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烹饪】上的一些专用名词解释,比如【焯】等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养 住:将发好和未发的原料通过不同的方法,保养起来,延长其使用时间。

提一下:放入碱加速原料的发制速度。有的上下加热,使其发暄,也称为提。有的原料为了使其肥、暄嫩、光滑,除去异味,放入适量的碱提一下,再把碱味去掉。

泖:即把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料或半成品,放在开汤里或开水里浴一下,这个浴的过程叫泖。如:冬天吃拌拆骨肉,为使其入味、不冰牙,就需要泖一下。

氽:有多种用法,一是保养水作,使其延长使用时间。如氽作,把锅放火上添入清水,放入笋片等原料,水开倒入盆内。二是用于汤菜,如氽里脊丝等。把锅放火上添入清水烧六七成热时,放入里脊丝,肉变色发白捞出,对入清汤、作料即可食用。

杀:为除去原料的异味和浮油、水分,在开水或开汤中加入盐水、料酒,再把原料放入,沸起撇沫后捞出。

浸:把原料放在开水里,使其断血凝固,可避免营养外溢。

掸:为了保持原料的脆、嫩、色泽,放在开水锅里迅速搅开,立即捞出来。如掸莲菜、芹菜等。

蘸:将原料放入热水或开汤中,立即取出。如菜心在热水或开汤锅里蘸一下,能缩身发软,保持色泽。

烘 汁:熘菜的一种操作,经过烘汁的菜肴,起明发亮,端到桌上还冒小汽泡。具体作法是:在熘菜的汁中加入热油,用大武火,一手晃锅,一手拿勺把汁推动,使油溶化入芡汁内,暄起冒泡,称为烘汁。

飞 水: 就是氽水,也叫焯水。把原料放入沸水中氽熟的一种做法。

追:把生肉放在凉水内,使血水溢出,渗入水分,使其发嫩,色泽干净漂亮。如爆里脊片,切好后要放水里追一下。

群 边:把经过加工的菜心等,摆放在菜肴的周围,使菜肴美观大方,也称围边。

锅 垫:扒菜时使用的一种工具,用青竹编制,圆形,直径50厘米左右,上有许多八角小孔洞,又称锅箅。

叠:用鸡蛋或蛋清加入粉芡搅成糊,将主料放入糊中抄抓均匀,使糊抱紧主料,便于保持原料的嫩性和形状。

哈 透:将比较嫩的原料上笼作短时间的加热叫哈。哈透用的时间要长一些,要求原料既紧住而又不能出水。

一 品:选料精,形状大,美观大方。菜取一品,表示恭敬之意,如一品肉、一品桃等。

油 激:将油烧至*成热时,把原料放入立即捞出,称为激一下。干炸菜肴二次下锅,把热油泼到原料上也都称为激一下。

撵 汁:把菜合入盘内,汁滗入锅里,勾入流水芡,至汁收浓,再浇到菜肴上。

热锅凉油:先把锅烧热,下入大油,油热倒出,再添凉油进行煸炒,目的是保持原料脆、嫩和色泽。

里七外十一:的摆放的一种形式,即中间1个,内围6个,外圈11个,如真煎丸子、煎鸡饼等。

顿 火:原料在炸或煮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食品外老内生或硬心,在一定程度时将锅从火上端下停一会,再端到火上继续加热。

顺 入:即摆好的碗,蒸熟后,按原样放入头海碗内或锅垫上。

收 汁:菜肴在煸炒中的汤汁经过加热,由多到少,由稀到稠,可增加菜的浓度和香味、光泽。

汁:也称收汁。就时菜肴基本做成,为使其入味,改用小火加热,将汁基本收尽,以增加菜肴光泽。

三搭头:指铺锅垫的形状,两边低、中间高。先横着在中间摆一行,再在上面横着摆两行,搭在中间一行上。

马鞍桥:装盘的一种形式,平放两行,中间架起摆一行。

爆 汁:汁不多,但能抱住菜,菜吃完,盘里不剩汁。

酥 糊:即用鸡蛋、粉芡、面粉、植物油调制而成的粘糊。用于焦烧、锅烧等类菜肴。

皮 糊:即用鸡蛋、粉芡、原油调制成的糊。用于炒、炸等类菜肴。

暄 糊:即用蛋清对入适量面粉,敲打而成的糊(打成的糊插筷不倒,形似泡沫),如炸高丽肉等。

鸡 糊:即把鸡脯肉去皮、去筋,剁砸成泥,放在盆内,对入蛋清、粉芡搅上劲,再边对葱姜水及盐面边搅打,直到打成糊状,再对入适量大油,搅匀即成。

鱼、虾糊:与鸡糊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料不同,把皮、刺要去净,用水量酌情掌握。

大 葱:指4厘米至5厘米的段,轻拍一下即可使用,属大配头。

大 姜:指原块姜或一破两半,轻拍一下,属大配头。

姜 汁:把姜洗净去皮,捣成泥,挤出汁,再捣一下,使用时放在一起,用水澥成。

葱姜水:把葱姜去皮洗净,用刀拍一下,用清水泡住,使葱、姜味浸入水中。

大 油:指猪腹部贴着肋骨的板状油炼制成的油,纯净洁白,没有异味。有的称此油为熟猪油。

焯 水: 又称“出水”,是将原料置于开水或冷水锅中进行初步熟处理的一种方法。

过 油: 用油为传热介质对烹饪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的方法。小型原料从温油走过又称“滑油”;大型原料从旺油中走过又称“走油。

挂 糊: 烹饪前将原料均匀裹上一层糊液的工艺。

上 浆: 用淀粉、鸡蛋、盐等与原料一起调拌,使原料外层裹上一层薄薄浆液的工艺。

上 劲: 将加工成茸泥末的动物性原料加精盐、水、淀粉及其他辅料后反复搅拌,使之达到色泽发亮、肉质细嫩、入水不沉、不散状态的一种加工方法。

勾 芡: 在烹饪过程中向锅中加入淀粉水溶液,使菜肴汤汁具有一定浓稠度的工艺。/又称“着腻”、“着芡”、“拢芡”。

温 油: 俗称三至四成,温度一般在70℃~100℃。 热油 俗称五至六成,温度一般在110℃~170℃。 旺油 俗称七至八成,温度一般在180℃~220℃。

滑 锅: 将锅烧热,淋少许油把锅滑遍,再倒出油的一种方法。

炝 锅: 又称“炸锅”,是指将姜、葱、辣椒末或其他带有香味的调料放入烧热的底油锅中煸炒出香味,再及时下菜料的一种方法。

高 汤: 又称“清汤”、“上汤”、“顶汤”,是指用猪骨、鸡骨、鸭架、碎肉头等原料熬制好的毛汤,加入和成稀糊状的、未加盐的鸡茸或肉茸处理,使之清澈如水、味浓而鲜的一种汤料。

奶 汤: 又称“白汤”,原料加清水煨制而成的色泽乳白的汤。

码 味: 在烹饪前将原料用调味品调拌浸渍入味的工艺。

热心网友

烹饪名词解释

焯——在开水中略一煮就拿出来。
生炊——清蒸。
虾胶——鲜虾肉(剔去虾肠)捣烂后,加入味精、盐、生粉和蛋清搅匀。
螺蟾——螺头较硬部分。
薯粉——番薯淀粉。
生粉——木薯淀粉。
雪粉——经漂白加工的番薯淀粉。
淮盐——精盐炒川椒。
川椒——花椒。
澄面——用面粉加适量盐揉成团,再用清水揉洗后的沉淀物。
蟹目水——水煮至见许多小水泡上冒,即水温约70摄氏度。
荸荠——马蹄,俗语钱葱。

网朥——也称网油、网纱朥、猪腹部的网状膜。
草鱼——鲩鱼。
脚鱼——甲鱼、鳖、王八、水鱼。
胡椒油——熟油中加入胡椒粉。
元酱——甜酱、珠油。
瓜碧——糖制冬瓜,也叫瓜册、瓜丁。
糖油——白糖和水熬成的糖浆。
葱珠油——即用青葱切成珠状后用油煎成金*,且有葱香味。
糕粉——又叫潮州粉,是用生糯米浸洗后,经炒熟磨成的粉。
鱼鳃——即是大燕沙鱼的鳃,经晒干而成的。
金瓜——金*的南瓜,又叫香瓜,是惠来县的特产,其盛产的季节性很强。
老香黄——是佛手果(也有叫香黄果),经蜜制而成的。
银杏——白果。
菜胆——油菜、白菜的芯。
蚝——牡蛎。
芫荽——胡荽,个别地方叫香菜。
香菜——生菜、莴苣菜。
吊瓜——黄瓜。
包尾油——菜肴上碟后在其表面淋上些许熟油,以增加其光泽。
飞水——在蟹目水中烫一下取出。
鱼饭——为潮汕俗语:将许多同类鱼装进小竹筐,撒上盐,蒸熟即为“鱼饭”。
生鱼——斑鱼、乌鳢。
菜(远)——去掉花及老梗,留最嫩的一段。
北葱——大葱。
腩排——猪肉排骨。
珠瓜——苦瓜,也叫凉瓜。
糕粿——大米做成的约1厘米厚的糕。
梅膏酱——盐浸梅子和白糖捣成的酱。
春菜——芥菜。
秋瓜——水瓜。
菜脯——即是咸萝卜干。
冰肉——即是已腌过糖的肥肉。
葱珠——即指葱切成小粒状。
橙膏——是用鲜橙同白糖熬制而成的酱,经陈放越久质量越好。
鱼翅骨——即是干鱼翅洗出翅针后剥下的软骨。
姜薯——即甜薯,其外表相似姜一样有小毛根,是潮汕的土特产,肉色洁白,质地清、甘、香。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