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9 14:35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士。出生西魏,孙思邈无意功名,退出仕途,隐居太白山中,研究医书,同时为人治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完成了《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
到了唐高宗时期被召入长安,与*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到了宋朝,孙思邈被追封妙应真人,道教尊他为“天医妙应广援善济真君”,被奉为“医神”。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有所记载,五石散主要是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种矿石配制而成,美其名曰:“五石更生散”。其实,“五石散”和鸦片、大麻、白粉之类的*相似,它就是古代的*,从魏晋到隋唐不知毒害了多少人。
“五石散”本是前人医药大师张仲景的药方“五十三”,最初,主要用来治疗伤寒等症。单独使用是没有害处的,后来到了三国时期就变味了,成了“五石散”,而且被何宴给“发扬光大”了。
了解三国故事的人,也许对何宴并不陌生,他是曹操的女婿,是个风流倜傥的美男子,他就是掀起服用“五石散”之风的始作俑者,鲁迅说他是“吃药的祖师”。他没病,却在服此药,众人问为什么,答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五石散”还叫“寒食散”,孙思邈给出的答案是“凡是五石散,先名寒食散者,言此散宜寒食,冷水洗取寒,惟酒欲清,热饮之,不尔即百病生焉。服寒食散,但冷将息,即是解药热。”
而鲁迅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石散一名寒食散。”服用这种药后,必须要活动,让药力散发,也叫行药。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为含生之害。”即是如此,何宴为何要服用呢?《魏略》对何晏的记载是:“尚主,又好色”。那么何宴的好色和“五石散”有什么关系吗?
晋皇甫谧《寒食散论》是这样记载的“寒食药者……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
由此可见,“五石散”和何晏的好色是有关系的,余嘉锡先生也在《寒食散考》中说“盖晏非有他病,正坐酒色过度耳”。所以,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开篇就说:“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
到了苏轼这里,他也在《东坡志林》卷五也说:“世有食钟乳、乌喙而纵酒色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晏少而富贵,故服寒食散以济其欲,无足怪者。”
虽如此,倒也不至于众人竞相服用"五石散",何宴所说的“神明开朗”,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神清气爽,精神焕发,能瘦身,有飘逸之感。
魏晋时代的男子对相貌特别看重,既然“五石散”有此功效,自然就会被争先恐后追捧。据说当时的京城是“京师翕然,传以相授”,那是盛况空前,不光是美男子何宴用,还有夏侯玄、嵇康、王恭等人都是服食。
孙思邈对接触过服食“五石散”的病人的有过详细的记录:“人进食多是一侯,气下颜色和悦是二侯,头面身痒是三侯,策策恶风是四侯,厌厌欲寐是五侯”。
他根据中毒者的症状来区分等级,若是出现了“五侯”症状还继续服药者,就会出现“舌缩入喉,痈疮陷背,头痛腰痛,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心痛如刺,百节酸疼,咽中痛”等临床表现。
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中毒、溃烂、或者心肌麻痹而导致死亡。
《寒食散考》也说,中毒者发病的症状多至五十多条,有“热气冲肝,上奔两眼,晕眩之极,遂尔瞑瞑漠漠,目光欲散,视瞻无准,精候不与人相当也。散发至此,病已沈重。甚者用冷水百余石不解。晋司空裴秀即以此死。觊既病困,益以忧惧,固宜其死耳。”
总之,服用“五石散”的人都会是面无血色,形容槁枯,或呆或痴,痛苦异常,和现在的服食*状况无二,皆为病态。 服用“五石散”,因为皮肤发烧,必须穿肥大衣服,和柔软的旧衣服,不能穿新衣服和厚衣服,防止皮肤擦伤。
因此,很多服药名人都穿宽大衣服,让一些没服药的人也跟着模仿,现在想来这些所谓的“名士风流”简直就是笑谈。
对于一生致力于救死扶伤的名医来说,孙思邈晚年目睹了五石散对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他非常忧心,曾上书朝廷,希望能够废止“五石散”的蔓延,他也会在公众场合宣传“五石散”的危害性,劝诫众人“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临终前,他还不放心,再次交代弟子,一定不要把“五石散”写进药方,其他医书上见到的也要给废掉,为了保险起见,他还研制了新的“五石散”,以防好奇的人再使用。
2000年,“五石散”的配方首次被发现。经过中科院对该配方的分析和研究,该配方是一剂治疗阳痿很有效的药方,效果比“万艾可”好上12倍。
这也许就是孙思邈的改良药方,这样的医术、医德,是当之无愧的药王,永载史册!