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2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7:44

一、六尺巷的疑惑 安徽桐城张英 :一纸书来只为墙

六尺巷的故事最为流传,甚至学生的考题中都常常引用这一段话:

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令人生疑的是,很多材料并没有说是哪个史料记载?

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说,桐城六尺巷的传说来自于桐城人姚永朴(1861一1939)的《旧闻随笔》卷四: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

*二十五年《桐城志略》转录了这件事,后来当地人修县志便以此为真了。

有人考据,张英存世诗集中并没有让墙之诗。姚氏的《旧闻随笔》也没有写明出处。不过,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几乎已经是《让墙诗》流传最广背景故事了。

二、江苏镇江张京江 千里来书止为墙

清朝葛虚存在《清代名人轶事》中,记载的《让墙诗》作者是康熙时候的另一个重臣:

京江风度端凝,为清朝第一。 公入相时,其府垣外有隙地,邻有兴作者越用之,家人与之争,则不听,将怒而鸣诸县,先以书驰白公,公还笺曰:

千里来书止为墙,让他几尺也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呜呼!此二者,皆琐事也,然富贵人处之,鲜有不怒其侮己者,而公之有容乃如此,今尚可得其人哉!

张玉书 (12年-1711年),字素存,又称京江,号润浦,生于江苏的镇江。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进士进士及第,在康熙朝长期担任宰相。

三、福建林瀚

晚清的刘体信(1876~1959)在《苌楚斋续笔》中,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给了明朝的才子,福建人林瀚:

闽县林亨大瀚《训子》诗有云: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云云。真达人之见。记得光绪□□年,邑人某氏有占予家屋基数尺者,先叔考资政公函告先文庄公。时先文庄公任川督,以此诗寄回,先叔考资政公亦悟,遂听之。

林瀚(1434~1519年),字亨大,号泉山,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 )人。 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敕兼南京兵部尚书。

林氏三世五尚书,整个明朝三世为尚书,并得谥文,只有林氏家族而已。

四、山东滋阳贾凫西 千里寄书为一墙

晚清*时期的赵元礼(1868年-1939年),在其《藏斋诗话》中,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给了明末清初 的山东人贾凫西:

山东滋阳贾凫西先生名应龙,曾充交趾大使,前官郎中,时其子在家乡与邻家争墙基,驰书北京,求其致函地方官,意在必争也。乃先生覆书只二十八字曰:

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只见长城不见王

其事遂息,至今传为佳话。予记其诗后二句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未知孰是,然先生之让德固可传也。明亡后,先生耻事二姓,佯狂避世以终,尤非寻常人所能及也。

赵元礼,字幼梅,号藏斋,曾任直隶河北高等工业学堂监督, 天津的著名诗人与书法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9:02

01 这个典故出自林翰明的《诫子弟》诗,后被写成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诫子弟》,后被写成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虽然在不同地区主角不同,都说明了邻里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有了争执,友好协商、互相谦让,这才是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的典范。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是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他曾充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康熙四十年他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他曾在书房自书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0:37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清朝一位大臣,当时两位人家因为房屋问题争夺。这位大臣就写了封信,说让他三尺又何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2:28

典故出自林翰明的《诫子弟》诗。全文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0:36

来自一首让墙诗,主人公是清朝的张英受到家书对于争墙的回复,双方各让三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