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4 16:20
如何物理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 创新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教和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为创新作榜样。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有关物理知识,而且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发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下面试结合中学物理的教学实际举例说明。
对现有的实验大胆创新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共识。每个实验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就是实验原理。为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可依据不同原理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因此可以通过改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进行创新,依据新的实验方法实施新的实验方案。
例1:教师教"自由落体运动",一般都用纸片和金属片做实验来证明自由落体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先问学生:"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片与金属片,哪个先落地?"学生回答:"金属片先落地."这时教师把纸片搓成团,再问学生:"哪个先落地?"学生答:"同时落地."教师做实验,果然同时落地.但教师如能对这实验略作创新,其效果将会截然不同。即在学生回答金属片比纸片先落地的问题后,教师并不把纸片搓成团,而是把纸片叠放在金属片上,释放金属片,这时奇迹出现了,纸片紧贴着金属片一起下落.实验结果与学生想象截然相反,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感到奇异,还以为教师在金属片上涂了浆糊.同样的规律,同样的教具,前者平淡无奇,后者但又一针见血地揭示现象的本质.
学生学习的动机不但可以由内驱力来激发,也可以由外在刺激的诱因引起。教学中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惊险"性,利用"惊险"而引人入胜的演示实验对学生产生强烈刺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加强记忆的效果,更加充分、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2:在高中的静电屏蔽的演示实验中,为了提高实验的"惊险"性,把两只活泼可爱的小鸟装在一只铁丝笼子里,然后用高压感应圈的放电尖端去接触铁笼,令学生意想不到的是,在高压放电中,两只小鸟竟然毫发未损,安然无恙。从而使学生对静电屏幕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通过上述这些"变戏法"式的寓教于乐的创新演示实验,使学生们在笑声中更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并且明白到物理知识和生活的息息相关。一个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不但可以示范说明物理知识,而且通过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从中体现出来的一言一行,无不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积极的作用。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验证性演示实验教学大都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而就学生实验来说,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到实验步骤、表格设计都是由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给出,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机械重复一次教材上的步骤。这样的实验教学,对教师来说确是省事,但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鉴于此,教师可结合自身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将传统的验证性的物理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学生实验,通过指导或引导,让学生去操作、分析和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单是接受者。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的有关数据测出来,或对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做好记录,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例3:在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可先用一课时,指导学生测出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和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的有关数据,然后再用一课时,师生一起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在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例4:"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应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