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便概全这个词和短语的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5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4:14

1.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各类用法和意思各举一个例子】

1、介词。

因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2、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3、介词。

用(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介词。把,拿(彭端淑《为学》中“以告富者”)5、介词。

凭借、按照(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太医以王命聚之”)6、介词。在……的时候(姚鼐《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7、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姚鼐《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8、通“已”,已经(司马迁《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9、动词。

认为(柳宗元《黔之驴》中“以为且噬己也”)。

3. 文言文中,“以”作介词时,有哪几种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4. 在文言文中如何区分介词以与连词以

1.译成中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由于本人文言一般,而且也毕业有段时间了,只能凭记忆回想,如果有误,请原谅以及指正~

5. 文言文中“以”的几种用法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6. 【介词是怎么结构或者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一)介词的特征1. 介词都有宾语,宾语由名词活其他成分(形容词、动词、主谓结构)充任.“介?宾”一般是不可分的短语.虽然有些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但不等于无宾语.2. 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这是介词与动词的主要区别.3. 介宾短语位于谓语的前或后.在前时,介词的宾语有时可承上省略;在后时,不能省略.(二)介词的功能1. 从语义上看,介词的功能在于引出与动作(或状态)相关的时间、处所、人物、工具、方式、条件等,使句义的表达更为具体、准确、生动.2. 从语法上看,介宾短语的增添是句子结构扩展的重要手段.介宾短语可以:① 作状语,形成“介宾?D(代词)”句式.——位于主谓或复句之前.② 作补语,形成“动?介宾”句式.——位于动词之后.③ 作定语,这种用例极少.一种是介宾与中心语之间不用之连接,如“及时雨”“由窦尚书”“沿江一带”;另一种是用之连接,如“方今之务”“自此之后”等.④ 有少数介宾短语可用左定语,修饰名词活其短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城小谷,为管仲也.”(左?庄32年)(三)介词的分类,按照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1. 引进与动作相关的时间.2. 引进与动作相关的对象.3. 引进与动作相关的处所.4.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条件、依据等.5. 引进动作行为原因或目的.6. 引进训告或言谈的内容.7. 引进动作行为处置的对象.(四)几个重要介词1.以——原本是动词:“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即是.又表认为,也是动词:“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即是.用法:第一种,表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例如:①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③君亦德绥诸侯,谁敢不服?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第二种,引进原因,例如:①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②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③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要注意“以”字介宾词组位置的变化:第一,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放在动词(及其宾语)后面.例如: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③南方犹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⑤ 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在《左传》中有如下对比用例:①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昭公元年)②公寝,将以戈击之,乃走.(昭公25年)在《孟子》中有如下对比用例:①“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梁惠王上)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同上)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例如:①吾道一以贯之.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③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就构成“是以”,等于说“因此”,例如: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以”的宾语如果在上文已经出现过,则可以省略,例如:①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②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③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无以”等于说“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以等于说“有什么可以拿来……”,例如:①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②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③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于(於、乎、诸)介词“于”有三种基本用法.第一种,引进处所,根据动词的不同,在现代汉语中译为“在”、“到”、“从”等,例如:①郑武公娶於申.②子路宿於石门.③王坐於堂上.④妇人哭於墓.⑥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⑦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⑧ 虎兕出於柙.如果是人,则由处所转而成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对于”等,例如:①问於桀溺.②当仁不让於师.或表示在某方面:①於事而慎於言.②夫子固拙於用大矣.第二种,引进比较的对象,例如:①苛政猛於虎.②冰……寒於水.③季氏富于周公.④子贡贤於仲尼.⑤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⑥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有时不是比较程度,而是指出异同,例如:⑦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与此不同⑧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与……有何不同?“於”字大致等于“于”,但是上古“于”“於”不同音,“於”原本是乌鸦的“乌”字,后来借用作“于”.所以在古籍中是先有“于”,后来才多写作“於”.有的古书中大致有别,但区分并不十分明显,也不很严格.现在简化为“于”,两字大致无别.“乎”在上古与“于”同音(“诸”既是“之于”的合音,又是“之乎”的合音,可证),因此有时也相当于“于”,例如: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在舞雩台吹风②千乗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③以吾。

7. 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8. 语文上介词与连词区别,区分方法以上我要语文上的区分,古文用真的

1."和、跟、同、与",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而且属兼类词,所以很难区别。

例如: [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连词) [2]弟弟跟妹妹借书。

(介词) 区别的方法有三点 (1)"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以互换位置而语义基本不变,而介词前后成分则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全变了。例如, [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妹妹跟弟弟都走了。 [2]弟弟跟妹妹借书。

≠妹妹跟弟弟借书。 (2)如果谓语部分有"都"、"全"、"一起"等词语,则前面的"和、跟、同、与"必是连词,例如"弟弟跟妹妹都借书",其中"跟"即为连词。

(3)如果是介词,它前面可以加上某些副词状语,而连词之前则不行。例如: [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弟弟老跟妹妹都走了。 [2]弟弟跟妹妹借书。

→弟弟老跟妹妹借书。 [注意]: "和、跟、同、与"有的分工:"和"常作连词,"同"常作介词,"跟"口语中使用,"与"书面语中使用。

例如: [1]我国同美国和日本等国情不同。 [2]你别跟我来这一套。

[3]酒与文学(文章标题) 介词与连词的区别:和、跟、与、同 (1)连词所连前后项平等并列关系,共作同一成分,位置互换而意义不变,介词则否; (2)介词前可出现修饰语(状语),连词则否; (3)介词之前成分可省略,连词则否; (4)连词所连后项之后可有“都、也、全”等,介词则否大多数情况下,连词与介词是很好区别的,关键是要把握住二者的语法特征:连词起连接作用,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词性肯定是相同的,如“跑和跳”“你或者我”;介词是介绍作用,在句子成分中,在动词谓语之前,则充当状语,之后则充当补语。 现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1、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

2、我很高兴和妈妈到超高买东西。 第1句中的“和”应该是“连词”。

“和”字前后连接的是“我”和“妈妈”,都是名词性词语。 第2句中的“和”字则应该是介词。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和”字前面多了“很高兴”这个状语。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