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你知道吗?什么感受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2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7:11

说到六尺巷,其实我国有多处“六尺巷”、“三尺巷”,比较有名的是桐城的六尺巷。说到桐城的六尺巷,就不得不说下康熙年间的一个故事。

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占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于是便告到了县衙门。因为张家和吴家都是非富即贵,县官左右为难,谁都不敢得罪,所以迟迟不能判决。

张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张英,希望张宰相给家人撑腰。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在家书上赋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虽只是寥寥数语,却寓意深长。

张家人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人本以为张家有权有势,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没想到张家不但没有仗势欺人,而且还主动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被张家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像张家一样让出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后来的六尺巷。

虽然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康熙年间,但最早出现六尺巷故事的是却是姚莹之孙姚永朴所著《旧闻随笔》中。该*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六尺巷。这便是桐城六尺巷的由来。此后,*版的《桐城县志略》以及20世纪80年代编纂的《桐城县志》《桐城文化志》、《桐城文物志》等书中关于六尺巷的记载,基本都沿用了姚永朴的记载。

姚永朴先生像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六尺巷”故事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的精神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谦让、以和为贵精神,它的“宽”并不是宽在巷子的“六尺”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的传统美德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7:11

说到六尺巷,其实我国有多处“六尺巷”、“三尺巷”,比较有名的是桐城的六尺巷。说到桐城的六尺巷,就不得不说下康熙年间的一个故事。

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占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于是便告到了县衙门。因为张家和吴家都是非富即贵,县官左右为难,谁都不敢得罪,所以迟迟不能判决。

张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张英,希望张宰相给家人撑腰。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在家书上赋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虽只是寥寥数语,却寓意深长。

张家人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人本以为张家有权有势,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没想到张家不但没有仗势欺人,而且还主动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被张家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像张家一样让出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后来的六尺巷。

虽然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康熙年间,但最早出现六尺巷故事的是却是姚莹之孙姚永朴所著《旧闻随笔》中。该*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六尺巷。这便是桐城六尺巷的由来。此后,*版的《桐城县志略》以及20世纪80年代编纂的《桐城县志》《桐城文化志》、《桐城文物志》等书中关于六尺巷的记载,基本都沿用了姚永朴的记载。

姚永朴先生像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六尺巷”故事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的精神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谦让、以和为贵精神,它的“宽”并不是宽在巷子的“六尺”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的传统美德上。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