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我蛮喜欢喜欢这部电影的,因为它让我懂得一个道理:等待,就有希望。可能也是因为我个人原因,我喜欢等待,因为等待总会带给我们惊喜和希望,而这部片子等到的便是一个美丽新世界,房子,爱情,财富。尽管我们不知道故事最终的结局,但宝根是无悔的。
这部电影故事跌宕起伏,宝根和金芳的关系随着剧情的发展也发生的质的变化。金芳一开始瞧不起宝根,认为他就是个穷乡下汉,但慢慢他在相处的过程中,深深地被宝根那种“傻劲”打动,两人内心便起了波澜。金芳虽然刻薄,斤斤计较,甚至自私,但那也是上海人特有的精明,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必须学会算计,否则无法生存。宝根也是理解这一点的,否则他也不会对金芳动感情。
为了展现变片的主题,即在大城市生活的不容易,影片很多地方是着重渲染的。老实的宝根四处找工作,却处处碰壁,甚至差点坚持不下去要回老家。而一向坚强精明的金芳也在一次次的失败和重重压力下在电话亭下哭了,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要想在大城市生存下去却是不容易,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好的,就像阿亮说的:在坚持一下。是啊,在坚持一下,总会好的,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
热心网友
隔了五年的时光,回过头去再端详拍摄于上世纪末的这部《美丽新世界》,你还是得承认,一切都还不那么糟:写实与浪漫、轻松与反讽……戏剧学院出身的施润玖,在他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电影作品中,就已经把城市新喜剧的诸多要素拿捏得颇有分寸感。无怪乎当年此片公映,就有影评人欢呼,“一个新浪漫城市童话诞生了”。在谈到自己的创作取向时,施润玖曾说,“我要找的是要打破阶层带来的差别,是内心真正要找的东西,就是说,对有些人来讲,虽然穷,但内心是平等的。” “现在社会形成了各种阶层,以前不明显,好像看起来所有人都差不多。可是社会发展到现在,很多地方*差距太大,有的人特别有钱,有的人快饿死了。阶层分得很细,收入差别很大,阶层感让人觉得要跨越阶层。”
电影开场,张宝根从来自缙云的长途客车上走下,踩在了上海的地面上,开始他的领奖(一套价值70万元的高级住宅)旅程。而在影片的结尾处,宝根领着金芳冒雨来到建筑工地,两人抬头仰望高耸的脚手架包裹着的他们未来的新房(大上海给这个外来者的一份奖品),这时,如同神迹显现一般,暴雨骤然停止,显示出电影的梦幻力量。在我看来,尽管在此之前,施润玖就执导过多部摇滚乐MTV,而此片的摄影也是极有实力的吕乐,但在镜语层面,《美丽新世界》没有显示太多亮点。如果说技巧的运用上有什么新异之处的话,那大概就是安排了一个故事之外的“讲故事人”,即穿插在故事主线索上的“苏州评弹”场景:片子开始不久,画面外三弦、琵琶乐声渐起,“有一个青年叫张宝根……”伴随着苏州方言的吟唱,汇入到原先同期录音的电影声响中。镜头由在公共汽车内宝根主观视角中的上海夜景,切换到江南市镇上的一座书场,台上评弹艺人吴侬软语浅吟低唱,吸引着台下的一群上了年纪的老听众,演唱者身后的布景画的正是上海外滩,而台口的横幅正书写着“美丽新世界”……往后,每当电影情节发生波折,评弹场景就会随之出现,而整部片子最后也以书场中曲终人散的镜头收束。
热心网友
一个人的中秋夜,拿着遥控器在各种中秋晚会间来回切换,越发觉得极其无聊。偶然在辽宁台看到一部叫做《美丽新世界》的片子,于是停下来看看。纯粹因为这个片名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首高中时我的一个同学经常唱起的歌。不是SHE的那首,是伍佰的。当然,我在熏陶之下也跟着学了两句。影片刚开始的色调故意搞得有些昏黄,让我恍惚以为这是一个发生在旧上海或者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而实际上似乎是在九十年代的样子。
当男主角张宝根为了一栋中奖得到的房子,只身从农村来到上海时,这个城市对他而言就像他在此地唯一的亲戚金芳那阴沟般的嘴巴。不仅房子是期房,而且每天都要交给金芳二十块钱的房租,后来甚至因为做保安得罪了顾客而被辞退。影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当宝根将要放弃房子回老家时,正好在地下通道遇到了流浪歌手阿亮(伍佰饰)。阿亮弹唱的正是那首我所熟悉的《美丽新世界》。宝根吼叫着向阿亮抱怨发生在身上的一切。阿亮对宝根说:“就等啊!在这个城市里有多少人没有像你这样的希望!”。
是的,我们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