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2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6:28
感谢邀请
在陕西西安,83岁的张天伟花费4个月时间,用900多根竹条,3000多个绑扎,做了一辆长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战车的动态模型。画面中,战车的四匹马以及牵绳的士兵可以灵活动起来,士兵佩戴的剑以及弓弩均可取下。据悉,老人亲手制作蜗轮蜗杆,利用机械原理,让战车可以活动,牵马的士兵头可左右摆动。
其实这是一种用记忆留住“农耕文化”。
在陕西咸阳两寺渡东村有一位82岁的老人冯强仁,他用制作“微型农具”的特殊方式记录下了农耕文化。“农耕,是祖祖辈辈的记忆,我想把这份记忆保留下来。”冯强仁向记者表示。
冯强仁年轻时是一位木匠,通过做木匠活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如今步入晚年的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冯强仁发现,机械化的农业正在取代传统农耕方式,曾经生活中的农具也越发的少见,于是他便想到了利用自己木匠技艺,去留住正在消失的传统农耕记忆。
把农具用木头制作出来,正好发挥了冯强仁的专长。制作之前,冯强仁会将每件农具画在图纸上,然后进行选材。冯强仁介绍,不同的农具运用的木材是不一样的,主要包括有槐木、松木和花榈木等。最后再按照图纸样式等比例缩小,进行加工。
“你比方做这个铡子或土车,就要先选木料,选好木料后,再进行绘图,按照图纸比例在进行下料制作,经过打磨、加工等技艺后才能完成一件‘微型农具’的创作。”冯强仁说,通常制作一件“微型农具”最短需要一天时间,最长需要五到六天时间。
为了更好地展示“微型农具”,冯强仁将家中两间房子改造成了“农耕文化展览室”,里面陈列着60余件各类“微型农具”。记者在现场看到,农用大车、纺线车、风箱、牡蛎等农具一应俱全。这些“农具”不仅外形*真,还能进行操作“使用”,可谓是“惟妙惟肖”。
现在制作“微型农具”已经成为冯强仁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对“微型农具”的痴迷,也感染了身边的家人。他的儿子冯亚庆平时除了经营水果生意外,闲时都会在各处“淘宝”,收集各类农耕用具。
冯亚庆表示,为了弘扬农耕文化,平时收藏了许多现实版的农耕用具,同时为了继承父亲这门手艺,也在不断地跟父亲学习制作“微型农具”的技艺。他认为,制作“微型农具”就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
冯强仁用技艺留住了农耕文化,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农具的“大门”。冯强仁表示,会继续制作更多的农具,深挖农耕文化,把中国传统农耕记忆传承下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6:29
就这件事情在我看来,人生没有你想不到的事情,只有人们做不到的事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的大概就是这样吧。每件事情的存在就是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说成就不在乎年龄的大小,在古代,就已经打破巾帼不让须眉,那如今自然也可以打破年龄超越的问题,只要肯钻研,用心感受生活,就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今西安一位83岁的老人,却做出了让人们叹为观止的事情,竹条兵马俑,那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灵感又是从何而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事情的过程吧?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以前我听说过,只要你在一个行业下功夫28天,那么你就会成为这一个行业的专家,这就是著名的28天法则,只要肯钻研,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人的潜力是无限放大的,不应爱收到思想的禁锢。这件事情是一位83岁的西安老人张天伟花费4个月时间才造就的成就,这个工程耗费了900多根竹条,3000多个绑扎,才造就了一辆长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战车的动态模型。在相关报道中,根据小编的了解,战车的4匹马以及牵绳的士兵可以灵活动起来,士兵佩戴的剑以及弓弩均可取下。 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
就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兵马俑本就是国家的文物保护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沧桑变化,被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兵马俑也是在一点一点的留下了创伤,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没有了原来的完美,所以说,国家本就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使之为观众呈现完美的状态,那就这为老人,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在我看来,为了这样的基础也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
灵感源于生活,生活才是创造奇迹的起源。颐养天年的年纪都在为之奋斗,我们新一代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崛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6:29
能人在民间,老人用时间和手艺促成了老有所用的事实,值得点赞,留下了永恒的作品和记忆,人有一固,物有永存,生命的意义在于一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6:30
他的灵感来自机械原理,利用机械原理,蜗轮蜗杆可以带动战车和士兵动起来,士兵的弓弩和剑也可以取下来,这位大爷真的很聪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6:30
这位老人住在西安,他的灵感肯定来自于西安的秦兵马俑,置于用竹条做,那就是因为老一辈的人,大多数都用竹条做各种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