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茨山岩画的概述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岳嵩山东南麓,地跨新郑、新密、禹州等市,主峰风后岭海拔1160米左右,距新郑市西南15公里。具茨山岩画就分布在400~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上,记载着史前人类的历史。 具茨山岩画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见诸于新闻媒体。2008年始,沉寂千百年的具茨山,因其隐藏的3000多幅岩画成为国人关注焦点。研究表明,具茨山岩画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甚至更早,而这一期间,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曾在具茨山活动过。具茨山岩画,在一定意义上跟文字起源有关,和处于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的黄帝时代也有重大关系。
2009年07月5日禹州市向各新闻媒体发布消息,称继发现岩画之后,在禹州市具茨山所属的九里山、崆峒山、大鸿寨、荟萃山等山上,又发现了大范围的远古巨石建筑遗迹。有关专家称,这在我国是首次发现重大古代巨石建筑遗迹,可能比西方国家的远古巨石文化更久远。”遍布岩画等文化符号的具茨山跨越禹州、新郑、新密三地,其中山体大部分在新郑、禹州两地。6日上午,新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宣布:新郑具茨山新发现一批巨石文化遗存。从此,禹州、新郑、新密三地爆发了旷日持久“岩画归属地之争”。cctv10百科探秘的提法是“禹州岩画”。 具茨山的岩画研究内涵丰富,除岩画外,还包括巨石、祭坛和石构建筑遗址,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中原地区的比较完整的大规模的古代石构遗址群,是近年来考古文物界的重要发现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岩画数量大。在先后进行的四次调查中,共调查到岩画2000多幅,有岩画个体近万个。这些岩画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古文化的内涵。
(2)岩画分布面积广。在面积400~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中都有分布,山间的岩石像一张张纸片散落在具茨山间,为记录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天然载体。
(3)岩画类型丰富多样。具茨山岩画有单凹穴、多凹穴散落分布、双排凹穴、梅花状环凹穴、方形凹穴、沟槽、网格、字符形、具象人形等多种类型,内容丰富多姿,岩画大多具有意象特征,具象的内容较少。这是具茨山岩画与其他地方岩画的最大差别,也为研究中原古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料来源。
(4)岩画的刻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众多的具茨山岩画中,出现了许多一排6个的双排凹穴和梅花状环凹穴。但相互之间又有明显区别,在双排凹穴的上下或是左右或是中间,往往还有一到两个单凹穴;而梅花状环凹穴四周的凹穴个数也从5到11个不等。
(5)岩画年代久远。在2008年底的岩画调查中,发现了两处红褐色古土壤覆盖下的岩画。据研究周原黄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的周昆叔研究员介绍,这处覆盖在约36厘米深的土层下的岩画,年代在距今约4000年以上。但就世界岩画研究中心及国内著名岩画专家对世界凹穴类岩画的研究结果看,具茨山凹穴类岩画的年代可能要出现在10000年以前,这充分说明了具茨山岩画历史的久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