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蚀版画是否受到了丢勒的影响,若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0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08:10

伦勃朗的铜版画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1.莱顿时期( 1626-1631)。这一时期伦勃朗已经完全掌握了蚀刻版画的基本技能,逐渐显现其独特的表现风格。代表作品《宙斯与安提欧波》等。在绘画样式上他反对古典主义,但也不是全盘的否定,他收藏了文艺复兴时期提香、曼特尼亚、丢勒等人的版画作品,也临摹了一些大师的作品。

2.阿姆斯特丹前期(1632-12)。此期间他以宗教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戏剧性,深得观众的喜爱。这一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的腐蚀版画,如《亚当与夏娃》、《称金者》、《浪子回家》、《马利亚之死》及《莎丝吉雅旁的自画像》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腐蚀版画在丢勒时期就已经开始,自从酸起作用以后,它比雕版技法更省力。伦勃朗对蚀刻技术进行深入探索的同时,还利用这一技法进行多色蚀刻的实验。据传伦勃朗还首创了糖水技法( Lift ground)。这个技法不用铁针刻画,而是用糖水在版画上表现,经过飞尘处理,表现不同层次的调子,这种极具创意的技法能表现自由、厚重的感觉。

3.阿姆斯特丹时期(12—1669)。从40年代初期开始,伦勃朗常到乡村作画,所作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反映出对自然精细入微的观察,如铜版画《阿姆斯特丹风景》、《三棵树》、《西克斯桥》等重要作品。在人物铜版画中,最突出的为《百盾版画》,实际上《百盾版画》不是作品的题目,原名为《*为穷人治病》,他在世时因这幅画只卖百盾的价钱,所以称之为《百盾版画》。画面描绘了*为百姓治病的场面,其中的人物充满着感情,明暗变化复杂。在内容上他不是描绘*的单一的事迹,而是将《圣经》中的几个内容集于一个画面之中。在*的形象塑造上也一改前辈大师的手法,未将*描绘成超人的形象,而是将他视为“人类之子”。至50年代,他创作了许多富于心理描写的人物画,如铜版画《瞎了眼睛的托比》、《*与学生们在爱姆马乌斯》、《教堂的献礼》、《老哈林格像》等,都是以概括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1653年创作的蚀版画《一个十字架》保持着英雄史诗的悲壮风格,令今天的观众亦折服于他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堪称杰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