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是怎么定义的?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1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计量时间的最小单位,我们熟悉它就像熟悉千克和米一样,没有谁不用到它。可是多长时间算1秒?转瞬即逝的1秒又是怎样定出来的呢?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1秒不就是钟表“嘀嗒”一响的时间吗?不错,一般说来嘀嗒一响的时间是1秒。但是对于几个钟嘀嗒一响的时间是否都一样?就是同一个比较好的钟表,在冬季、夏季、早晨、晚上嘀嗒一响的时间是否也都一样?通过精密的测量知道,它们并不都一样。

实践证明了,几个钟的秒长不都二样。同一个钟的秒长也随时间而变化,那么,究竟以那个秒长为准呢?世界上没有一个共同的秒长,在时向上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

秒,能不能像米、千克一样,国际上统一制造一个“原器”,大家都用它来校准。

我们知道,人们所用的米、千克开始都是由铂铱合金制成的“国际原器”传递下来的,这些原器存放在专门的地方:四季温度不变,震动冲击减到最小……

时间呢?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也锁不住,那么时间原器在那里呢?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养休息的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原始的时间基准。人们还是先从宏观世界着眼,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来确定秒长。随着人类的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发明了原子钟以后,才确实能像米、千克的国际原器一样,将标准的秒长保存在实验室里。

利用地球的自转确定秒长——世界时

阳光投射到地球上,地球又在不停地由西向东旋转着,这就是自然界给人们提供的“巨大的时钟”。和我们一般的钟表不同,这个巨大的时钟在走动的时候,“指针”不动,“表盘”在转动。指针就是地球的两极与太阳决定的一个平面,表盘就是地球本身,地球上的经线就是表盘的刻度。地球自转时,地球上的各点依次经过“指针”,这不就是一个大钟吗?

这个大钟每24小时转一圈,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时间单位“日”。

有了明确的日长,积累起来就可以算出月长和年长,等分以后就可以得到时、分、秒。于是,秒长就可以用这个大钟来确定了,它是日长的1/800。现在世界上通用的“世界时”就是按着这种地球自转周期来定义的。

地球自转,太阳不动,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在地球上看太阳,就好像太阳绕地球运动一样。天文工作者把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地球表面某一个定点的经线(子午线)所需要的时间定为一天,这就是“真太阳日”,真太阳日的1/800就是真太阳日的秒长。

但是,地球的公转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因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并不是一个圆,而足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另外,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也不是垂直的;这使得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地点反映到太阳的位置变化速度不同。这样;真太阳日就有长有短,最长的是12月23日,最短的是9月16日。真太阳日的长短相差最大达51秒。考虑到这种情况,用真太阳日来确定秒长就显得不够准确了。于是,人们采用真太阳日的平均长度——“平太阳日”来确定秒长。由这样的平太阳日定出的时间基准,我们管它叫零类世界时,记作UT0。

同样,平太阳日的1/800分之一就是平太阳日的秒,即零类世界时的秒长,UT0的秒长。

为此,1886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受了美国天文学家纽康的研究成果,得出了“平太阳日”的严格定义,从而引出了世界时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认识到,不仅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而且地球“自转轴”的位置也在变化。使得两极(南极和北极)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亦在变化,通常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极位变化”或“极移”。

极位变化我们能较准地测定出来。比较好的方法是在纬度相同、经度不同的各点设置许多观测站,分析这些观测点提供的测量数据,就可以求得极位变化情况,极位变化的范围约在20平方米的区域内。

变化这么一点就会影响计时精度吗?

会的,因为世界各地经纬度是以极点为原点定出来的,由于极点的移动,必然会使地球各地的经纬度发生变化,相应的时间也会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影响在世界各地是不一样的,所以反映在零类世界时UT0的时间基准的秒长,在世界各地也是不一样的。

使UT0的秒长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原因还有:北极并不是永远指北。地球由于受月球的吸引而产生“进动”(地球也受太阳吸引而产生进动,因太阳离我们太远,产生的进动很小),地球进动的结果,使地轴指向天空的方向不再是一点,而是一个圆。这个圆回转一周的时间是25800年!现在地轴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在12000年以后将指向北半球天空最亮的恒星——织女星附近,那时织女星就成了北极星了。

为了消除极位变化的影响,我们采用一个平均值,称为“平北极”。以平北极为原点定出的世界时,我们称为第一世界时,记为UT1。

UT1=UT0+△λ

这里的△允是对UT0的修正量。对UT0修正以后得到的UT1在世界各地则是相同的。这样,UT1的秒定义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便于应用了。

经过上述对极位变化的修正,UT1的秒长还是不够均匀的。事实证明各种季节性变化仍然对它产生影响。如季风的影响、植物的生长、雷电的分布等随季节而变化的各种因素,都会造成地球自转的季节性变化。

有人计算过季节风;每年夏季从海洋上吹到陆地上,冬季又从*移回到海洋,这些风的重量大得难以相信,竟有枷万亿吨!这么大的重量,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过一阵又从另一处移回来,地球的重心变化了,结果地球自转速度也就随之而变化了。这种变化是由季节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修正了季节性变化的UT1,称为第二世界时,记为UT2。也可以说,在第一世界时UT1,上加上修正量厶乃,就是第二世界时,即:UT2=UT1+△Ts=UT0+△λ+△Ts

第二世界时UT2部分改善了自转速度的不均匀,使秒长的均匀性有了改善。但由于地球的自转还有不规则变化和长期变化,所以UT2这个时间基准还是不够理想的。

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表现在每过几十年地球自转速度会来一次“跳动”,有几年转得快一些,有几年转得慢一些。

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表现在最近2000年来,每过100年,使日长增加1.6毫秒,即地球自转有变慢的趋势。

地球自转变慢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潮汐摩擦力引起的,还有人认为与地球两极的自然条件变化有关。近年来已发现地球平均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这样,两极地区巨大的冰川慢慢地融化了,两极的冰块在减少,地球赤道附近的洋面水位上升,地球要保持原来的转速,就要求增加转动力矩。而地球自转的转动力矩,是由太阳、地球、月亮按着它们自己的规律形成的,相对来说是不变的。只有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才能达到力的平衡。当然这样的变化是很微小的,没有精确的仪器是测不出来的。

热心网友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的八万六千四百分之一

热心网友

开灯的那个开关是一秒。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