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9:22
小学语文,本身应该是在充满童心、童趣的学习中积累知识,丰富感情,感受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然而随着在落实教学目标过程中,从拼音、识字、写字开始到句段变化,阅读理解,应用习作,语文作业练习的繁复多样,难以捉摸让孩子们望而生畏,黯然退却。从三年级开始的字词句段篇的作业训练,阅读教学使得语文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越来越多,试卷中的习题类型也骤然间上升至很高的高度,从低年级的幼幼版变身成为涵盖字词句段等至少五大类,十六余种习题类型的综合版。于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开始一步步蚕食掉孩子们对知识的求知*。进一步放大的是对整个学习的失望和自我效能感的极度降低。
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即便是充满童趣的低年级,我们能看到的不是绽放着生命之光的笑容,不是透射出求知*炯炯有神的眼睛,而是漫无目的俯首走神,漠不关心,还有更多的疲惫不堪和迷惘!
这不是全部的现实,却是存在的事实!毋庸置疑,重新审视小学语文课堂,拂去我们给小学语文课堂无用的浮华,学生的“人”本位,不是教师教改思想中敬奉的信条,而是对“人”的有效教育措施,并使之持续发展下去。当然,这肯定是一个更为艰巨、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经过笔者多年实践,自主学习与互助合作探究的“自助”学习模式构建,成为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刺激学生转化的有效教育途径。这其中,学法指导成为学生点燃自信,实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从“美”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课堂,必然是一种获取到成功、感觉快乐的愉快体验。能否成功和轻松,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学法的认知、特点及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教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的。因此,学法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即:根据学生学情(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客观因素等),帮助学生习得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具有基础性、可变性、适应性等特征。也就是说,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是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调整的学习状态下,解决普遍学习问题的技巧和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学者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教育思想,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和学习内在因素的发掘,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和过渡性,重视学习心理学的实用价值,成为“方法理论”的重要支持。在强调目标锁定、实施策略和途径、沟通交流、反馈评价的语文新课堂上,学习方法能更好地帮助语文学习中的儿童克服困难、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刺激学生继续探索和求知。
易掌握、常渗透、重实效、有差异是学生学法体系构成的重要原则。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小学儿童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有步骤的给予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有效组织、讲解、训练、巩固、贯通等步骤,尝试使儿童能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骄傲和幸福感,能对具体问题迅速做出反应,保持在课堂上高度的参与热情。不让学法成为空洞的说教,要具有普遍性,用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现象进行阐释。比如,这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个教学实录:
阅读中常常有问答题出现,怎么办呢?我为了启发孩子们,通常都是采用游戏和谈话的办法来启发思维,而不急于讲答案。
师:孩子们,我生病了,头疼,你是医生,我来看病。你会怎么办?
生:纷纷举手,很激动。
师:指名说。(我会问哪里不舒服,然后给你的头部做检查。)
师:为什么不检查我的脚呢?
生:是因为问题在头部啊!
师:对了,阅读问题也一样,要回答就必须联系相关的内容啊!(板书:遇问题,找内容)
然后,孩子们如有所悟,纷纷寻找,一大部分便举起手了。
这只是一个小片段而已,方法的授予并不只限于一种形式,一个地方,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孩子们便了解到,遇到一般的阅读问题可以这样做:遇问题,找内容。抓重点句,扣关键词。
学法课的开设
奥苏贝尔认为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能梳理出知识线条,并弄清内在层次和联系。在教法选取上,必须让知识实现自然过渡,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认知新知识。在获得成功之后,逐步培养主动求知和探索的学习习惯。
学法指导课的开设。学法指导课本质上是涉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能力开发与发展,学科学习障碍矫正,学科学习心理调试,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综合课。简言之,就是针对本班级本学科的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给予有效、持续的关注。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针对所教五年级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每周至少要安排1次“学法课”。对本学科的学习特点,教材,单元,字词句段篇各种习题类型解答,阅读与欣赏,习作等都会做系统的讲解。学生逐渐跳出原来的学习圈子,能看清楚类型、类别,能准确把握住语文学习中的一般规律了。如: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经常背诵一些经过师生共同整理的一些口诀:难字生词拦路虎,查问求证必扫除。文章类型有四类,写人记事景和物。主要内容要抓住,多读品味细感悟。圈画批注君须记,莫要为读而读书。
在学法课上,我们针对语文学科特点,进行“文章类型整合”教学活动,将题材、手法类型的文章做归纳,师生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把握住了阅读过程中的一般特点。概括主要内容很重要,除了众所周知的“要素法”、“连缀法”而外,孩子们还和老师一起创造了“速读公式法”(主要人物+主要事情;主要景物+主要特点)这一简便的概括形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简便的概括方法能让学生在读完一遍或者两遍之后,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法课上,进行“联想速记法”、“冥想气功”、“手眼协调放松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极大的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关注度,让课堂在不经意间变得轻松、自然起来。
当然,我们一直坚持的小学语文多课型使“学法课”的存在不会显得突兀。教师用更丰富的内容充实小学语文课堂,才会让课堂释放出无限魅力,孩子们的思想的火花同样会迸发出耀眼的理性之美!
学法实施与局限
极大减少语文学科作业,强调“科学有效性”和“效益最大化”,通过更多的方式与学生分享,注重循序渐进和融汇贯通。
在班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作为最重要的角色出现的。学生们根据在“学法课”获得的知识,把基础知识的掌握作为“解读信息”的要点。面对纷繁复杂的习题,笔者都大胆的放弃和选择,没有让学生陷入题海深渊。
这基本上得益于方法的运用。“拼音、读音、辨义、定字”这是针对看拼音写词语的口诀。“语境内容悟意思,分词组词为基本”这是针对近反义词的口诀;扩句的口诀是:分部分、想de字;加前面,要记清。(分部分,就是根据句子基本结构断句,然后想一想要不要用de字,用哪个de字,最后要记住,只能加在所分部分的前面。)缩句的方法是:“读句,断句,抓出中心词,去掉修饰和*。”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阶段,试题中出现的还有三种比较困难的题型:乱句重组,变换句式,修改病段。针对这三种题型,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我们依然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乱句重组的口诀是:各句通读晓大意,考虑结构和顺序。锁定重点试首句,顺藤摸瓜逐句理。修改病段的口诀是:一改错字逐词改;二该病句句句改;三改标点处处改。
变换句式里面最困扰的是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反问陈述有三看:一看反问词,二看否定词,三看语气词和问号;有就去,无就加。直述句和引述句互换:听话人、说话人、变符号、换人称。
当然,以上这些方法的赘述肯定会引起你的质疑。在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不花心思想想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贯彻,反而回过头来教学生做题,这不是“逆流”么?恰恰相反,孩子们所要面对的现实就是应试。学生们一旦有了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就好比有了开门的钥匙。在课堂上的角色其实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逐渐可以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在自主探究的合作中,完全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懂得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寻找资源”,懂得了“合理分工和资源利用”,给孩子们人手一张《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表》就能为教师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做有效地参考。
然而,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这一教学策略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局限:过于强调学法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取容易让教师逐渐开始丧失对自身教学理念的精进和矫正;过于重视解题技巧的传授导致的应试倾向加重;过于强调方法的授予而忽视了学习的艰苦性、积累性和长期性。所以,注重教育方式的不断修正、变革和兼收并蓄才是值得推崇的!
结语
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教师不是始作俑者的罪人。然而,当老师们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再看看那些被夺去最后一点学习自信的孩子是的叛逆和仇恨,教师们又如何能站在教育的圣坛上自娱自乐、目不斜视呢?
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需要“美”,但是“美”不只是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呈现,不只是教师发自肺腑、如诗如画的语言,更不是课件唯美、理念更新。真正的课堂之“美”,是孩子们对知识的关注、思考,是在发现问题的智慧,是解决问题的探索,更是孩童幼稚的表达和不羁的放纵。这一瞬间,“美”在关爱、指引、合作、探索中弥漫,在自主与互助、成功与失败的碰撞中灵动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