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是怎样形成的?与生俱来的么?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其实,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
  在心理学家萨姆·帕特纳姆位于缅因州伯伦瑞克鲍登学院的实验室里,没有配置什么高科技设备。充满童话色彩的肥皂泡泡、万圣节的化装面具和会发出响声的玩具,这就是全部的实验道具。但他所进行的研究却决非如此简单。一些孩子会被带到实验室来游戏,而他就在一旁观察他们。有些孩子一见到泡泡便兴奋地跑上前去,对那些会发出声响的道具也颇感兴趣,当一位工作人员戴起化装面具时,他们还会高兴地尖叫;有些则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还有些孩子哭了起来。
  孩子们的不同反应正是帕特纳姆希望看到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安于现状,对新事物感到紧张恐惧;在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有人勇往直前,也有人最终退缩。帕特纳姆研究的正是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人之所以会害羞的原因就在于此。
对表情感知能力的差异并不是导致害羞的唯一原因,或许遗传因子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研究过程中,拜特格里收集了那49位研究对象的口水样本,并对他们的DNA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出更合理的解释以支持自己的论断。结果他发现,害羞孩子的遗传因子中有一到两个异常短的基因复制体,它们控制着大脑中复合胺的运动。而复合胺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它掌握着人们的各种情绪变化,如焦虑、沮丧等。
  拜特格里并非唯一将遗传因子与羞怯联系在一起的人。虽然遗传因子并非最终的完整答案,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它在其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的精神病学家迈克尔·明尼最近才完成了一项为期两年的关于胆怯与压力的研究,他指出:“一般而言,携带异变短基因的人易于害羞,对压力也更为敏感。”
  如果遗传决定了人的羞怯倾向,那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从外部环境开始做起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20多年前,卡甘对一些两岁幼童进行了一次自我压抑程度的测试。因为童年时表现出的退缩与压抑倾向很容易发展为羞怯。当这些研究对象成长到十多岁时,他与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卡尔·施瓦兹博士合作,对他们进行了复查,等到其成年后,第三次检查。
  在那些从小就有羞怯倾向的孩子中,有1/3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了这种障碍。施瓦兹说:“父母的教育方式、周围的环境以及各种社交机遇,这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卡甘则提出:“假如一个人生来就害羞,那么他是很难成为比尔·克林顿那样的人的,但至少应该努力克服这种障碍,和平常人一样生活。”
  那么,害羞儿童的家长是否该在这方面拉孩子们一把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必需的。在帕特纳姆的“肥皂泡”实验中,他发现,对新奇环境表现出抗拒的孩子有性格内向的趋向,而这就很可能在将来发展为沮丧与焦虑。这类孩子也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在施瓦兹与卡甘的研究中,有半数的害羞对象正在遭受这种病症的折磨。
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直接影响人类性格,5-羟色胺是人脑中有用的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它的作用主要是传递神经信息。5-羟色胺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比如人的喜怒哀乐、睡眠、食欲等。当5-羟色胺浓度过高时,人会产生过度兴奋现象;如果5-羟色胺浓度过低,又会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病态,比如焦虑,惊恐,最主要的是抑郁情绪,从而引发恐怖症、强迫症等。
众所周知,在植物界有一种会害羞的草,只要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枝叶就会马上合拢,随后又会慢慢还原。这种神奇植物为什么会“害羞”呢?原来,含羞草叶柄下有一个叫“叶枕”的鼓包,里面含有充足水分,当你用手触摸它的叶子时,叶枕中的水马上流向两边,叶枕瘪了,叶子就垂了下来。
而在人类社会,也有人会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害羞,难道人类也有害羞“叶枕”吗?近日,美国科学家揭开了人类害羞背后的秘密。
一款古老又不过时的肥皂泡实验,能把喜欢探索和害羞的孩子区分开。
在鲍登学院实验室,孩子们正在玩一款古老又不过时的肥皂泡游戏,这是心理学家萨姆·普特纳姆设计的实验,这个游戏能把喜欢探索创新的孩子和那些腼腆的孩子区分开。
虽然实验道具很普通,只是从廉价物品商店买来的肥皂泡沫和万圣节才用的恐怖面具,但是实验本身却很有意义。在实验室里,当工作人员戴上骷髅面具时,孩子们的确表现各异。有的孩子高兴地大叫,欢天喜地地冲向肥皂泡沫;而有的孩子则悄悄地躲在门后,看着别人又疯又闹;还有的孩子被吓得大哭起来。
这一切表现都被心理学家普特纳姆一一记录下来。他研究的意图就是,找出我们中间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新鲜事物,而有的人却喜欢墨守陈规;为什么有的人勇于创新,而有的人追求安逸。
许多科学家认为,害羞之谜也许就存在于这些难以捉摸的性格差异中。害羞的人通常具有目光游离、总爱耸肩和远离人群的姿态,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痛苦、很糟糕的状态。儿科教授威廉·加德纳说:“我将害羞当作人类性情正常范围内的一部分。”
但是,在科学家和那些极力逃避社会的人眼中,他们对害羞的正常范围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决定一个人是否害羞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该将如何面对这个问题?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研究人员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状态。
羞涩的人更有可能是内向型的人,但内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人们感到害羞,肯定有其原因。但这并不仅是一个人性格内向的问题。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格恩说:“当我们同陌生人在一起时,害羞要比正常紧张或半信半疑的焦虑状态更强烈。羞涩的人更有可能是内向型的人,但内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卡格恩说,我们当中有超过30%的人是羞怯型的人,但其中有很多人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今年年初,意大利米兰圣拉菲尔大学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马可·巴特格里亚博士找了49名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孩子们被要求辨认一系列面部表情各异的照片,比如欢乐、愤怒、以及没有任何感情的照片。结果发现,害羞程度高的儿童始终难以解读那些愤怒和没感情的照片。
而同时的脑电波记录显示,那些害羞程度高的儿童,其大脑皮层的活动水平更低。大脑皮层涉及的思维非常复杂,这表明原始的扁桃体活动水平更高,研究人员能从这个区域检测到焦虑和惊慌。巴特格里亚博士最后总结到,害羞的儿童不擅长解读人的面部变化,这些被其他儿童当作情感交流的暗示信号,到了警惕性很高的他们这里,就会感到不安。
巴特格里亚博士说:“解读面部表情的能力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约翰·格布艾里进一步揭示了面部表情和害羞之间的关系。格布艾里不仅向成年实验者展示一系列面部表情的图片,而且还向他们展示令人不安的场面(如车祸)。他发现,害羞的人对待车祸的方式和其他实验者一样,但不同之处仍在于他们对面部表情图片的反应,这与巴特格里亚博士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格布艾里说:“这说明他们并不是感到十分害怕。”
害羞者的大脑当中,和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更短。
解读面部表情并不是揭示害羞之谜的唯一途径,测试害羞者的基因同样有助于了解他们害羞的原因。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巴特格里亚博士从49名儿童身上收集了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寻找能进一步解释自己研究结果的有利证据。巴特格里亚博士发现,羞怯孩子有一个或两个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的流动有关的基因更短。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可以影响人们焦虑、沮丧等精神状态。
虽然没人宣称基因是羞怯之谜的全部答案,但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它至少起着一定作用。精神病学家迈克尔·米恩尼说:“总的来说,那些具有这种基因的人会更加羞怯,而且对压力的反应更加敏感。”米恩尼刚刚完成了为期两年对胆怯和压力的一项研究。即使某人天生就具有倾向羞怯的基因,但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他长大后成为一个害羞的人呢?这首先要取决于后天环境。20多年前,卡格恩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一项长期研究。等孩子们长到十几岁时,卡格恩又对他们进行了追踪调查。在所有这些研究对象中,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整整有三分之二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有三分之一的人克服了这种抑制作用。施瓦兹说:“父母的养育方式、环境和社会机遇———所有这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卡格恩指出:“如果你天生就很害羞,那么你很难成为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但你可以朝他这个方向靠拢,发展成介于两者之间的性格。”
羞怯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它可能是丰富这种形式的一种变体。如果情况确实如此,父母是否应该注意,不要让孩子的害羞朝性格孤僻方向发展呢?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确有必要这么做,甚至这样做是至关重要的。普特纳姆在肥皂泡实验中发现,那些对新环境有抵触情绪的孩子更愿意把他们的情感藏在心里,这种迹象表明,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倾向于产生消沉和紧张情绪。同时,害羞孩子染上社交恐惧症的危险性会更高,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严重的紊乱状态,施瓦兹和卡格恩实验对象中有一半人都在受这种疾病折磨。此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2003年对HIV呈阳性的病毒携带者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不愿意社交以及易怒患者与那些心态平和患者相比,其病情恢复可能更缓慢,而且病毒载量也是后者的8倍。尽管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结果也适用于HIV呈阴性的病毒携带人群,但这项研究的确表明,羞怯也许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对于那些由于害羞而感到压抑的孩子来说,首先,家长们应该向孩子们传达一种令人宽慰的信号,譬如说“这个问题比较难处理。我会帮你克服它”。而注意不要把孩子的焦虑和品行不好相提并论。对于那些害羞的成年人而言,认知谈话疗法能有效缓解他们的忧虑,尽量解除社交的障碍,减少与社交相联系的恐惧感。行为疗法也能有效治疗社会恐惧症,通过让病人慢慢接触社会,使得他们逐渐从感到不舒服的社会环境中解脱出来。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教授大卫·霍金斯说:“害羞存在着危险因素,但它也具有一种保护性品质。”害羞孩子也许比那些开朗孩子的朋友少,但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更低。研究害羞的科学家指出,亚伯拉罕·林肯、穆罕达斯·甘地、纳尔逊·曼德拉等伟大的性格都非常矜持,如果他们的性格不是这样,也许不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

热心网友

消极思维习惯是基于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如果不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重建,就会使你在被拒绝时充满挫败感 ,不能轻松应对批评和反对,害怕冲突,害怕失去认同,害怕别人的挑剔和不友好,牺牲自己的需要。
消极思维习惯会让你心中始终潜藏着某种焦虑感。
消极思维习惯,会使我们为了避免冲突,而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表现出一种善于让步。
消极思维习惯,会使我们忽视自身的感受,十分在乎他人是否接纳了自己,如果邀请别人而没有得到回应,自尊心便会跌落谷底。
消极思维习惯,让人我们只要遭遇权威人士施压,他就会立刻让步。并且没有意识到自己随意改动了观点,更不清楚这种削弱自己存在感原因是因为消极思维习惯。
消极思维习惯,会使我们法忍受脱离群体的孤独,觉得如果某种经历是没有人分享的,那么无异于是一种苦难。
消极思维习惯,会使我们常处在逃避的状态,甚至以为即使不去主动解决,身边的麻烦也会主动消失。
只要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会逃避。
消极思维习惯,会使我们尽力避免竞争关系,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选择逃避面对发展自我的机会。
消极思维习惯,会使我们无意识的只选择去实现那些难度较低的目标,至于其他难度高的目标,无意识间轻易就放弃。
消极思维习惯,会阻碍我们的自我分析,所以总是会被消极思维习惯拉回到泥潭。很难自我调整成功。
如果你只看到这里,知道了消极思维的危害,以为首站告捷就错了,发现消极思维不等于思维重建。如果你现在告诉自己要积极起来,这种模糊的说法是不会对解决问题起到任何作用的。这种积极的考虑也只会停留在想法上,因为并没有真正重建思维模式,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思维了解得并不多。思维重建并不是空中楼阁,思维重建的过程会传达给你一个整体清楚的认知。而且你会轻松地把精力投入到自己所追求的事情上。你的人格会更完整 ,率真,诚实,强大。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每个人的重建也不可能相同,我的能力只能做到一对一的解决,暂时还无法做到流水般的复制,如果拿固定的模式去套那是极不负责任的。
声明:以上所有文字内容为本人原创所有,受著作权法保护,不允许任何个人和机构转载,抄袭,如若侵犯本人著作权将交由本人律师处理,凡抄袭者都将受到侵权之诉追究。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