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1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28
1词牌概述
《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2正文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诗意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只见一位老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穿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词义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
白鹭:一种水鸟,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白色。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又称斗笠。箬是一种竹子。
蓑衣:用茅草或是棕丝(蒲尾叶长条...)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
7:鳜鱼:江南鱼类的一种,肉质鲜美,十分可口。
渔歌子意境(4张)
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字面解释为回。
不须: 在文中指不需要
白话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娇艳的桃花随着流水漂去,水中嬉戏的鳜鱼又大又肥。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他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不愿回到那现实生活中去。
3西塞山地名之争
张志和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的西塞山到底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还是浙江省湖州市西面存在很大争议。
争议由来已久
由北京市海滨区特级教师编写的《小学生必背古书70首》中,作者对张志和的《渔歌子》注释为:西塞山,今浙江吴兴西(今湖州吴兴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查实这一历史公案,黄石地名办曾两次给湖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去函了解情况,但对方没有回函。这引起了黄石市相关专家的怀疑,于是决定探寻一下湖州西塞山与张志和《渔歌子》中所描述的景物是否相符。
资料记载:1984年10月26日,黄石市地名办专家彭汉云等一行4人赴浙江考察吴兴西塞山。同年11月5日到达金华,访问了张志和家世。同年11月7日,到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查阅府、县志18种,史籍3种计200卷,摘抄资料一万余字。同年11月12日到湖州市地名办、市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地方志史料计300卷,摘抄资1.3万余字。
地名是人类识别某一地理实体而共同约定的一种语言文字代号,只有看到了实体才会明辨是非。据调查组成员事后回忆,在未作专题调查之前,也和所有被模糊者一样,丝毫不怀疑吴兴有西塞山,只是想去看看吴兴的西塞山,与黄石的西塞山在自然景观上的相似程度,从中想琢磨出当年张志和的《渔父词》究竟是取材于哪个西塞山。
然而,从《湖州市地名志》中,黄石调查人员看出,湖州既不回避湖州有个古云“西塞山”名的问题,也无法肯定湖州有个西塞山的实体;既对严家坟处即“西塞山”给予根本的否定,亦认定太子山即“西塞山”一并载入。湖州的古云“西塞山”名,自古以来谁也没有见过它的实体,实际上《湖州市地名志》里也没有一个自然地理实体叫“西塞山”。
考察回来之后,彭汉云等人把他们看到的东西写成文字发表在《中国地名知识》杂志上,不久,湖州方面的胡金玉、刘宏伟二君写了《关于西塞地望及相关问题》一文,其中副题是“兼与彭汉云、陈出新同志商榷”。1990年,彭汉云等又写了一篇《西塞山就是西塞山,再也不能混淆了》的文章。
2004年,时年已经70多岁的彭汉云老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做了10多年地名工作,没有什么留给后人的,但是他对张志和词中的西塞山就是黄石的西塞山深信不疑。
湖州
黄石西塞山应叫“东塞山”
2004年,由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行游三国》一书将西塞山列入三国重要景点之一,再度引发“西塞山”地名之争。
随后,浙江学者巢云子对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位于黄石市的说法进行撰文反驳,认为西塞山位于湖州。
2010年6月,湖州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沈文泉来黄石考察后也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考察记”中称,黄石和湖州都有西塞山,已是不争的事实。张志和流寓湖州时常去湖州的西塞山,而他被贬为南浦县尉(在今重庆万州一带)时,走长江水路赴任和东归时都须经黄石的西塞山,即便不曾登临,也必得经过此山,这也是多数学者认可的史实。因此,其《渔父词》中所说的西塞山既有可能是湖州的西塞山,也有可能是黄石的西塞山。
但沈文泉随后笔锋一转,以为要考证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不能只局限于这两座同名的山和张志和曾经到过的史实,而应该从这首词所描写的风物、特产中加以更加深入的考辨。而“经过此番考察,笔者更加确信,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是湖州的西塞山,而非黄石的西塞山。”
沈文泉的理由有五点。一是“黄石的西塞山名不副实”, 二是“黄石不见白鹭”,三是“鳜鱼不是黄石的特产”, 四是“桃树在西塞山上水土不服”,五是“黄石西塞山的玄真子钓台不适宜垂钓”。
“从地理位置上考察,它应名东塞山,而不应名西塞山,因为黄石市的西塞山不像湖州的西塞山在城市的西郊,而是在城市的东郊,又是万里长江最东面的关口。”在该篇文中,沈文泉这样写道。
对此,不少黄石市民一笑置之。“桃花在西塞山水土不服?我们想请沈先生春天来西塞山看看。”对此,在街头接受访时,西塞山居民朱和贵表示。
回应
黄石对质疑
黄石市文史研究员乔长安对沈文泉五点理由一一进行了反驳。
其一,对于“东塞山”之说,乔长安表示,并非所有的山都依照地理位置来命名。黄石有吴头楚尾之说,西塞山系三国时吴国之西方边塞,因而得名。
其二,对于不见白鹭的说法,乔长安感到不可思议。他说,与过去相比,西塞山的白鹭的确减少了很多,但这是加快工业建设步伐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如果,沈先生多走几步,去山下的牯牛洲、章山等地看一看,就会发现成群的白鹭。”
其三,乔长安指出,“显然沈先生对黄石实际了解失真”:“如果多问几位本地渔民,就会知道答案。鳜鱼喜欢生活在激流,石头缝等地方,这与西塞山的特点也十分吻合。”
而对于“桃树在西塞山上水土不服”、“黄石西塞山的玄真子钓台不适宜垂钓”的说法,乔长安均认为都是沈文泉缺少严谨考证而得出的结果。
黄石
西塞山地名之争是伪命题
黄石方面表示:西塞山地名之争是伪命题,千年公案早有论断。
千百年来,围绕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地名问题,学界争论不休。历史上,为数不少的学者文人如吴筠、苏轼、黄庭坚、倪思、胡震享、夏承焘、朱东润、张宗橚、施蛰存等也都参与了这场公案。
其中,明清以来,许多人注释张志和此诗,常引用《西吴记》的一条:“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也。”清代张宗橚《词林纪事》引《西吴记》说:“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谓西塞山也。”
对此,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蛰存在1978年的著作《唐诗百话》中有专门的论断,“张志和这五首《渔歌》描写他 到过的各处江湖胜景。第一首写西塞山前的渔人生活。这是湖北的西塞山”,“但明清以来,许多人注释张志和此诗,常引用《西吴记》的一条:‘湖州磁湖镇道士 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也。’由于张志和的渔钓生活,见于文献的,都是在休官归家之后。而且选本所录张志和的《渔歌》,一般都不是五首全部选取。因 此,编《词林纪事》的张泳川(张宗橚 记者注),竭力申辩这个西塞山是在湖州。他甚至说张志和“踪迹未尝入楚”。可知他非但没有见到《渔歌》五首全文,连张志和的传记资料也没有看过。张志和曾 降官为南浦县尉,南浦县就是现在四川省的万县。如果说张志和生平踪迹未尝入楚,他怎么能去做巴东的南浦县尉呢?而且《渔歌》第五首中所提到的青草湖与巴陵,难道也在湖州吗?”
特别指出的是,施蛰存先生祖籍也是浙江人。
4经典作品
【唐】 ·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唐】·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五代】·李煜《渔歌子·浪花有意千重雪》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五代】·李煜《渔歌子·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五代】·孙光宪《渔歌子·泛流萤》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风月。
【明】·刘基《渔歌子·钓得鳊鱼不卖钱》
钓得鳊鱼不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
芳树下,夕阳边,睡觉芦花雪满船。
【渔歌子】五首·张志和
(一) (二) (三) (四) (五)
西塞山前白鹭飞,钓台渔父褐为裘,霅溪湾里钓渔翁,松江蟹舍主人欢,青草湖中月正圆,
桃花流水鳜鱼肥。两两三三舴艋舟。舴艋为家西复东。菰饭莼羹亦共餐。巴陵渔父棹歌连。
青箬笠,绿蓑衣,能纵棹,惯乘流,江上雪,浦边风,枫叶落,荻花乾,钓车子,橛头船,
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著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
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28
[渔歌子]
体裁:国学故事 浏览次数:966我来说说(0条)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