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0:52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周代那个崇尚礼仪的社会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尤其对于饮食礼仪,人们态度之严肃,远不是我们当代标榜有现代意识的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思是礼仪产生于饮食活动,饮食之礼是一切礼仪的基础。饮食礼节虽然不是文明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可能与饮食本身大体同期,但文明社会的繁文缛节远不是野蛮时代所可比拟的。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对夏商时期的饮食礼仪不是太清楚,但至迟在周代,饮食礼仪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制度。这些饮食礼俗即使在今天,有相当多的内容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有许多规范一直保存在现代人的饮食生活中,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周代的饮食礼俗,后来经过儒家的精心整理,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曲礼》、《礼器》、《郊特牲》、《少仪》、《玉藻》等章节中。这里我们简单叙述一下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由此可见周代饮食礼俗之大端。
客食之礼作为一位客人,赴宴时入坐的位置就很有讲究。首先,要求“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古时无椅、凳之类,席地而坐,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而饮食时则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食物掉在坐席上。
其次,要求“食至起,上客起”。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才可入席落座。
享用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须得“三饭”之后。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吃饱了,须主人再劝而食肉。实际上主要馔品还没享用,何得而饱?这一条实为虚礼。据《礼记·礼器》所云:“天子一食,堵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这是说天子位尊,以德为饱,不在于食味,所以一饭即告饱,要等陪同进食的人劝食,才继续吃下去。而诸侯王是二饭、士和大夫是三饭而告饱,都要等到再劝而再食。至于农、工、商及庶人,便不受这礼法的约束,所以没有几饭而告饱的虚招,吃饱了便止,正所谓“礼不下庶人”。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饭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主人未饱,“客不虚口”。虚口是指以酒浆荡口,以清洁安食。主人未食毕而客先虚口,便是不恭。
宴饮完毕,客人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如果是本家人,或是同事聚会,没有主宾之分,可由一人统一收拾食案。如果是较隆重的筵席,这种撤食案的事便不能让妇女承担,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让年轻点儿的人来干。
待客之礼主人及至仆从待客,也有一些很具体的礼节。仆从安排筵席,对于馔品的摆放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带骨的肉要放在净肉的左方;饭食要放在客人左边;肉羹则放在右边。脍炙等肉食放在外边;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人近些的地方。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脯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这些规矩大致上还是切合实际的,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食器饮器的安排也毫不含糊。仆从摆放酒尊酒壶等酒器,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出菜肴时,如果客人问话,仆从回答时,须侧脸,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侍食之礼陪侍年长位尊者进餐,自己不是主要的客人,主人亲自进馔,则不必出言为谢,拜而食之即可。如果主人顾不上亲自供馔,客人则不拜而食。
陪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坐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方可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一杯酒没饮尽,少者不得先饮尽。长者如有酒食赐予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准备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个儿先吃饱肚子,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准备随时能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喷饭。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能抢先。
进食之礼进食时无论主宾,对于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吃饭食肉,都有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主要有: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太饱,要注意谦让。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要再放回饭器中去,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咂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声,以免有不满主人饭食之嫌。
△毋固获。“专取曰固,争取曰获。”是说不要因喜欢吃某一味食物就只独吃那一种,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时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可混用。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剔牙齿,如齿塞须待饭后再剔。周墓中曾出土过很多牙签,并不是绝对禁止剔齿。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可用手擘;而干肉则不能用嘴撕咬,须用刀匕帮忙。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惟食忘忧,不可哀叹。
对于这些禁条,我们无须加任何评论。中国古代文明的细微末节,就这样在饮食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侑食之礼贵族们进食,往往有庞大的乐队奏乐,以乐侑食,口尝美味,耳听妙乐。地位越高,乐队的规模越大。这类“饮食进行曲”令人陶醉,使整个宴饮过程变得庄重而有韵律,在音乐所营造的艺术空间里,大概不常出现狂呼乱醉的不和谐场面。
击鼓撞钟,以乐侑食的场景在后来战国铜器上有生动的刻画,大体也能反映出西周时的一般情形,仅以图像观之,已是十分壮观了。
如果年景不好,遭逢饥荒,则要变食止乐。逢外寇入侵,以至斩决罪犯的事,国君都不可一边欣赏歌舞,一边大吃大喝。
当然。有时也会有不大愿意受这拘束的国君,享受惯了,哪里受得了这个苦?如晋平公,他在大夫荀盈去世待葬时,便迫不及待地饮酒作乐。这时身为膳宰的屠蒯跑到殿上,酌了一杯酒罚乐工饮,生气地说:“在这种国家死了重臣的丧日,国君应当停止燕乐,你本是国君的双耳,为何如此之不聪敏?”接着又酌了一杯罚内臣嬖叔,说:“你就像国君的眼目,要以礼行事,现在国君非礼行事,你却视而不见。”说完又酌了第三杯酒,这次是自罚:“我是负责调味的,乐工和嬖叔失职,我也有责任。”平公听了,心服口服,于是下令停止乐舞,撤下酒肴。
宴饮之礼周代礼仪之谨严,在宴饮活动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在《仪礼》中的《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燕礼》、《公食大夫礼》、《聘礼》、《觐礼》各篇中,对相关的饮食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
如“乡饮酒”之礼,乡学三年大比,按学生德行选其贤能者,向国家推荐,正月推荐学生之时,乡里大夫以主人身份,与中选者以礼饮酒而后荐之。整个乡饮酒程序,大约分二十七个步骤进行。
首先,乡大夫请乡学先生按学生德能分为宾、介、众宾三等,宾为最优。大夫主持大礼,告诫宾、介互行拜答之礼,接着是陈设,为主人及宾、介铺垫坐席,众宾之席铺的位置略远一些,以示德行有所区别。在房户间摆上两大壶酒,还有肉羹等。摆设完毕,主人引宾、介入席,入席过程中。宾主不时揖拜。
饮酒开始,主人拿起酒杯,亲自在水里盥洗一遍,将杯子献给宾,宾拜谢。主人接着为宾斟酒,宾又拜。酒肉之先,照例要祭食。席上设俎案。放上肉食,宾左手执爵杯,右手执脯醢,祭酒肉,然后尝酒,拜谢主人。主人劝宾饮酒,宾一饮而尽,又拜谢安坐。接着主人又献介饮酒,礼仪与宾相同。介回敬主人饮酒。主人又劝众宾饮,众宾也回敬主人。
席间有乐工四人,二人鼓瑟,二人歌唱,另有乐师一人担任指挥。所歌为《诗经·小雅》之《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鹿鸣》为君臣同燕、讲道修政之歌;《四牡》为国君慰劳使君之歌;《皇皇者华》为国君遣使者之歌。三曲歌毕,主人请乐工饮酒。接着又是吹竹击磬,都是演奏为《诗经》所谱的乐曲。整个饮酒过程中,乐声间而不断,最后还有合乐,即合奏合唱,所歌也都是《诗经》中的篇章,如《周南·关雎》、《召南·鹊巢》等。
宾主应酬之礼和笙歌之礼毕,大概主宾已有些疲倦了,于是主人指使一人为“司正”,作为监察,以防发生失礼的事。往下进行的是比较随意的相互祝酒,宾、介和众宾之间也可互相祝酒,这时的礼节稍有懈怠,不像起初那么一本正经。
末了,主人请撤去俎案。宾主饮酒前都曾脱下鞋子上堂,现在要去把鞋子穿上,又是互相揖让,升坐如初。燕坐时,主人命进馐馔如狗肉之类,以示敬贤尽爱之意。最后,宾、介等起身告辞,乐工奏乐,主人送宾于门外,拜别。
到了此时,乡饮酒礼还不能说已经结束。第二天,宾还要穿着礼服前往拜谢主人的恩惠,这时又要举行一次略为简单一些的宴会,礼仪要求也不甚严格。如饮酒不限量,将醉而止;奏乐不限次数,合欢而已。有时也不必特为杀牲,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必大操大办。另外,与会者还可带一些亲友同饮,没什么特别的*。
如此“乡饮酒”,对鼓励年轻人勤学上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又如“大射”之礼,将饮食活动引入到娱乐游戏之中,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氛。诸侯王在举行一次祭祀之前,要与臣属一起射矢观礼。射靶及格者方得与诸侯同祭,否则就没有同祭的资格。这本是极简单的射击比赛,却被赋予了繁复礼仪教条,大约须经过四十道程序,这大射礼方算完成。
射礼开始,主持的宰官告诫百官,公布大射礼仪程序。宰夫吩咐宰与司马等*布置靶位,乐工布置笙、磬、钟、鼓等乐器,食官布置酒食百官之馔。一切安排妥当,百官按规定顺序入席。宰夫主持酒宴,诸侯王与百官相互祝酒、献膳,酌酒前都要洗一下爵杯,受酒时都要拜谢。席间乐声起伏,隆重而热烈。
酒足食饱,正式射击比赛开始,与会者轮番发射,数靶、取矢。胜负既明,便要罚负者饮酒,同时也劝胜者饮,数靶者亦饮。接着乐正指挥奏乐,比赛随着乐声的节秦又一次开始,又是取矢、数靶,负者饮酒。射者将弓矢放下,重新入席坐定,其他小臣收拾射击用具。下面又开始饮酒,享用各种美味馔品。诸侯王叫大家开怀畅饮,众人惟命是从。相互间又是一番应酬,饮在兴头。说不定又要重射一次。最后,宰夫劝庶子及其余小臣饮酒,多少无限。
此时天色已黑,侍臣在宴饮场所点上灯烛。百官告辞,诸侯王却还要坐一会,又一阵乐声终了,射礼才算结束。这种射礼的场面不仅见诸于儒家经典的描述,更见于东周时代的一些图案纹饰,从中可以极清楚地找到劝酒、持弓、发射、数靶、奏乐的活动片断,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
礼仪过于繁杂,也会表现出不切实际的弊病,甚至统治者们也会感到有一些不方便。例如食物,不符合礼仪规定的食物、不用于祭祀的食物都不能吃,而用于祭祀的食物却未必全都好吃,这是周礼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