容易把砚台刮伤。

5、形成“包浆”

经常在手上把玩,擦拭的砚台,表面会变得更平滑,如小儿肌肤般油润光泽,形成“包浆”。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会愈加明显。

6、如何退蜡

砚厂的砚台在出售之前大部分已上蜡保养。客户购买回去以后,可用1000号以上的水砂纸湿水打磨一下砚堂,先把蜡退去,再使用,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砂纸法”吧。在水帘洞购砚时,为了方便大家,都会配一小张2000号的水砂纸供大家退蜡,也可称之为“开砚”。除了砂纸,另一种退蜡的方法是用杉木烧成木炭粉末沾水,以毛刷磨砚堂数遍,然后清水洗净。因相对麻烦,所以一般较少使用这种方法。

7、养砚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水养”

“水养”就是把砚台放在水里,保持滋润。特别是老坑,未开采出来之前常年水浸,石质非常滋润,出土之后就开始风化了,所以水养是一种不错的好方法,很多砚友家里就放一个大鱼缸,里面除了水养一些砚台外,还有几尾小鱼相伴,非常雅致,一举两得。当砚台长期不使用时,可用上蜡的方法对其进行保养。砚台上蜡就如家具上漆一样,既可保护材质,也能增加美感。同时也可以防止风化,使端砚的美丽珍贵石品花纹可以清晰呈现。

拓展资料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6:42

砚台的正确用法:

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使用时须换清水:用小壶滴清水在砚台表面,再用墨碇研磨。注意热水伤润损墨。



用后刷洗: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乾,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新墨轻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将墨取出: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

若不小心黏住,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扩展资料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

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

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保存方法:

首先要避光: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

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可以养砚,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散发出一种怪味或产生霉变。

在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如果遇到砚匣收缩,砚身放不下的情况,可用砂纸打磨砚匣的内侧,让它增宽易放。古砚匣如有破烂和损坏,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收藏。

随着名砚的存世越发稀少,许多砚台的投资收藏人,开始把收藏的目标瞄准更多具有收藏价值的砚台。比如说,明清时期,汇聚了全国能工巧匠在北京造办处雕琢的各式砚台,因为,经过了历史和工艺等的文化积淀,那个时期,在砚台材质选料、磨制工艺以及雕刻手法方面,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所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精品。

*时期,上海出产的海派写实澄泥砚,这些都是收藏投资的热门品种。砚台的收藏投资,懂行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眼光往往会带来意外的回报。为此,行家提供了一些简便快捷的鉴别方法。

一是看,看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等。

二是摸,就是用手抚摩砚台,感觉是否滑润细腻。滑润者,石质好,粗糙者,石质就差。

三是敲,就是用手指托住砚台,手指轻击之,侧耳听其声音,如果是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如果是歙砚,以声音清脆为好。

四是洗,指的是把砚台上的墨痕洗掉,还其本来面目,这样更容易看清砚台是否损伤或修理过的痕迹。注意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有很大的差异。

五是掂,就是掂一下砚台的分量,同样大小的歙砚,重者好,轻者次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8:34

砚台的使用与保养:1.砚的各部位名称
砚的各部位名称,砚在使用时的特殊用语,对一个初研究砚的人,均必须先加以熟记,如此才会对有些必要的文字叙述,易于了解。

砚池--是贮墨汁的凹下部份。又名砚海、砚泓、砚沼、或墨窝。
墨堂--是磨墨的部份。又名砚冈、墨道。
砚缘--是砚周围的边缘。又名砚唇。
砚面--指砚的表面。又名砚表。
砚背--指砚的后背。又名砚下,砚阴。
砚侧--指砚的四方侧面。又名砚旁。

2.砚的特殊用语
石品--亦称石质,指石材的温润、粗糙及优劣等。
锋铓--指磨砚处石质粒子的锐利程度,与粗细之意不同,锋铓强者,容易使墨汁变浓,但不伤笔,(石粗者伤笔),好砚久用后锋铓减弱,磨成墨汁慢,必须用乳石、柔石或柳炭条研磨,使砚面变锐,增加锋铓。
砚式--指砚的外形姿态,如砚式「四直」,即长方砚,「八棱」即八角形砚。
乳石--制砚完成,用作最后打磨用之研磨石,磨后使砚堂有锋铓。磨石依粗细分为五种;称为「五道石」,研磨时先粗后细,最细软者称为乳石。
油脑--制砚经乳石开锋铓后,全身薄涂石腊,以保护锋铓及尘土,亦有在侧面涂薄漆者,防止砚石风化。
用砚--指以实用为主之砚。应如清朝陈恭尹所描述,砚之为用,发墨而不损毫,石粗则锉墨,细则拒墨,皆不适宜,不质应玉肌、腻理、滋润、不冻,着水磨墨,油油然,与墨相恋。
观砚--指并不太实用,而可供鉴赏品味之砚、如砚之色泽,式样,石纹,石眼及雕刻之花饰等。
铭砚--指砚背刻有文人雅士之铭文,对砚之品赏及收藏者叙述之类,识者以为古砚伪铭甚多,真正好的名砚,均不愿轻刻铭。
贡砚--为各地良石刻砚贡献与朝廷者,应皆为最好的砚,始于宋时常精刻五爪龙身。
眼砚--特别指端溪石砚中有石眼者,较为名贵,石眼有优劣,名贵程度亦异,端砚有眼及青花者大多为一级砚,而一级端砚,也有无眼者。市上有以异色石嵌入砚中,冒充石眼者,不可不知。
砚水--指磨墨用的水,除沸水、冰水、茶水不可用以外,其它清水均适用。
磨墨--中磨得墨汁之意。日本人磨墨用力大而速,用一往一复式磨。中国人用回转式磨,着重气定神闲、缓慢温柔,其优点一则所得墨汁较细,再则藉磨墨时间培养书画或写作情绪。
发墨--砚的品级,发墨为主要条件之一,一般人却将墨快浓,误为发墨好,或称易发墨。正确的说,发墨不是易磨,而是指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洗砚时「泮然立尽」,也就是说,石性坚润者,能发起墨汁,也不滞结在砚上的意思。古人认为易磨为「下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端溪水坑所出之佳石,下墨、发墨两者兼备,故极名贵。
下墨--为磨墨时,快得墨汁之意。所谓「下墨」快,与「得墨」快的意思相同。下墨快,通常是不发墨,如果试用用一锭好墨,在优、劣不同的二砚上磨墨,劣砚下墨快,砚石粒子粗,磨得墨汁粒子也粗,故墨多无光,写出来的字也乏神争。优砚与优墨相配,既下墨,也发墨,字画自必神采奕奕。近人常将下墨与发墨的意义混淆,也有古人的笔记将下墨误为发墨者。
拒墨--谓砚在磨墨时,墨锭在砚上滑走,久不见墨汁,墨汁油滑而难定着砚上,此现象多为砚面有油尘,或经人手多次抚摩的结果。新砚经过涂腊,用时未将腊除去,也有此现象。滑墨、走墨为同义语。
受墨--与拒墨相对,为砚容易接受墨汁定着之意。同义语有着墨、留墨及亲墨等。
锉墨--为磨墨时,墨成小碎片崩脱,此因砚材过分细滑与墨质不佳所引起。
宿墨--墨汁磨成后,留存墨池一~二日以上者,称为宿墨,墨汁久露空中,水蒸发、胶变质,字迹乏光采,但有一些画家,嘉用宿墨,取其老辣之趣。同义辞有宿渖、滞墨、及死墨。
墨锈--砚着墨久存不洗,好比铁锈(锈),入水久浸不浮者,称为墨锈(或绣),古砚池边、墨迹斑驳,为古砚特证一。同义有墨渍、墨花。
落墨--墨汁在洗砚时脱离砚面之意,砚材腻润者,其落墨良,同义辞有离墨、脱墨。如端溪水坑石,优者落墨非常优良,端溪杂坑砚,肌理粗糙,其落墨极恶。
不乏--「研史」常见不乏二字,如「发墨久不乏者,石必差软,扣之声低而有韵」,又如「古墨无泡,胶力尽也……,(磨)既不热,良久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而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由此可知「乏」字有疲乏、变弱之意。「发墨不乏」,是说某砚很发墨,使用很久,不会减退,依旧很发墨。
不渗--是墨汁不渗透入砚中,渗则容易使墨汁变浓且快干,石砚大多不渗,而澄泥砚或水坑软石做的砚,则有「渗」的现象。
褪墨--东波杂记说:「褪墨砚数字一磨,如骑钝马数步一鞭,瓦砚如骑驴也。」瓦砚吸水快,比澄泥更速渗。
3.养砚、用砚、洗砚、藏砚
古人对好砚,十分重视保养与收藏,用之百年、传之后代,应使其仍完好如初。
养砚--「歙砚谱」说:「砚成涂腊,与石相益,便于洗濯,不惹墨渍,初使涂以姜汁,砚即着。」是说新购未用过的砚,用前先涂刷姜汁,将砚堂上的腊去除,才能在磨墨时容易着墨。也可用葡萄条或柳木条烧成的炭条,磨砚堂后洗净,这叫「发砚」。米芾发砚用「柔石」。
砚使用后不可放置不管,尤其好的名砚,久置不用,砚石干燥,再用时不易发墨。古人对砚的保养,要「以清水养石」,即在砚池中经常放入清水,使水由石中的毛细孔慢慢渗至全砚,砚堂受墨处也因而不会干燥、保持湿润,用时才容易上墨与发墨,这叫「养砚」。端砚以水坑石最好,上岩石较差;原因是上岩石干,水坑石润,了解这一点,就可知道清水养砚的重要。必须注意的是,「磨墨处不贮水」,据古人的经验,「久浸则不发墨」,理由是,磨墨处如果贮水久浸,便会有微生物产生,加上尘埃汇积,砚面上的锋铓减褪,当然不易发墨。水坑出的软石端砚,受空气湿度影响,也有干贮未养水而发霉的情形;使用前,用柳条炭涂磨,「再发砚」即恢复原来面貌。
洗砚--砚分两用,一为实际使用、一为观赏品鉴。如果藏砚者,目的在鉴赏,就可以不洗,如澄泥砚、古砚、铭砚、瓦砚之类。也有必须要洗的,如各种有花纹或色泽的石砚;不过这种观赏砚的洗法为「浸洗」,因为它没有着墨,不是洗去墨污,而是浸入清水中。由水对光线的折射,可更清晰观察到干砚所表现不出来的优点;如砚石的色泽、纹理、石眼、蕉叶、斑纹等等,经水湿润与完全干燥的砚石,所呈现的有截然不同的情貌。这种洗砚,乃是藉水洗而达到另一层的品赏。
着墨实用的砚,用毕要常洗涤,不留宿墨。谚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宣城施润章「砚林拾遗」说:「余友有癖砚者,每晨洗面水移注木盆,涤以莲房,浸良久,取出风干,水气滋渍,积欠有光,俗所名『包浆』也。忌柬帖纸拭,能伤砚锋」。
砚留宿墨过多,再加水磨成的墨汁,黑色度大减,再过一小段时间,墨光也立即减褪。又宿墨积欠后,胶浓厚,写字毫锋滞留不畅,也会损害砚的精彩,故砚应常洗,但不可用滚水涤砚,洗后也不可用 毛布或废纸揩抹,以免损伤砚的锋铓,而且掉下来的微细毛屑纸粉混减墨色。「砚笺」文中以为用皂角水先洗,再用清水洗涤为妙。或者用中药半夏切片去擦积墨,或用丝瓜穰、莲房 等植物纤维洗涤都可,既可去垢起滞又不会伤砚;千万不可用铁器在砚堂上除污,恐失手损砚。
用砚--墨在砚上研磨时,可打圈回转,亦可如拉锯状前后研磨(日本人多用此,中国人则否),要注意的是,墨要笔直立压在砚上,手要重按轻转、缓慢移动,古人以为十二、三岁的女孩磨砚最佳,柔而不疾,发墨生光。如自行磨墨,则在缓缓磨墨时可养气、稳定情绪,亦可先使用臂手项松活,写字或作画当更有效。
藏砚--优良古砚,不可随便用报纸包,宜用褪光漆木甲贮藏,木材宜用紫檀或花梨,因为纸燥、吸水,不能保时石砚的滋润,漆匣加盖,护砚防尘,使用暂贮均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0:42

养砚,首先在使用砚台之前就需要对砚台进行存储水。因为砚台也是一种需要水滋养的一种用具。不管是什么材质的砚台都是需要对砚台进行蓄水处理的。这也是我国古代的所称的“养研”。

清洗,然后就是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对砚台的表面进行清洗。而且在清洗的时候也有讲究的。不可以图方便直接用养研的水直接清洗。这需要对砚台里面的水倒掉后在用清水清洗。

研磨,这时候就可以放上新墨进行研磨了。在磨墨的时候要注意用力不要过猛,要轻轻的研磨,这样的话就不宜损伤其砚台的表面。而且对于研磨也只需要轻轻研磨就可以了。


取墨,在研磨之后就一定要记得将墨取出来,不要一直浸泡在水中,这样的话就容易损伤砚台,而且还可能导致砚面磨损。还有就是在使用过后也需要用清水清洗砚台。

拓展资料: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3:06

.砚的使用与保养

砚不但要懂得使用,还要懂得保养,正确的使用与保养方法,不但能提高使用效果,而且能保持石质的永久不变与美观。

  新砚一般都上过蜡或油,使用前先得退蜡去油,以免影响下墨,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牙膏将蜡退去。

  磨墨要用清水,不可用热水或茶水,热水会让墨锭反涨结成墨渣,对墨色与墨质都有影响。用清水磨出来的墨汁,清新纯净、油然生光,当然它的前题要有一锭好墨。好墨磨起来无声、无臭又无泡,不但下墨快,而且墨色乌黑溜亮。劣墨多杂质,容易造成砚面伤痕累累,墨色纯度也不好。

  建议选用轻胶的软墨(但不可过软),有下墨快的效果。现在人讲求效率,久磨不下墨,必然影响写字的情绪。市面上有很多包装精美的墨,多为观赏性的收藏墨,为了防止龟裂及长时间的保存,制墨时胶的含量重,这种墨久研不下墨,不宜选用。

  新墨使用之前先得开墨,将墨端表层的胶质磨去才能下墨,简单的方法可用砂纸打磨。有人认为磨墨是件苦差事,其实是没有一方好砚,又用了一锭烂墨,笔者近年来对墨作了点功课,深切体会「良墨难寻」与「劣墨整人」。好砚配好墨,如英雄得宝剑,更能得心应手。

  磨墨的方法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旋转式(顺时钟旋转)的,一种是拉锯式(往复直推),唐宋时崇尚拉锯式研墨法,现在日本尚沿用此法,我国习惯用旋转法,两种方法依个人习惯而定,但要配合砚的形制。研墨时要「重按缓磨」,窃忌急于求成而胡乱为之。磨墨完毕必要将墨锭移开砚堂,切忌将墨锭直立于砚堂,以免墨粘砚面,强取伤及砚面。

  砚的保养首重清洁,砚使用过后最好马上清洗。历来文人皆忌用宿墨,有「宁可三日不洗脸,不可一日不洗砚」之说,洗砚不可用过粗的东西刷洗,以免刮伤砚面,洗涤完毕后,拭擦干净或自然凉干即可。如果砚上有篓空细雕,切记不可用布来拭砚,以免棉絮拉断雕刻。平常拂尘拭灰可用油漆刷,一来可全面清除灰尘,二来不会伤及砚面。

  砚使用过后会留下墨渍,那是正常现象,常用砚不必太在意,如果是收藏就要澈底清洗干净。砚上如果有不易清洗的陈年墨渣,可以将砚泡入水中半天,待墨渣软化清洗起来就容易多了。

  不常用的砚,要懂得养砚,养砚的第一步是保持清洁。砚要随时照顾它,它才会给你好脸色,若是冷落了它,肯定是灰头土脸。养砚有一种简单的「手养法」,将砚置于案前,没事拿来把完一番,日子一久砚的表面会留下手泽,形成一种滋润感,看起来容光焕发,这这方法比上蜡简单又省事。还有一种「水养法」,就是注水于砚池,保持石质的不燥。砚石还未出土之前,常年水浸,石质因而显得滋润,一经出土开始风化,水养是保持石质滋润的好方法。

  上腊也是养砚的好方法,但有人反对上腊,尤其是收藏古砚的朋友们,认为会破坏砚的「古气」。对于上腊的观点,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追踪,但找不出蜡对石质有何不良影响。砚的上蜡与家俱上漆一样,既能保护材质又能增加美观,有何不可?文物收藏凡归类为「实用性」的,都能作适度的恢复保养工作,使其精神重现,不能因「尚古而迷古」,一味的追求「古拙」而流于「粗俗」。

  不管新砚或是古砚,笔者是主张上腊的,重点在于上腊与退腊的功夫是否精到,试想,一方老坑因长年疏于保养,污檅不堪,砚面干枯粗糙,毫无润泽感,石品花纹也无法显现,经常发生「错将老坑当宋坑」的情形。未经保养的砚,犹如病中美女,丰采尽失,即使是名贵老坑,价值又从何而来?

  砚长年欠缺保养,砚面有风化斑剥现象,如果要恢复如初,可用四百号的水砂纸打磨,使其平整。砚最好要配砚盒,可以避免碰撞受伤、又可防止灰尘的侵袭,灰尘是砚的美容克星。砚要避免阳光长期直接曝晒,以免石质变燥。

  古时候收藏古籍,每隔一段时间都得晒书,以防止受潮生霉。砚也有受潮生霉的困扰,上过腊的砚一经受潮,表面会产生霉斑,可用吹风机加热去除霉斑,必要时可以重新上腊,简单的方法有二,一是用吹风机将砚加热,再涂上白腊(白腊烛即可),让腊融化渗进砚石里,如此反复进行,最后用布拭擦均匀即可。砚经上过蜡,石品花纹更清晰,遇有篓空雕刻部分,可用油漆刷将蜡刷涂上去,整理完毕还得注意,不能摆在潮湿得地方,要不然况很快又会重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5:48

砚台的正确用法:

1、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2、使用时须换清水:用小壶滴清水在砚台表面,再用墨碇研磨。注意热水伤润损墨。

3、用后刷洗: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乾,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4、新墨轻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5、将墨取出: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

若不小心黏住,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8:46

砚石的使用方法与保养 1.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2.使用须换清水: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3.用后刷洗: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4.清洗注意: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如果须要带出去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5.新墨轻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6.将墨取出: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一直放着,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2:00

1、新砚台表面用石蜡或者油保养,初用注意除蜡或者除油;
2、新墨块棱角分明,初用新墨要轻轻研磨,防止新墨伤砚;
3、使用后砚台注意清洗,清洗后不用时,砚池尽量不要缺水,俗称“养砚”;
4、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
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1:32

虽然毛笔已渐被钢笔、原珠笔等所取代,但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欢研墨挥毫的。歙砚大多发墨养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伤厌面。研墨时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轻转,先慢后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后应用清水洗净,以柔软的海棉、软布拭干。不用时可用核桃油或润发油(国外一般用婴儿油)擦上,以保持光泽,然后放于木盒之中。工艺特点   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歙砚的制作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 制作技艺   宋代米芾之砚史里说:"歙石以罗纹无星者为上"。而清代唐秉钧之古砚考却说"以金星为贵",传闻以北金星砚磨墨作书画,不易被虫蛀、发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关系。其实,上等的砚石应有下列的特质:   观砚:温润细腻,纹理清晰,完美无损,星晕明显。 摸砚:如孩儿面,似美人肤,吹气盈珠。 扣砚:玉德金声,铿锵玲珑。用砚:石滑不涩,发墨益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质外,创意、工艺是制造一方好砚最重要的。石块的大小、色彩、纹饰都是天然的。创意者看到石块后便用他的感觉,因材施艺,才能善用天然的纹理色彩来表达心中的感情、意境,达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创意者和雕刻者的关系,便如电影中的导演和演员,互相沟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雕刻家,因现今著名的砚雕家,各擅所长,各领*。祝你好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5:20

过去砚台是用墨块研墨的,一边加水,一边磨墨。现在的人为了省事,在砚台里面放棉花或蚕丝把墨汁倒进去直接就可用,快干的时候加水使用,太淡再加墨汁。不加墨,光加水就用,扯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