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冬至吃汤圆的来历:
据说有一个极贤惠孝顺的媳妇,因为家庭穷困,到了冬节这天,她看到每家每户都买了山珍 海味,热热闹闹的庆祝着,只有自己家中实在拿不出钱,买好的东西来孝敬婆婆。最后灵机一动, 她就将家中米瓮中剩下的一些米拿出来,用石磨磨成浆,再将这些米浆中的水分沥干,然后把沥 干的米粉末,用手搓成一粒一粒的汤圆,加些菜当佐料,煮成一碗圆仔汤,端到婆婆面前。
婆婆 吃了这个巧媳妇做出来的新口味,心里又喜又爱,逢人就提起这种美食,对于媳妇的孝心更是称 赞不停。这事一直在当地流传着。后来一些当媳妇的,也想获得贤孝的美称,因此到了冬至这天, 大家争相煮汤圆给公婆吃,于是这习俗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热心网友
我们都知道,冬至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节日,在北方,大家会吃面条和饺子,而在南方,则流行吃汤圆。吃汤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而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了。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说的就是在冬至时节吃汤圆时的盛况了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者是“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然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
汤圆,代表着团圆,和睦,幸福,作为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节日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热心网友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
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
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
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
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
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
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
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
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的象征。
热心网友
来历:
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